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节选自《让孩子学会思考》(有删改)
著:达琳·斯威特兰&罗恩·施托尔伯格
译:马伊莎 | 编:叮当
每个人的成长都会经历大大小小的坎坷,孩子们经历困难的过程,也是运用解决问题、统筹规划和社会交往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对于推动青少年和儿童的发展不可或缺,一旦有人总是把他们从困境中解救出来,他们就失去了很多培养这些能力的机会。
家长最常犯的错误之一是分不清帮助和解救的区别。当一个家长把他的孩子们从冲突中解救出来时,他是在替他们“做事”。相反,如果家长支持孩子自行解决问题,意味着正在“鼓励”孩子们形成批判式思维和压力承受能力。
焦虑可以是一种健康的情绪。焦虑是对未来的不确定因素感到不安和恐惧的状态。也就是说, 当一个人感到无所适从时,焦虑就会应运而生。每个家长都知道人生变幻莫测,我们无法为自己和孩子清除所有的不确定因素,所以只有训练他们处变不惊的能力。
很多孩子们说他们只是想向家长诉诉苦,可家长却二话不说把问题给解决了。如果家长每次都会挺身而出,青少年几乎没有独当一面的经历。
长此以往,孩子便无法认识到困难和焦虑只是暂时的,只有自己进入解决问题的状态时,才能真正得到缓解。然而,父母为孩子扫清障碍,只能给孩子一种虚假的安全感,让他们错误地认为但凡需要,父母就会替他们摆平一切。但当他们一旦犯下家长也无力庇护的错误,就会不知所措。
因为怕孩子把事情搞得一团糟,放手让孩子自行解决问题对家长来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但只有年幼时多做尝试,才能为日后自行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家长解救孩子的动机往往源于自身的焦虑和保护意识。我们都想保护孩子免遭挫折,尤其在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时。但你能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之一是让他们学会临危不乱。你的孩子会因此信心大增,深信自己能应对各种棘手的问题。
比如,让孩子在熟悉的餐厅里独自去厕所就是一种锻炼(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也许在返回时他会因迷路而惊恐万分。但在绕来绕去找你,甚至向工作人员求助之后,他是可能找到自己的桌子,同时认识到自己也能解决问题的。另一种锻炼方法是,去一家你们常去的超市,指定两三样东西让孩子找给你。
这种独立解决问题的经历能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自豪感和责任感。
如果放手让孩子去尝试,令你惴惴不安,你可以选择在远处看着他。你可以在房间的另一头看孩子找洗手间,或在送他去学校时,让他自己走完最后一段路(你可以在车里看着他),或是当他和别的小孩玩时,坐在公园的另一端。但你要记住 : 远远观望,即使出现问题也不要插手。如果你的孩子迷路了,看他如何想办法在你介入之前找到你。这需要耐心,但在远远望着孩子自己想方设法解决问题时,你也许会对他更有信心。即使这样做对很多家长来说都很困难,但只要孩子没遇到危险,就不要轻易跳出来帮他。
当你看到一岁多的孩子半天穿不上鞋,可能会不由自主地帮他穿上,尤其是当你赶时间或快迟到时。等孩子上了幼儿园,面对他没有完成的美术作业,你还会这样做——哪怕你只是帮他润色了一番。
其实在上学前,孩子身边有很多机会可以尝试新事物,增强自信心。襁褓中的孩子就已经开始尝试自己动手了(比如自己抓东西吃)。蹒跚学步时,每天会学着如何穿衣、洗手、与人交流(眼神交流、分享、与你交谈)以及解决问题(过家家、游戏拼图、探索)。
从生活中学习的机会数不胜数。小学三四年级时,孩子的负担会加重,学校的课程内容也变得更加复杂。由于这些变化,构建能力的机会自然会减少。加之他们面临的挑战越来越棘手,家长解救孩子的意愿也日渐强烈。因此,千万不能错过早期出现在孩子生活中的锻炼机会。
家长都不忍心看着孩子陷入困境,因此难以克制解救他们于危难之中的冲动。家长可以这样做来抑制冲动 : 先观察 5—10 秒,再决定是否帮他们。记住,看到孩子迷茫无措时,一定要保持淡定,而且要认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学习机会,孩子会因此学到一些能够受用一生的技能。
但是,家庭生活总是忙碌的。当一家人准备出行而且已经迟到,根本留不出时间让一岁多的小孩自己穿衣服、让大一些的孩子做午餐或让十几岁的孩子自己洗衣服。这些状况时有出现,但是没关系的。家长只要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孩子错过了锻炼机会,可以选择其他时间让孩子锻炼,并刻意为孩子创造新的机会。比如,一个四口之家常常会度过一个混乱不堪的早晨。正在上幼儿园的宝宝很少有机会自己穿衣服。为了创造学习这一技能的新机会,他父母晚上让他自己换睡衣或是在周末自己穿衣服,来弥补。
