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尤其是隐含的信念(意识层面并不清楚),从内心深处影响人的感受和行为。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心理咨询或热线电话中,如何用语言改变信念?
关于信念
鼓舞性和限制性信念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念,有些信念是鼓舞性的,有些则是限制性的,在心理咨询中,所要做的,是协助咨客将限制性信念变成鼓舞性信念。
前提假设
如何做到这一点?需要注意,信念背后,常常有没说出来的前提假设。有些前提假设相当积极,比如,人跟人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能用自己的经验去套别人);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除非他/她本人有积极的改变意愿);人怎样信仰就怎样生活;凡事都有三种以上的解决办法(一定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式和沟通方式)。
有些假设则偏负面或有限制性。比如,你怎么能理解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没经历过,不可能完全理解呀,怎么去帮助别人?这样的疑问中隐含的前提假设似乎是:没有亲身经历过,就不可能理解;完全理解了才能帮助到别人。有些假设是非此即彼的,比如,难以向人说出负面的想法感受,因为担心说了你会走,当然同时也担心另一个后果——不说我会走。其前提假设是,只有两种可能性:隐忍,或者说出来损害关系。要拓展限制性信念,有时单单针对信念本身不一定有效,需要看到背后支撑它的前提假设。
框架
了解信念时,还要注意的,是信念所在的背景框架。那就像我们照相所用的取景框:关注点在哪里,如何取景。
“问题-结果”框架 咨询会谈时,我通常希望在三五分钟内弄清楚,对方想要什么;为了要到这个,有什么样的条件和资源,可能还需要什么。当关注点不同的时候,我们自己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反复听他谈问题,有时我们自己都会被绕进去,似乎越谈越没有出路。这时,需要走另外一个方向:你想去哪里?有一些什么资源和机会,有哪些比较难克服的障碍?我能帮你做什么?这时整个谈话方向是从问题转向结果的,这就是问题-结果框架。
“失败-反馈”框架 很多人把意外事件、事情不如所愿都看成一种失败。无论是开口向别人示爱对方没有接受,还是好心帮别人对方没有领情,或是花很多心血做的事情暂时没有成功,都归结为“我很失败”。
如果把所谓“失败”当成一种反馈,事情就会向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转化。比如,好心帮别人,对方不领情,那是对方的一个反馈,它给帮助者提供的信息是“这样做可能有点行不通”,或者说,从这个反馈当中,帮助者可以意识到在互动中忽略了什么,没有做什么,或多做了什么。任何一种反馈都足以让我学到很多的东西,学到的东西和所有反馈,都能帮我得到想要的结果,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定义和看待方式。两种看待方式对人的情绪感受的影响大有差别。
“不可能—就像……”框架 有些人的框架是“不可能”框架:这件事情我做不了,我不可能做到,我永远不可能成功,我不可能像我期望的那样去做……“不可能”的字眼很沉重,不仅说者自己沉重,连听者也会感到沉重。
有一个处理方向:是把那些“不可能”先放下,假装你已经做到了。哪怕一周里只有两三天,就好像你已经做到了那样去生活,就像进入一个舞台角色一样,体验两三天,再看看会发生什么。
