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红枫志愿者 >志愿者园地 > “做志愿者的感想”——记第一期志愿者杨眉
“做志愿者的感想”——记第一期志愿者杨眉
  • 发表日期:2012-03-28
  • 点击量:4430

 杨眉,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心理学教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会首批注册心理督导师1984年开始在高校从事心理咨询,1985年从事心理教育。是中国最早认识到心理教育和心理学科普重要性并努力付诸实际的人之一。
20多年来,长期讲授:“健康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卫生学”、“人际沟通分析学”及“电影文本成长心理学”等课程,同时为促进公众的心理健康、发掘人的成长潜能、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做了大量的心理教育和心理学科普工作,出版著作文章150多万字。1992年加入志愿者组织——北京红枫妇女热线,曾任红枫中心理事、督导,主要负责主持咨询员的专业培训。这些年的志愿活动集中在:为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做团体辅导以及为促进医患关系的良性发展而做的“快乐医生”团体辅导。

杨眉心理学科普博客http://blog.sina.com.cn/yangmeixinlixue

                       

                       做志愿者的感想

                                                                   ——写在加入志愿者行列20周年之际

志愿者机构满足我们内在的助人需要,使我们人生的部分意义得以实现。

     我是1992年开始我的志愿者之旅的,感谢北京妇女热线的王行娟老师给我提供了第一个做志愿者的平台。

     起初做志愿者想得很简单,就是希望有一个机会为他人服务,同时也因此积累帮助学生的经验。

    后来,1993年,在总结自己的志愿者经历时,我发现“助人自助”有双重含义,即:帮助他人学习帮助自己,帮助他人的人帮助了自己。

    再后来我发现,几乎我们所有的志愿者都会在一段志愿工作之后有此感想。

    这些年,想到志愿者这个概念时,我更多地会想到以下一些词:

    感恩:我感谢我有动机并且有能力服务他人,感谢我拥有服务他人的永远的平台,感谢所有给予我机会让我能够服务他人的人;感谢我在志愿者机构所结识的所有同道。

    共情:过去,我总以为我是一个善解人意的人,对人有着足够的理解与体贴。但是,我的志愿者经历和我个人的生活经历告诉我:无论我多么努力,我都无法真正理解他人,因为经验是永远无法超越的,以我有限的人生经历,我只有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我才有可能最大可能地接近当事人,也因此我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懂得谦卑和恭敬。

    好奇:在热线的咨询工作让我养成了一个很好的习惯:对人保持好奇。我常常想,他走到今天这一步,外界对他做了什么,他对自己做了什么?在一些人生的关键节点处,他做了哪些关乎他命运的选择?他的选择是朝着成长和进化的方向还是朝着停滞甚至是退化的方向?

    这个习惯增进了我对人性丰富性的了解和理解,使我得以变得更加富有弹性也更加善解人意。

    修行:我现在发现,志愿者不是只有在志愿者机构才可以做的事,更不是在哪个固定时间地点才可以做的事,只要我们愿意,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利益他人的志愿者。因此,志愿者应该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修行,所谓修行,我喜欢理解为:以恭敬关怀的态度与行为面对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人与事。

    公民社会:我发现,志愿者可以是公民社会的典型现象,也可以是推进公民社会诞生的主要动因。原来这就是个人与历史的关系:每个个人在正确方向自觉而健康的努力,都有可能促使历史朝着有利于人类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我无比热爱“志愿者”这个词,她代表着一种只要呼唤就一定有回声的义气,一种知恩图报、滴水涌泉的感念,一种永无止息、源源流长的仁爱。志愿者所在的世界,是“普天之下皆兄弟”的世界,是最接近古代先贤梦寐以求大同理想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