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 >妇女热线二十周年论坛 > 心理热线管理的创新
心理热线管理的创新
  • 发表日期:2013-07-07
  • 点击量:2254

香港自杀统计数字
      首先让我们看看香港自杀的统计数字。在2011年,香港有 833 人因自杀而身亡,自杀率为 11.7, 即是在十万人里面有 11.7 人因自杀而死亡。2011年的自杀率比过往多年为低,可以说是自1998年来最低的一年。
      再用自杀死亡人士的年龄来分析,香港年长的人士70岁或以上的自杀数字偏高,而自杀率也是很高,有28.2之多。其次就是30-50岁人士。
      从自杀死亡方式来看,最常用的方法是由高处堕下, 俗称「跳楼」,其次是自缢,俗称「吊颈」。第三种常见方法是用一氧化炭,俗称「烧炭」。
      从过去15年来分析,1998年前很少人用烧炭的方法来自杀。其后因为传媒对烧炭自杀新闻绘影绘声的报道,导致用烧炭方式来自杀的数字在4、5年间以倍数上升。后来经过各方面多番和传媒沟通,改变报道方式,烧炭自杀的数字才有下降的趋势。
      从自杀者的职业来分析,以失业及退休人士为前两位。排第三位的,以往一般都是家庭主妇,但2011年就较特别,排第三位的是蓝领阶层。这可能與香港贫富悬殊情况嚴重,低下阶层生活困难有關。

机构简介
       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在1960年成立,是一个全志工组成的机构,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虽然机构的名字叫撒玛利亚,可是我们没有宗教背景,我们以圣经里面好撒玛利亚人的友善和博爱为榜样,为有自杀倾向的人士提供服务。
       50多年来,我们一直提供24小时的热线服务。我在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担任志工已20多年,在与求助者电话倾谈的时候,我没有什么答案可以提供给求助者,也解决不了他们一些实际的问题,但作为一个聆听者,我就像在他身旁一样,陪伴他们,帮助他们抒缓情绪。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他们自己去了解自身的问题,从而积极面对自己的困难及解决问题。对求助者来说,透过热线提供服务的好处是求助人和志工都不知道对方是谁,求助者可以安心地去抒发情绪和更开放地去讨论问题。我们很注重求助者的自决权,如果求助者在谈话的过程中表示想放弃或终止跟我们的交谈,只要我们肯定求助者是在神志清醒的状态下做的决定,我们都尊重。我们相信每一位求助者都对自己有责任,他们的自决权应当被尊重。
       我们了解一个情绪有困扰和面对困难的人,很容易受别人影响,有时候又会很依赖别人。为了保护我们的求助者和志工,我们的志工不做任何长期的个案跟进,也不可以在会外跟求助者有任何的接触。
       我们有4个不同的服务中心,其中热线服务的标志是,代表接触。我们希望用声音透过电话来接触求助者。热线中心的工作,以透过电话接触为主,提供24小时服务。热线中心里设有一个面谈室,因应求助者的情况,在需要时可以提供面谈服务, 热线志工亦会透过书信或电邮等不同的形式与求助人联系。我们挑选志工比较严格, 每一位志工须接受为期一年的培训,才能成为机构的热线志工。若求助者的情况需要实质援助或长期跟进,在他的同意下,我们会安排转介到相关的机构或本会之自杀危机处理中心继续跟进。

热线服务                         
       我们的热线求助电话(2389 2222) 已沿用了很多年,应不会改的了。2011年全年合共提供了16,972个热线服务,当中 11,899个个案来自情绪受困扰之求助者,当中男女的比例差不多各占一半。作为男士,我了解男性很多时候不愿意向别人透露自己面对的问题或困扰,所以50% 是男性求助者,可以显示这个服务对男性尤其重要。在年龄方面,超过78% 是在50岁以下,可能老人家听不清楚,所以比较少用电话倾诉。来电求助的主要问题以职业、精神病、健康、爱情和家庭为主。
       从热线电话来电者的自杀危机来分析,在2011年,在众多来电者中 14.6 %有不同程度的自杀危机。回顾十多年来的数字,最近多年,来电者有自杀危机的数字比以前少。原因可能是香港近年成立了不少专业热线服务,例如赌博热线、家庭暴力热线等,一些有危机的个案可能已由其他的专业热线处理了。

服务发展
       由于我们不是专业的辅导员,而处理个别个案的时间也很有限,更不可能接听所有求助者的来电。 在2002年,我们成立了自杀危机处理中心, 把服务推展到由专业社工跟进高及中危的个案, 这是除了热线志工接听来电发挥情绪舒缓和聆听的作用之外,处理求助个案在深度方面的发展。
在宽度方面的发展,我们从源头开始。在同年,我们开设了生命教育中心,其主要工作是把生命教育带到中学和小学里。在近几年,我们亦开设了「关怀身边人基金」,主动地把防止自杀,积极人生的讯息从学校带到社区。