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当一个人告诉你“不可能”时,他强调的是眼前遇到的障碍很大,难以逾越。没关系,假装你已经做到了。比如,假装你已成为那个你想成为的人,体验二三天之后,你就会知道差距在哪里,下次再模仿时就会更容易些,多次模仿之后,你会发现距离越来越短,障碍越来越小。
总之,回应一个信念时需要注意它背后的前提假设;把限制性信念调整成鼓舞性信念时,要关注对方信念所采用的框架:是问题框架还是结果框架,是失败框架还是反馈框架,是“不可能”框架还是“就像……”框架。当然,进入到具体的情境中时,至少有十种以上的回应方向,下面逐一介绍。
回应术
1.“正面动机”
这里用到了一个前提假设:所有的言语和行为背后都有正面动机,包括那些看起来不能理解甚至不可理喻的言行。动机没有错,只是做事方式不对头,所以才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当对方说了一句令人难以接受的话,或者听起来对方的话不仅危害自己而且危害他人的时候,我们需要看到他这样说这样做的正面动机是什么?比如,一个高三学生,说他不想学习,甚至想参加黑社会。这句话的正面动机在哪里?十七八岁的青少年正处于建立自我认同的时期,他的正面动机是想确立“我是谁?”当我们能肯定这一点时,双方的关系很容易建立。然后,我们会有机会引导他,他的想法只是选择之一,还有很多其它的选择。你想确立自己,想得到认可,这都很好,我们理解你在学校遇到一点困难,如果你能克服这些困难,你会得到更多的尊重和认可。
当看到一种言行背后的正面动机时,我们就与咨客达成了共识,建立了良性互动,如果只停留在那些可恶、可恨的言行上,我们自己容易卡在那儿,帮助别人便无从谈起。
2.重新定义
看到正面动机后,需要做另外一件事情:重新定义。
我们注意到,同样一句话可以有无数种不同的说法,这样说可能让人垂头丧气,但稍微改换一下,情况就大不相同。比如,有人告诉你,我也觉得这样不好,可我习惯这样,已经很久了,很难改变。这话听起来让人有点灰心,我们该怎么回应?很多时候,正面动机和重新定义是连在一起使用的。你可以对他说,“我很欣赏你有很现实的态度”,先肯定他的正面动机,然后说,“我了解,一个习惯已久的事情要尝试不同的做法,一开始会觉得有点不舒服(已经‘重新定义’了),或者这样“重新定义”:“习惯已久的事情要改变的确不容易,我想无论谁离要开自己的舒适区,一开始都会觉得不舒服。”这句话,和“很难改变”的感觉已经不太一样;还可以加一句,“你有现实的态度很好,我们现在现实地来看看,需要什么,你可以做出改变?”
用“正面动机+重新定义”的方法,可以让相当多的负面信念转为正面,甚至脱胎换骨。如果习惯了这个过程,咨询速度会加快,效果会提升。
3.后果
一个负面信念,我们可以强调它的负面后果,也可强调她的正面后果。比如,“我的这种负面思维方式已经很久了,很难改变。”如果强调正面后果,可以这样回应:“做事之前就预料到不容易,真做起来,会比想象得要轻松,这个信念、这样的心理准备对你是有好处的。”如果强调负面后果,可以这样回应:“没关系,你可以不改,就这样下去好了,想想看,再过十年你会怎么样?”当咨客改变的动力不足或者有些犹豫时,你可以试图在正面方向上引领;如果动力仍然不足,也可以把一个糟糕的后果摆在他面前,很多时候用不着特别的推动,他自己就会意识改变的重要。
4.另一结果
有些信念,比如学习新东西时,团体活动中间,害怕自己表现不佳。暗含着所追求的结果是出类拔萃的表现。调整信念的一种方式,是改求其它的结果。比如,重在参与。总想着表现好不好的结果时,人很难放松自己。换成另一结果:参与和体验就够了。那么原先恼人的表现不佳,就变成了很好的对活动的投入。
5.向上归类
向上归类和向下分类,是相辅相成的两个不同方向,如果有人来跟我谈汽车,我跟他谈交通工具,这是向上归类,如果我跟他谈轮胎、发动机,这就是向下分类。
向上归类和向下分类用在哪里?当一个负面信念难以突破时,我们可以把它向上归类到一个更大的层面,或者把它向下分类到一个更细小的部分,然后再来改变。
有人说,我怕满足不了父母对我的期望,怕让他们失望,心理负担比较重。如果用向上归类,可以这么说:“你是说父母的情绪是由你来影响、由你来决定的吗?”这里把“让父母失望”向上归类为“你可以决定父母的情绪”,这是一个不同的方向。
