——行知学校“家庭教育3个10分钟”项目拾零
2012年5月的一天,北京市海淀区行知实验学校的一间教室里,红枫中心的那立新老师正在给家长们上“怎样有融洽的亲子关系”这堂课。
突然,在操场上等候的人看到培训教室的门开了,只见家长们两人一组走出来,其中一人带着眼罩,另一人负责指挥,在预设了障碍的道路上开始“盲行”。
“往前走,旁边有障碍”,“走偏了,不是说往前走吗!”每组的两个人显然都非常纠结,这些指导语,非但没有帮助对方顺利地走完全程,还让两人都变得焦虑烦躁。这时,那老师又安排一位“聋哑人”走上前,让他用无声的肢体语言引导带着眼罩的家长绕过一个个路障,帮助一对对搭档终于成功地走完全程。
摘下眼罩的那一刻,家长们都有无可名状的感悟。在带着眼罩时,他们体会到了孩子被自己“指导”时的滋味。他们切身感受到:家长应该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引领者,而非决策者。
那老师无疑是一位富有感染力的优秀讲师。而红枫“家长课堂”的6堂课,大量采用的都是这种参与互动和体验式的教学方法。
北京海淀区行知实验学校是经海淀区教委批准冠名的民办学校,目前在校生约2000人,流动人口子女约占98%。这所学校也通过了红枫的合作方竞标。2011年11月起,在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简称“中华儿慈会”)“童缘”项目的资助下,红枫中心在这所学校实施了为期7个月的流动人口“家庭教育3个10分钟”项目。
“家长课堂”是整个项目的核心与重点,目的是调动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感,并掌握“爱的交流10分钟”、“学习做人10分钟”、“学习知识10分钟”的具体操作方法。6堂课的主题分别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怎样爱孩子,怎样有融洽的亲子关系,怎样教育子女学习做人,怎样让子女爱学习和学习好,怎样帮助子女确立人生目标。
担任讲师的红枫志愿者不仅有专业素养,而且对这项工作充满激情。讲授第一课的柯本忠老师是红枫资深志愿者督导、北京物资学院心理咨询中心教授,常年为大学生讲课做咨询,为农民工家长讲课也不是第一次;但讲课这天,她穿越整个北京城,提前一个多小时就来到位于海淀四季青镇双槐树村的行知学校。
家长课堂得到了家长们的交口称赞。每次教室里都挤得满满的。行知学校的刘校长说,由于场地限制,各班只能分配名额轮流来听,老师们就跑到她这里要求多给几个名额,搞得她头都大了……
每次课后,红枫都要对授课效果进行问卷评估。评估问卷的回收率很高;有些家庭由于父母都来听课而只有一方签到,收回的评估问卷甚至比签到人数还多。
在评估调查中,只有1%的问卷在“讲课条件”和“解答问题”上选择了“一般”;99%对所有调查项目都选择了“好”和“很好”。在“对本次培训的意见和建议”一项中,60%以上的家长由衷地希望多举办这样的活动。有的家长写道:“我很开窍,以后想多参加”;“多多举办,太感谢了!”有的还建议“希望发些材料,回去再学习”每次课后,红枫的志愿者还要在现场为家长进行咨询。
另一批志愿者则分别跟随家长入户进行亲子沟通辅导,每个家庭入户6次。按照项目计划,这种入户“吃小灶”的家庭,行知学校共有5个;分别由学校推荐或家长报名。
学校推荐的一般是“有问题”的孩子,家长报名的则出于对红枫项目更多的信任,希望孩子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因此,入户的咨询方案也有针对性地分为两类。对问题较大的孩子,主要是通过“房树人”等心理测试,帮助家长和孩子找到问题的症结,进而化解和调理。对希望孩子改善学习、调整性格、改善亲子关系的,则主要围绕孩子的职业理想进行辅导,根据职业所需要的素质和技能,帮助家长和孩子梳理其优势与不足,让他们能按照孩子设定的目标去努力,并促使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
王一平和刘晓云老师辅导的一户家庭,母亲觉得孩子总不听话,不好好学习,很绝望,曾哭着对他们说:“有时真想抱着他一起跳楼算了!”两位老师首先从夫妻关系入手,提醒丈夫关注妻子的情绪;再从家长怎样评价和看待孩子,分析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家长学习对孩子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及时鼓励,使孩子一点点从进步中增长自信,学习自律。入户辅导后,这个家庭的夫妻关系得以改善,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成绩也有了提高。
在今年6月底项目结束时,5位入户辅导的家长和他们的孩子都有了长足进步。
此外,红枫还在行知学校举办了一次亲子沟通工作坊;进行了一次教师减压与情绪管理培训;举行了“我的心声”作文有奖比赛,近200位同学参加比赛,从中可深入了解流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真实需要。
(海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