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红枫热线 >红枫妇女热线 >研究成果 > 红枫热线案例:妈妈是我这辈子最大的敌人
红枫热线案例:妈妈是我这辈子最大的敌人
  • 发表日期:2017-01-06
  • 点击量:23813


文中均为化名 | 图片来自百度

圆圆32岁,在一家私企做财会工作。

小时候的她能歌善舞,邻居都说她是一个可爱的,漂亮的,懂事听话的女孩。

那时她和姥姥生活在一起,姥姥同时带她和表弟表妹4个孩子,她最大,总是她领着几个孩子玩游戏,趁大人不注意也偷偷爬墙上树,后来她被学校合唱团招上,于是课余她就教弟妹们唱歌跳舞,童年生活倒也无忧无虑。

生活变得一团糟,让她一下找不着北,是在上完小学后从东北小县城回到上海的父母身边。

终于跟父母生活在一起了,她曾经很向往,可她却失去很多,没有了玩伴,没有了熟悉的山水,没有了被称为特长的许多东西,更没有了自信;得到的却大多是她所不能或不情愿接受的,比如妈妈的啰嗦和管教,妈妈矫正她的口音,指导她的行为坐卧,给她买了好多衣服,恨不能一天就把她变成文雅娴静的上海小姑娘。在妈妈眼里,她似乎一无是处,她开始不服气,可不服不成,她真的渐渐从老师、同学、家长的眼光里发现,自己就是个与周围格格不入的丑八怪。

原先小县城的优等生、特长生,还有报幕、领唱的风光,不仅荡然无存,还形成强烈反差,让她恍如梦中,不知自己身为何处。

她常常冥思苦想,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妈妈是亲的吗?妈妈爱我吗?她小时候怎么不管我,把我扔在姥姥家一扔就是12年?她现在为什么这样看不上我?她到底要我变成什么样子呢?我为什么要变成她想要的样子?

终于熬到上大学住校,后来参加工作,她自己租房在外面住,仿佛松了一口气,按自己的意思凑合活吧。可心里留下了浓重的阴影,总觉得自己没有价值, 30多岁了,找对象也受影响。人家对她不好,当然不要。可人家要对她好,又怀疑不是真的,总要求证不好的地方,然后折磨他,让他改正,结果人家就逃跑了,于是更说明他对她没有诚意。与同事同学交往,凡是对她好的,就认为他们对自己不爱,否则,凭什么对她好,对她好的人是有病,傻子。 

看过多次心理医生,有的说她,像一个“不断用针扎自己的小女孩”。

她觉得,这辈子最大的敌人,就是妈妈。妈妈毁了她对自己的信念,毁了她现在和未来的生活。


专家点评:母亲不是女儿的敌人

很显然,在这个案例中,圆圆的心理问题已经由来已久,不仅影响到她与母亲的关系,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泛化,影响到她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的认定以及婚恋生活等方面。咨询师认为,她应该接受面询。圆圆心理问题的累计在很大程度上呈现阶梯式的轨迹。

在人生的初始阶段,母亲将她安排与姥姥生活,这是她心理问题的第一个“情节”所在。在姥姥家,她的生活从表面看似乎如鱼得水,但她在一定程度上却扮演了“大姐”的角色。长姐如母,可以想象,在她建构童年快乐生活的过程中,应该是满载苦辣酸甜的。她或许也有看到生活在父母身边的孩子的另一重美好生活。好在,她的生活、她的付出,在她幼年生活的天地里被认可,成就感使她生活充实。但与父母分离的情节依然客观隐藏在她的心中,在一定条件下,就可能成为心理问题的诱因。

问题转轨或凸显,是她回到父母身边的不良融入促成。她回到上海,有诸多新环境要适应,包括与父母关系的建构、新伙伴关系的培养、师生关系的发展等。遗憾的是,在这个过程,她没有得到应有的心理关怀包括父母之爱。从她的叙述中,母亲的苦口婆心如对她行为和口音的矫正、为她买衣服等,都是为了把她变为上海人。母亲的问题是,对女儿的关爱和教育,方法不够好,不仅造成女儿的逆反,还伤害到女儿的自尊。女儿对母亲的管教感到陌生,感到与她和表弟妹间伙伴关系模型的强大反差,她内心不服气、逆反。当母亲对她矫正的问题,在学校也得到“验证”时,她对过去的自我认同发生偏离。从小县城优等生到不为都市文化接纳,她的自信心和自尊遭到强力摧毁,她需要重新发现自己。

她的这些丰富的心里活动,没有得到应有的疏导和宣泄。母亲的关爱、老师的关爱、同学以及家长的关心帮助,都客观缺位。

于是,那个隐藏的小时候被母亲送姥姥家的情节迸发。一扔12年、还 不断挑自己的刺,妈妈爱我吗,我是父母亲生的吗?在返回上海生活的过程中,她对母爱的怀疑不断加深,形成与母亲的隔阂,自信心也非常受挫,有还以母亲到胡奥义恋爱对象,心里问题不仅长期存在,而且进一步泛化。

恋爱的反复不顺利,又被她归类为母亲将她送姥姥家,认为母亲毁了她的一切。这种心理暗示的链条不断反复和整固,使她强化那个所谓的念头,母亲是我最大的敌人。这当然是一种简单类归,把个人成长的阵痛敌对化为母女冲突,不仅无视了学校和社会的责任,回避了自我适应的责任,更无助问题的解决。

当然,在这个个案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父母与子女建立亲情关系的重要性。一种理论认为,子女最好在母亲身边生活,若不得以与祖辈活他人一起生活,则最好在三岁前接回父母身边。在这个个案中,母亲不得以错过了与女人亲密关系建立的幼年生活时期,但在12年后,当女儿回到身边时,她同样错过了亲情和友情的培养,在这样的模式下,母亲不宜居高临下的建立血缘关系,而要看到,对关系而言,血缘不是万能的,也不是保险的,母亲应平等的对待子女,尊重她理解他,更注重友情关系的培育,让子女感到母亲的付出不是恶意的指责和绳索,而是女儿融入新生活的同路人和好朋友。这样,才能建立牢固的母女亲情,并尽力抹去幼年分离的伤痛。

生活是没有如果的,建议圆圆前来咨询,并动员母亲也参与到心理康复的进程之中。

                   ( 咨询师  丁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