6.准则层次
每个人都有自己看重的东西,所看重的这些有轻重之分,也就是说有不同的准则层次。只看某一个点,可能现实就是事已至此,无法挽回,这时,我们就要去找有没有更重要的东西。
举个例子。有不少年轻人遇到这样的困扰:现在没钱,买不起车子房子,所以,找不到好的女朋友,可等混到买得起房和车时,人又老了。这是个很大的困扰,似乎无解。我见过一个访谈,不管那是真实的还是虚拟的,听完可以发现,如果准则层次用好了的话,至少那些年轻人不会陷在这个怪圈里。访谈是这样进行的,一个男士问一个女士:“通常情况下,你愿意跟什么样的男人约会?”她的回答显示出她的价值观,从中我们能知道她看重的是什么。第一个回应是很常见的:当然是既帅又很有钱的。这是第一层标准。
男士接着问:“有没有例外?你有没有跟不帅又没有钱的人约会过?”女士想了想:“有过。这个男人既不英俊也没有钱 ,但他很聪明。”这里的聪明,是一个更高的标准,当这个标准出现的时候,她是会破例的。
男士接着问:“你有没有跟既不帅又没钱也不聪明的人约会过?”“真有,有这样一个家伙,他非常有幽默感,跟他在一起我觉得很开心。”女士回答。我们发现,幽默是一个比聪明更高的标准。
男士再问:“如果一个男人既不帅也没钱,也不聪明也没有幽默感,那你在什么情况下会跟他约会?”女士想了想:“如果他对我很好的话,我会的。”显然,关心体贴是比聪明、幽默更高的标准。
访谈继续进行。“如果一个男人,既没钱又不帅,既不聪明也不幽默,也看不出特别体贴人,在什么情况下你会约会这样的人?”“如果跟他在一起,我的自我感觉特别好。”这里,自我感觉好又是一个更高的标准。
从这个访谈可以看出,当我们把高层次的标准拎出来时,原来的那些困扰就不复存在了。像刚才那个年轻男生,他的困扰在原先的层次上解决不了,那可以找到更高的准则层次,帮他了解自己的真实处境:他想接近的女孩,判断标准可能跟他的想象大不一样。
7.比喻
很多时候,我们会几种工具结合起来用,其中一个重要工具是比喻。
有这样一个情境:一个男大学生,失恋了,很郁闷,说自己对那个女孩如何好,帮她做了多少事情,可对方最后找了个不如自己的男朋友,真弄不明白这个女孩眼光怎么这么差。我打了一个比喻:我是一棵树,成长中的树,树旁人来人往,我非常希望其中某个人能长久地留在我身边,而且她也的确也从我这儿得到过好处,可最终她选择了玫瑰。我曾十分气恼,玫瑰有什么好?它有我高大伟岸吗?它有夏天的绿荫和秋天的果实吗?平静下来后,我渐渐理解,玫瑰也有我所不具备的东西,也许那个人就是比较欣赏玫瑰。那我该怎么办?我可以愤恨我不是玫瑰,但我不可能变成玫瑰。只要不断生长下去,有一天我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走过我身边的人,肯定有很多真正欣赏树的人,当我继续成长,我能够得到我所需要的。听了这个比喻,当事人觉得平衡了。显然,我们不可能拉他女朋友回头,陷在那里,肯定没有出路。但如果让他重新回到自己,着力于自我成长,问题就好解决了。这才是我们真正能帮他做的事情。
这个比喻里暗含着一个准则层次:自己的成长比任何别人的态度要重要。这个准则层次是朝着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方向的。
比喻是十多种回应术中我比较喜欢用的一种。因为它本身很有意思,有丰富的内涵和暗示。这些暗示不需明说,对方就听进去了。比喻有时还很幽默。比如,人们常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有人加了半句,就变成“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但是,如果没有婚姻,爱情将死无葬身之地。”这个比喻一加,马上给人感觉,婚姻虽然有它可怕的一面,但也有它正面的价值。
很多情境,都可以用比喻来做引导。比如,有人打电话来咨询,说着说着心里就很不平衡,他认为,夫妻或恋人之间关系不好,主要是对方的错,可是为什么你告诉我需要我做出改变,凭什么呀?这时可以做这样一个比喻:夫妻或恋人的关系就像跷跷板,双方份量接近,跷跷板就比较好玩;现在是对方那边太重了,压住了动不了,跷跷板就不好玩了,为此你很不舒服,你要求对方变轻点,他当然不肯,因为他没觉得需要改变,比较现实的是,想办法让你的份量加重点,这个跷跷板就能玩得起来。至于怎么加重你的份量,我们可以讨论,看看我能帮你做什么。这个比喻,特别适用于婚恋关系。
