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着五个周末的心理成长小组结束了,相信每个成员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体会和收获。而我不能忘的是几个年龄段不同的组员,在谈到父母亲在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时,都几乎泣不成声。来自父母亲的伤害跟随了她们几十年,使得人到中年,已有儿女的她们依然不能释怀。有的双亲已经去世了,作为女儿的心结依然存在。
在我身边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父母亲尤其是母亲,由于自身人格或心理缺陷导致平时对待孩子时出现一些负面言行,而这些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却是长远的,有些甚至伴随终身。为什么父母亲的言行对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是如此的深刻和久远?
父母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第一个亲密和依赖的人,在孩子还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时,父母就是至高无上的权威,父母的态度和言行决定了孩子的自我判定,如果父母在孩子不小心犯错时,责骂她是个无用的孩子,那么这个孩子长大后,即使在别人眼里十分优秀,她自己也可能依然会常常有无用感,不自信,不能完成对自我的认同感,从而造成一生的矛盾和痛苦。因为权威的父母在她小时侯就已经“判定”他是个无用的孩子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父母的性格、言行,都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孩子模仿。如果父母是充满负面情绪的人,那么她们的孩子也会渐渐变得抱怨和退缩。如果父母不懂得用爱来养育孩子,一个从来不知爱为何物的孩子,长大后又如何能很好地去关爱别人和自己,和谐地与周围的人良性互动呢?
我曾经接触过这样一个咨询个案。来话者是一个三十六岁的女性,她的苦恼是新交的男朋友又像躲瘟神一样开始躲避她了,不接听她的电话,不愿意与她见面,不愿意与她再继续交往。而在此之前,她曾经有过一次与此类似的婚姻经历以及多次类似恋爱经历。她很痛苦,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随着咨询的逐渐深入,原来来话者每次与亲密的异性交往时都是采取“折磨”对方的方式来考验对方的爱,如果对方不按她的意愿办,她就认为对方不爱自己,就大哭大闹表示抗议。话题谈到她的原生家庭,才知道她来自一个十分复杂的家庭,父母感情很糟,母亲有歇斯底里的人格特点,父母在她十六岁时离异。从小她就没有机会见到正常的亲密关系的建立和互动,导致来话者虽然三十多岁了,却依然不知道爱是什么?如何感受爱以及如何表达爱。而是一再地采取简单的行为去考验爱。她这与常人有异的“恋爱方式”因此吓跑了一个又一个男友,也造成她自己的痛苦和困惑。
这就是来自父母心理不健全的家庭的例子。尤其是现在,家庭经济条件好了,家长只是一味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物质条件提供上,忽略了心理健康,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又十分苦恼,不明白为什么?特别是有些父母,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曾经受到过来自自己父母的负面影响,而造成一些心理伤害的,就应该特别注意,不要把自己曾经的伤害和负面体验再不自觉地传递到孩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