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的婚姻对夫妻双方可能都是一种万劫不复的痛苦,但离异家庭的孩子所受到的身心创伤,都比离婚的父母更为严重,而且无法弥补。
无论孩子是跟父亲或是跟母亲一起生活,都将或多或少地失去另一个亲人对他(她)的呵护和抚养。缺少父爱或母爱,都是一种先天性的残缺,这是一种营养不良的爱。不管已有的这一半爱有多么的深厚,都难以替代和弥补失去的另一半。许多打破婚姻冲出围城的人,很快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为了孩子的教育和健康成长,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他(她)们被迫选择再婚,重新回到刚刚冲出的围城之中。
但是这并不能真正解决根本问题。从全国妇联的一些统计表中还可以看出:事实上许多因为孩子而盲目再婚的家庭也并不幸福。相反,在这样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反而在性格上往往会出现孤僻、内向、自卑、自恋以及性倒错等心理倾向或心理疾病,会留下永远的缺陷。
这是因为慈母不能代替严父,父母的角色不可能在夫妇一方同时存在或实现。在单亲家庭中,由于孩子所随的一方,往往想通过弥补孩子父爱或母爱的不足,而加倍给予更多的爱,希望孩子能健康地成长,但事与愿违,换来的却是孩子回报给父母的却是加倍的娇横、任性,甚至越来越在父母面前霸道,或更加孤僻。尽管单亲父母在离婚后可以加倍地去补偿孩子因失去父或母而缺少的爱,却不能够给予孩子一个完整健康的心理状态。缺少父爱或母爱,会对孩子的心理形成和发育过程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孩子的信心、安全感、自爱和将来爱别人的能力、以及今后对两性的反应方式,都会由于双亲不全,造成某些方面的心理缺陷。
男孩崇尚力量、勇敢和冒险精神,是他们的天性。而孩子需要的这种天性特质,往往只能从父亲那里得到满足。孩子可以服从母亲对他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安排,却难以服从母亲在行动方面的约束和管教。而且缺乏父教的孩子,很难形成一个成熟完整的人格。在一个家庭里,父亲和母亲在家教方面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严父和慈母是不能互相取代的。严父和慈母这种角色的互补性,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单亲孩子要面对的问题很多,社会舆论、求学、就业等等。正如一些单亲妈妈所说:单亲孩子从小就要被人称作是“没有爸爸(妈妈)的孩子”,而上学又得填写父母姓名、工作单位,就连长大就业时,也离不开这些调查。而西方国家的夫妻,离婚或者再婚的原因一般都和孩子无关。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并明确地把夫妇俩人之间的事和孩子分开,让孩子知道双亲感情不和,离合与子女的存在无关。这种做法也更加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让他们从思想上减少依赖,以便独立。还有更重要的一点,西方国家的父母们会经常这样告诉他们的孩子:“你必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学会自己保护自己!”他们认为保护孩子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因此,在西方国家是肯定不会出现前几年报刊上出现的“招聘爸爸”事件。
抛开中国家庭与西方家庭文化背景差异不说,中国家庭里的父母可能更多想到的是如何保护孩子,或者为孩子承担更多,而缺少教育或者培养孩子独立的这种意识。正如近年来涌现出的这些为数不少的为孩子招聘爸爸的妈妈们所想:“只要他对孩子好,我自己无所谓。”说到底还是为了孩子,为了有一个人能够和自己一起保护孩子,让孩子免受压力。
教育单亲孩子有一定的难度,素质教育对于他们这个特殊的群体更加重要。必然得从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面共同入手。
学校对单亲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把握好分寸,这些孩子相对都比较敏感,不能偏爱更不能冷落,应该时刻让他们感受到平等。而家庭方面的教育应该说是最为重要的,中国习惯于把单亲家庭的母子叫做“孤儿寡母”,其实这种说法本身就已经加入了人们主观的成分。这就要求家长从小培养孩子勇敢、坚强的性格,尽量给孩子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并努力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社会对于孩子的影响较大,因此应该呼吁社会,用最平和的心态最对待单亲家庭及其成员。让单亲家庭的孩子们成熟起来、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来应对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情才是根本。让单亲家庭中生活的孩子学会坚强和承受才是避免悲剧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