亲子关系中,我用过另一个比喻。比如,有些咨客对自己的父母非常失望,他们认为“父母没有给我无条件的爱”,或者认为“父母不爱我”等等,以至于他们“到今天生活都还不好”,“一提到我父母就来气,简直没办法跟他们好好相处”。对这样的咨客,我打过这样一个比喻:假如你到一个很陌生的地方去游玩,遇到了很大的风雨,你到别人的帐篷去躲风躲雨,帐篷主人倾其所有,拿出他最好的东西来招待你。当然随着眼光和阅历的不同,有一天你发现,即使他倾其所有拿出的东西,在很多人看来也不算什么,给你的东西其实很寒酸,这时你会怎么办?责备他没有给你更好的吗?其实,大部分父母都已经给了孩子他们所能给的最好的,或者他们认为最好的。用这个比喻后,有咨客就哭了:我的父母确实达不到理想父母的高度,没能给我无条件的爱或者别的我期望的,不过他们已经给了我他们认为最好的。——现实情况就是如此。
比喻用好了,可以鼓舞人心。新东方校长俞敏洪常对学员说,一个人可以像草一样生活,也可以像树一样生活。如果你像草一样生活,很多人会踩过你,毫无感觉,你很痛,但是没有人知道,因为别人根本看不见你。你也可以像树一样生活,只要有树的种子,哪怕被人踩到泥土里,也可以吸取泥土的养分,生根发芽,慢慢长成一棵大树。当你长成大树时,即使离你很远,别人也会看见你,天热时能给人们带来一片荫凉。活着是风景,死了也是栋梁之才。是要像树一样生活还是像草一样生活,你们自己选择。
灰心时,也可以用比喻。我曾做过一个连续咨询,谈了几次之后,那个女咨客都想放弃了,因为要跟她老公搞好关系实在很费劲。我感觉到她的灰心,打了个比喻:心理咨询师就像你雇佣的一个出租车司机,陪你去你要去的地方,不同的是,我们走的是一条通往内心的路,很少有人走。现在遇到的困难是,你要去的那个地方,你自己从来没有去过。这条路虽然我陪不同的人走过多次,但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在我们同行的过程中,有时可能会像绕进了一片迷雾,这让我们两个人都感到灰心。没关系,你可以选择停在这里,也可以选择坚持,我相信,如果坚持下去,有一天你的孩子会从你的努力当中受益。听完这个比喻,对方想了想,决定还是要坚持。
8.现实检验
所谓现实检验,是指把想法跟现实进行核对对照。比如,前面说的那个“有负面思维已很久了,很难改变”,我们可以看看,当他想改变时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或者感觉到什么,让他觉得困难。当进行现实检验时,说不定会发现,真正的困难只在于他压根儿还没有去做!
9.向下分类
向下分类与向上归类所对应。当在一个层面很难说通时,可以细分来说,这就是向下分类。当一个人说自己很糟糕时,我常常会把它细分,一个人包括很多部分,诸如人际关系、事业、家庭,还有从头到脚、从生命到呼吸,你具体指的是哪一点?一细分,我们通常会发现,肯定会有好的部分,也会有不好的部分,但事情已发生转化了,因为细分前是全面否定,现在我们把它变成局部否定了。
向上归类与向下分类的适用情境可能不同。当咨客做了一件平常不怎么做的有正面意义的事情时,适合向上归类,因为加以提升,有利于他树立信心。如果咨客对自己整体评价很负面时,我们会向下分类,看看到底是哪个具体的部分需要调整和改变。向下分类的结果是,需要改变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而已。这样,切入点就找到了。
10.反例
反例也是一种很好用的工具。焦点治疗中常常用到。
有人说,“我心情一直不好。”这时,你可以问他上一次心情好是什么时候?是怎么做到的?跟现在有什么不同?怎么样能再次做到?
一些因为心理原因产生躯体反应的,也适用于这种工具。比如,咨客主诉总是头疼背疼,去医院检查,确实没有器质性病变。这时可以问他什么情况下不太疼?是怎么做到的?我们来看看怎么样能够再次做到?怎么样更快地做到?
