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咨询园地 > 听杨眉老师咨询电话有感
听杨眉老师咨询电话有感
  • 发表日期:2004-08-30
  • 点击量:3827

这是一个30多岁的知识女性,她有一对双胞胎儿子,她的婆婆领养了一个小姑娘,小姑娘欺负她的儿子,婆婆袒护小姑娘。为此婆媳之间发生了矛盾,她的丈夫听婆婆的,反而说她。现在,公婆走了,丈夫也走了。她与丈夫联系,她丈夫要和她离婚,并想要一个孩子。她心疼儿子,为了孩子不愿离婚,想拉回丈夫,同时又恨婆婆,觉得自己这样的生活非常屈辱,不知怎么办。 

  咨询中,已经确认她的需要是挽回这个婚姻,杨眉老师首先问她,除了和丈夫联系过,还用过哪些方法,她说没有。杨老师积极地帮助她寻找资源,家里有什么人,是怎样处理的,她回答她妈妈来了,婆婆不仅骂她妈,还让她丈夫和她离婚,她妈妈也害怕这种结局,这个资源不能用。又问她周围有没有共同的朋友,共同的熟人,老师等,都没有。杨老师接着又问他们能走到一起,一定有共同的东西,她想了想说,真诚,问她能不能在这个共同点上谈一谈,她回答,现在她的丈夫根本不见她。谈话到这个地步,似乎已经是山穷水尽了。她也很无奈地说,她什么都没有做,她不知怎么做,没办法,拖一拖,再等一等。杨老师回答,等待太消极。

  无法和她丈夫直接沟通,杨老师并不气馁,又从孩子这一角度切入,问他们对她的孩子的态度,在谈这个问题时,她说,婆婆老管她家的事,杨老师及时问,有没有和公婆单独联系过,她说,公公给她家的阿姨打过电话。杨老师抓住了这一点,告诉她,这是个机会,能不能联系上,她说,公公根本不是找她。杨老师帮她分析,就算不是找你,不传达信息,我仍然觉得是个机会,可以通过公公传达联系,可以用他们孙子的利益来打动公婆。只要公公在其中做工作,只要婆婆不坚持让儿子离婚,这个婚姻就有希望。这时,来话者想起来,她的公公还叫她妈亲家。杨老师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看起来,公公还是从心理上认可这个亲家,这是一个好的兆头。不要管婆婆,不要管没有用的东西,找有用的东西,哪怕有用的东西很少,很小,只要有用,就要用建设性的方法去努力,如果不成功,也不会后悔。

  来话者又说,她不能面对他们,觉得屈辱。就来话者的情绪,杨老师用自己的观点来帮助她:毕竟是上一代的人,在中国封建时代过来的,他们是无意中给你造成的屈辱,她不是针对你,而是针对儿子的媳妇,谁是她的儿媳妇,就算是碰上了。

  来话者又担心,丈夫回头了,怎么相处。杨老师说,婚姻是和丈夫两个人的事,最终是否合适,可以试。来话者认可了这些。

  咨询到了这个地方,就算成功了。但是,杨眉老师仍然继续帮助她怎么利用这个目前为止唯一的资源。谁去和公公谈。来话者说,公公有个朋友,杨老师说,中国人讲究家丑不可外扬,不可取。她又说,丈夫同学住一个院子可不可以,杨老师说,如果别人不知道你家里发生的事,你丈夫又顾面子,还是不要让人知道,男人的虚荣心比女人大的多。最后,还是考虑她自己的父母去和公公,丈夫谈。

  以前,听过杨眉老师的讲课,看过杨眉老师写的文章,感受到杨老师对人亲切、对问题分析严谨的风采。但是没有听到过杨老师的咨询电话,总觉得是个缺憾。听了这次的电话录音,有了深深的感触。

  感触一:杨眉老师平和真诚的对待来话者,和来话者平等地对话,真正站在来话者的角度为她着想,不仅为来话者,而且还能设身处地的为她的家人,如由谁去和她的公公、丈夫谈的探讨,也充分照顾到他们家人的面子。

  感触二:用自己的细心耐心积极地帮助来话者寻找、挖掘资源。这点也是杨老师在这个个案中最突出的特点,在来话者都认为无可奈何的时候,杨老师另辟途径,从侧面找到了一个看起来非常不起眼的突破点,即从来话者的公公,从来在家都依从婆婆的一个人入手,让他去影响来话者的婆婆和丈夫。在帮助来话者寻找资源的过程中,一会儿山穷水尽,一会儿柳暗花明,在来话者认为怎么也走不通的时候,杨老师都没有气馁,还是积极的寻找,正如一次杨老师给我们培训时说的,只要想总会有办法的。

  感触三:对来话者真正的接纳,做到真正的共情。刚开始来话者对自己的处境不知如何是好,思想混乱,经杨老师的分析,她清楚自己最需要的还是自己这个婚姻。尽管她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感觉非常屈辱,婆婆打她骂她,甚至还骂她的妈妈。丈夫不理解她,反而站在婆婆的立场,并且要和她离婚,自己的妈妈也帮不上忙,她孤立无助,不知怎么办。经杨老师的分析和对一些观点的阐述,慢慢地,来话者平复了情绪,冷静下来,用理智考虑和解决问题。

  总之,听这样的咨询电话是一种语言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