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红枫志愿者 >志愿者园地 > “志愿服务丰富了我的人生”—第十一期志愿者王中会
“志愿服务丰富了我的人生”—第十一期志愿者王中会
  • 发表日期:2012-06-25
  • 点击量:5255

王中会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学硕士,中华女子学院心理系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华女子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中国婚姻家庭咨询师二级、三级考试辅导讲师,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婚姻家庭硕士班讲师,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继续教育中心讲师,中国心理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员。2002年开始在北京红枫妇女热线做志愿者至今,2011年开始在北京红枫热线当督导至今。  

 

 

志愿服务丰富了我的人生

                            
                              
——第十一期志愿者王中会

 

 2002,我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毕业到中华女子学院工作,总希望能将自己所学的心理学知识服务于社会,但是一直没有找到一个较好的途径。当时我们学校九九级的毕业生在红枫妇女热线实习,告诉我,红枫正在招募志愿者,我得到这个消息后赶紧报名, 经过面试,我如愿成为了红枫热线第11期的志愿者。经过对我们志愿者的培训,我们了解了红枫公益机构的宗旨、历史、为社会各界有需求的人群提供无偿服务的工作情况,还系统学习了志愿者精神及有关助人自助的专业知识。在专业技能培训方面,请到了北京理工大学的贾晓明教授,为我们志愿者传授咨询的技能技巧,让我们对共情、倾听、具体化等技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且得知贾晓明教授曾经也是红枫热线的志愿者,当时是红枫妇女热线的督导。通过培训,一方面学习到了咨询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让我深深感悟到了志愿者志愿服务的精神,领悟到了志愿服务对个人完善和成长的意义。

 培训后我经历听线和督导,最后终于成为一名可以独立接线的志愿者,内心充满了喜悦,同时也感受了接咨询热线的挑战,由于当时自己刚刚走出学校的大门,社会、家庭的阅历都比较有限,在接听一些社会阅历较深、婚姻情感问题纠葛较深的问题时,常感觉到力不从心,这促使我不断向督导请教、向志愿者请教、阅读各种书籍等等,慢慢增强了自己的咨询技巧和能力,同时也坚定了我进行志愿服务的决心。记得当时红枫热线的地址还在万博苑,而我住在望京,坐车至少要一个半小时,但每次接线结束在夜色中从红枫往家赶的时候,内心是充实和喜悦的……

 不仅感谢热线为我们提供了服务社会的平台、施展才能的舞台,红枫同时通过每月一次定期的志愿者培训和不定期的培训,提升了志愿者的服务质量,通过这些培训,提升了我的专业技能。印象最深的还是2003年红枫请到了香港中文大学婚姻家庭咨询的知名教授马丽庄为志愿者培训,现在还记得马丽庄教授说:“来访者向我们倾诉的,是硬币的一面,他们没有向我们说的,是硬币的另一面”。这一理念一直在指导着我的咨询实践,让我能以更全面的视角、更辩证的思维、更理性的思考、更敏锐的观察、更深刻的感悟去面对来访者的倾诉,并做出更恰当的回应。

 在红枫的志愿服务,不仅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还给我结识许多良师益友提供了机会。记得在2004年接热线的时候就结识了王玲老师,王玲老师不仅在咨询方面给我许多帮助,而且在生活和事业发展方面也给我许多帮助。在2004年红枫与宣武区妇联组织心理咨询进社区的服务,我更深入地结识了刘凤琴老师,当时刘凤琴老师是组长,钱依宁老师和我分别为副组长和记录员,在宣武区开展单亲母亲成长小组的心理咨询服务。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我有机会向刘老师深入学习,亲身学习和感悟到了音乐治疗的过程和效果,在以后的咨询和工作中,得到了刘老师和钱老师的许多帮助。在志愿服务期间,也结识了左莎老师,左莎老师不仅帮助我进行咨询服务,还帮助安排我们心理系学生在热线实习。夏老师每次有好的培训,都会告诉我,特别是在家排的培训中,让我对婚姻家庭心理咨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红枫志愿服务期间,让我有机会结识许多良师益友。

 在红枫的志愿服务,还促进了我的教学工作。作为一名教师,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教学工作,通过在红枫的志愿服务,对心理咨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且积累的丰富的咨询经验和案例,并对社会和家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教学的时候,通过生动的案例,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升了教学效果。在团体咨询、变态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的课程中,融入了咨询的经验和案例,让课堂变得更丰富多彩和耐人寻味。而且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婚姻家庭硕士班讲课、婚姻家庭咨询师二级、三级培训课程中,融入了咨询的经验和案例,让学员有更实在的收获。

 作为高校的教师,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工作就是科研。在红枫的志愿服务,同样也促进了我的科研工作。由于在红枫做志愿活动的过程,逐渐关注到家庭暴力的问题,我们学院也有许多老师做家庭暴力的课题,我也参加了中华女子学院主持的“家庭暴力预防与干预”的课题,在我们学校的许多老师的帮助下,2005年中华女子学院资助我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有关家庭暴力的著作《暴力VS非暴力——透视大众眼中的家庭暴力》。在这本书里主要通过分析焦点小组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在大量详实资料的基础上探讨公众对家庭暴力的定义、类型、原因、解决途径和预防问题的看法和建议。以焦点小组访谈资料为依据,深入探讨公众是如何建构家庭暴力这个概念及其内涵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性别角色期望是如何帮助人们形成男尊女卑和男强女弱的性别文化的。根据我们的分析结果,我们将就如何开展公众教育,如何改变人们对家庭暴力的不正确的看法和态度,提出我们的建议,同时也将为家庭暴力立法提供一些政策建议。

  在红枫的志愿服务中,我还参加了农民工家教3个十分钟的项目,对农民工子女的问题有了深入的认识,在志愿服务实践的基础上, 2009年申请到了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在京流动儿童城市适应及干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重点探讨流动儿童在融入城市生活中所面临的困惑,如何通过干预促进他们的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实现城市适应。2010年申请到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现状、成因及培养”,这一课题重点探讨流动儿童尽管与城市儿童相比,有处境不利的问题,但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现代的积极心理学都证明,逆境也会造就人才,此课题希望深入探讨身处逆境的流动儿童具备哪些积极的心理品质,如何才能让更多的流动儿童具备这些优秀的品质。通过在红枫的志愿服务,让我更多地关注到了流动儿童这一社会问题,而且激发了我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并为深入研究这些问题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

 回顾自己在婚姻家庭咨询方面的成长历程时,都要感谢红枫这一平台、这个团队、这些热心的良师益友。每次在做婚姻家庭方面的培训时,有学员问我在哪有比较好的婚姻家庭咨询机构,我都会毫不犹豫地说红枫,红枫是我做婚姻家庭咨询的摇篮。现在我作为红枫热线的一名督导,我会尽力将自己对婚姻家庭咨询方面积累的经验和感悟告诉新的志愿者,让他们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我现在正在尝试着用一种新的方法,继续着“用生命影响生命”的志愿服务。

 我对婚姻家庭咨询的探索还在继续,对“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感悟还在继续,我和红枫一起成长的故事也仍在继续。

(作者生活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