青少年的自杀问题
       现在让我们再次仔细分析青少年的自杀问题。从自杀数字和自杀率来看,青少年自杀问题不算大,但细心观测,在过去五、六年间,香港自杀率在不同年龄的组别正在稳定下来的时候,青少年(10—19岁)的自杀率却不跌反升。本会在2008年有见及此,开展了「网纵人」服务。

网纵人
      「网纵人」旨通过网志搜索,利用一些关键字,比如自杀、痛苦、想死等等,寻找有自杀倾向的人士。我们在过去 4年的时间,大概搜寻过40万个网志。 单在2012年,我们大概搜寻了10万多个网志,当中需要介入的有350个。在网志里,如发现内容透露当事人有严重的情绪问题,或有自杀的念头,我们就在网志上跟他们沟通,在网上协助他们宣泄情绪。在350个网志里面,我们一共有1000多次在网上留言。网志的主人大部分是在10到30岁之间,女性比例较多,可能是男性比较少在网上表达自己的感受。可能因为年轻人较多, 350个网志当中,最多困扰他们的是爱情及家庭问题,而有关精神病的网志也为数不少。在这350个当事人情绪有问题的网志当中,有47%内容是有不同程度的自杀危机。
       这个网上防止自杀的方法,存在很多困难及挑战。现时我们「网踪人」的服务方法是颇被动的。例如面书(Facebook)是封闭式的,和现在很多其他的讨论区都是一样,尽管里面是有一些需要帮助的人,要在他们的网站上作出搜寻和跟踪是比较困难的, 因而没法去接触他们。另外也有很多人在企图自杀前,会在网上找寻一些有关自杀的资料,这些人却没有留下任何个人资料及足迹,我们亦很难跟进及去接触他们。

自杀自疗互助舍
      有顾及此,我们去年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命名为「自杀自疗互助舍」。如果你现时在网上寻找「自杀」,第一个找到什么?就是「完全自杀手册」。它教你怎样自杀最舒服,也提供很多对自杀的负面资讯,所以我们建立这个「自杀自疗互助舍」的网站的目的,就是希望若有人在网上找寻自杀的资讯时,他们会找到这个网站,而从这个网站可以提供一些有关自杀的正确及正面资料。例如网站内有一些正面的文章,可以帮助抒缓求助者的情绪;网站内亦有一些曾经企图自杀的过来人的现身说法;更有与死人化妆师的对话,让求助者更了解烧炭自杀死亡的真相。
最后网站上亦设有情绪专区及一个即时的真心话室,有需要的人士可以即时与我们网站上的志工沟通对话,建立网上联系。总括来说,我们希望透过不同渠道、方法,例如电话,生命教育,社区教育,网站等等,去接触有需要的人士。

挑战-志工流失
       要做好防止自杀的工作,热线服务是很重要的一环,要做好热线服务,志工是不可少的。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的热线服务是全志工的服务,所以我们的前题是以「志工为本」。虽然如此,长久以来,如何降低志工的流失,是管理非牟利机构的一个重要课题,没有稳定且无私及积极投入的志工团队,各个非牟利团队实难成就今天的成果。在过去的十年中,虽然本会每两年三届不断培训热线志工,可我们的志工人数只一直维持在200人左右,未见增长。在降低志工的流失的这个课题上,本会在投放人力和资源的,有以下的几个方向:
●在培训方面,除了着重技巧和理念方面的传授,更会加强点燃受训志工乐于助人的心,同时会让他们去感受和了解他们可成就的贡献。
●在加强归属感方面,将逐步加强志工参与机构管理方面的相关工作,同时也将重整师友计划,以加强学员和新志工们与资深志工们和机构的联系。
●在管理志工方面,将整合与重写志工报更系统、志工资料系统和个案资料储存系统,以简化流程和加强管理。

未来重点发展 - 培训
       每个非牟利机构在成立的开初,都是很艰辛的。随着年复一年的辛勤营运,点点滴滴累积起来的宝贵经验,就成为了机构的重要资产。所以机构在日常运作时,要做好知识管理,不但需要把志工和员工的宝贵经验和工作流程,以文书、录音或录像等方式好好保留,还需要将之整理和存放好,这不单有助工作的交接和内部的培训,经过持续的整理和累积,这些点点滴滴的宝贵经验,除了可跟其他非牟利机构交流以外,还可以发展成培训课程,在另一个层次贡献社会。
还有一点很重要,举办这些培训课程所收回来的学费,将可以重投机构的营运经费里,进一步支持机构的发展和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