社交方面也是如此,要给孩子足够多的机会锻炼社交技能,但是孩子不知道如何为自己创造这些机会。家长可以帮忙。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我们提供了不同的措施,以促进孩子社交技能的发展以及自信心的提高。
学龄前 : 给学龄前孩子约玩伴、组织集体活动的重任自然会落在家长身上,这类活动多多益善。但也要注意给孩子留点自由时间。让孩子选择一些简单易行的活动(艺术活动、后院游戏、逛公园等等),也可以提供一些可行的备选方案——最终取决于他们自己。
小学 : 孩子上学以后,你可以规定好时间地点,协助他们组织聚会。比如 “这周一或周四放学以后你可以叫个朋友来家里玩,一直玩到 5 点。”准备一些健康又受孩子欢迎的零食和有趣的游戏,并主动提出开车把他们接回家。接孩子们来你家很正常,但要给他们留足空间自己玩,锻炼社交技能。你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如果他们不善言谈,最好先安排一些不需要进行太多交谈的活动,比如,邀请朋友看电影。
中学 : 孩子到了这个年龄后,你就得时刻关注他们的社交动态了。比如,如果你看出孩子正为交朋友的事惆怅,可以问问他为拉近与同伴的关系做了哪些事。有时孩子只是需要一个向你倾诉的机会,而有时他可能需要一点帮助,父母们要给予适当的反馈。
你要抵御“摆平”问题的诱惑,同时放心大胆地助他一臂之力。如果你的孩子想约朋友出去,又不知打电话时该怎么说,你可以向他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让他在电话里有话可说(比如说一起去看球赛、看电影等等)。如果拿起电话就紧张得语无伦次,可以采用发信息的方式更轻松地组织活动。当然,发过几次信息后,还是要鼓励他们直接给朋友打电话以锻炼直接沟通的能力,避免过于依赖信息。
学校任务方面也存在同样问题。对于即刻满足的一代来说,手机的普及为学业解救创造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只需轻触几个按钮,老妈老爸就会立刻来救场。孩子根据自己的经验推断,这样做应该不会有闪失。如果孩子认为他们没必要自己解决问题,就会一次次地把问题推给家长,手机则加速、简化了这一流程,孩子甚至都不需要等待或思考。用手机联系父母后,他们能瞬间获取解决方案。以下是家长向我们讲述过的真实经历。
“妈妈,我忘带今天要交的论文了。你能把它送到学校来吗?”“爸爸,放学后我要训练,你得帮我把运动鞋拿来。”“妈妈,我的短裤不符合学校的着装要求。你能给我拿条别的过来吗?不然他们就得让我换运动服了。”“爸爸,我做美术作业要用颜料、画板和胶水,这份作业明天交。”
人们只能更充分地处理有意义的信息。想想每次洗完澡,你要求孩子从地上捡起毛巾的场景。如果每次你看到毛巾在地上时都会说“你应该把毛巾挂起来”,却自己把它挂在钩子上,那么你的孩子可能从来都不会去做。他不是有意把你的话当耳边风,因为他确实不记得了。
现在可以换个策略,跟他说要是还把毛巾扔在地上,就需要将毛巾洗干净,或者不许他参加接下来和朋友的聚会,看看他有什么反应。下一次,他就会记得要把毛巾捡起来了,因为将后果告诉他(而且说到做到),能让你的话掷地有声——毕竟亲身经历的切肤之痛比那些不痛不痒的话更有分量。当你的孩子忘记完成任务(比如上交家庭作业、为外出游玩赚钱、洗运动服、告诉你活动需要准备的东西等等)时,让他们自己承担后果,他们才能真的铭记于心。
总 结
问题:父母不忍看到自己的孩子焦躁不安,想竭尽全力保护孩子,使其远离挫折。
陷阱:对父母来说,孩子面临的大部分问题解决起来都易如反掌,这样做也的确减少了解决问题时产生的眼泪和纷争,还有可能得到一个更完美的结局,但是家长需要谨记 : 这剥夺了孩子至关重要的练习机会。改变策略经得住解救青少年和儿童的诱惑。让他们想办法自行解决。
1. 制定等待的规则,不要轻易改变。让他们从小就养成等待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无论你的孩子处在幼童、儿童还是青少年期,当他们发出请求时,不要急于满足,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调整等待时间。
2. 定期给孩子们提供一些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3. 让孩子自己摸索问题的解决之道。可以给他当参谋,但是不要急于提供简单易行的方案。不要因为他们的方法不够周全而纠正他们。他们的方法可以不完美,只要行得通就好。
4. 放手让孩子尝试。在不涉及安全问题的前提下,尽可能让他们去亲身体验,这是学会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5. 事后询问。开诚布公地与孩子谈谈之前发生的事情并问问他们下次打算怎么做。
6. 让孩子去承受自己的行为或选择的结果,这会让他们有强烈的切身感受,日后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本文节选自《让孩子学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