当对方谈一件很负面的事情时,可以寻找它的反面,因为反例中那透着光明的一点,是他真正要去的地方,那是他真正想要的东西。
有人担心对别人直接表达不满会得罪人,反例就是:有没有跟别人坦言但没有损害关系的时候?在你的人生长河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其实,反例肯定有,只不过当事人没留意。我们一问,他可会想起很多。如果碰到极少数人一下子想不起来,可以问他另外一种情况:有没有在别人身上看到过?反例其实就是咨客需要的,而后再跟他探讨如何做到。
11.反击其身
说白了,反击其身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他原来想法本身的逻辑来打破这个想法。早年有人抱怨教育太贵,一位大学校长回应了一句:如果觉得教育太贵的话,可以看看无知的代价。这就是反击其身。
圣经里有一段记载,一群人带了个女人来找耶稣,说这个女人跟人通奸,该用石头打死。耶稣回应道(大意),你们说的没错,她通奸应该用石头打死,你们当中谁没有罪的,来扔第一块石头吧。听完后,所有的人都面面相觑,然后一个个地走开了。耶稣的回应,先是向上归类,这个女人犯了罪,你们中谁没犯罪?然后是反击其身,犯罪的要用石头打死,谁没罪谁来扔第一块石头。
我听过的反击其身的最经典例子,来自香港的郑立峰先生:当有人说“我很不自信”时,可以回应,你对于“我很不自信”这个想法,有多自信?
往下深想一下,答案不外两个,一是他对这个想法本身并不自信,那好办,根本不用自己吓自己;另一个是他对这个想法本身很自信,那简单,他既然能对这个想法很自信,说明他是有相信自己的能力的(这里用了向上归类),接下来,可以来看看如何扩大这种能力,让他生活得更好。
12.改变框架大小
框架可以看作观察事物的取景框,咨客的取景框可能较小较偏,看到的只是一小块,于是没有出口,可是当我们改变框架大小时,看更长或者更短的时间段,看更多的或者更少的人群,感觉是不一样的。
像前面一再提到的那个信念:我相信这个信念这么久了,很难改变。从改变框架大小的角度,可以回应,不止你一个人有这样的想法。如果资源条件具备的话,当体验到可以比较快地改变时(加入反例),这个想法就不攻自破了。
也可以这样回应:你希望将来你的孩子也有这样的想法吗?你希望将来你的孩子也像你一样吗?有一个相反的方向:这件事情确实很难,但是如果你付出了足够努力的话,可能会带给孩子什么样的受益?当然,这里暗含着一个后果:你的孩子会怎样生活。
前面谈到“比喻”时,我曾对一个女咨客做了出租车的比喻,最后说了一句,“我相信,如果坚持下去,有一天你的女儿会从你的努力中受益”。这就是改变框架大小。对于一个深爱孩子的母亲,这样的改变非常有利于强化她的动机。
当咨客遇到或者感觉遇到几乎压倒她的灾难性困难时,有时可以从改变框架大小来做。比如,现在对你来说天大的事情,十年之后可能只是你人生路上的一个小小的颠簸。现在对于你来说像山一样的困难,有一天可能会变成一粒微尘。
13.另一世界观
对一个负面信念,不同的人群可能对该处境有不同的观感,是在用另一世界观。比如有人说,我的负面思维方式这么久了,很难改变。可以用另一世界观回应为:“艺术家经常把他们的内心挣扎变成创作灵感的源泉。我想知道,你改变信念的努力,可能给你带来哪种创新?”
14.超越框架
有时还可以不拘泥于信念本身,跳出其框架外来做回应。还是举前面一再使用的那个例子,“我的负面思维方式很久了,很难改变”,超越框架的回应方式是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也许不是难改变,而是现状当中有某些好处吸引你留在这里,难改变只是一个借口,那我们来看看吸引你留在这里的好处到底是什么?超越原来想法的框架之外,去看全局。
要用好这十几种技巧,最简单实用的办法,是直接拿平常会遇到的信念,尝试用每一种方式做回应,或循环使用多种招数。
那不只是技巧而已,可以融入到生活态度中。技进乎艺,艺进乎道。
红枫业务研讨会讲稿录音整理
200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