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红枫志愿者 >志愿者园地 >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第七期志愿者包天奎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第七期志愿者包天奎
  • 发表日期:2012-02-27
  • 点击量:5443

包天奎,男,双学士,副主任医师,注册心理师。红枫热线第7期(1998)志愿者,2004年起担任督导工作。北京常青叶健康咨询中心主任、首席咨询师。1989年起从事临床内科工作,1995年起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2002年起从事身心健康咨询与培训工作。苏州医学院临床医学本科、医学学士;高自考北京大学心理学专科及中国人民大学哲学本科,哲学学士。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第七期志愿者包天奎

 

我是热线第七期的咨询员。作为志愿者,来话者、外界社会和热线组织给了我们很多的赞誉。在此,我非常想澄清一个发生在我身上的事实,那就是:在热线,我得到的远比付出的多!这是个永恒的不等式,无论以后我如何努力,不等号的方向不会改变。

值线这么多年以来多方面的受益,对我的全部生活都产生了积极影响。最初和最深刻的改变发生于内在:我比以前更开放、更积极、更平静了。虽然焦虑、忧虑、紧张、愤怒等负性情绪还在出现,但我对它们却有了更迅速的觉察和更清醒的关照,从而也更容易接纳和消化它们。当不同生活事件带来困难、压力挫折时,我能感觉到自己在认知、情感、行动三个层面上都有比以往更优的应对(显然,是有关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和问题解决策略等方面的培训和实践在自己的生活里被运用了)。现在,我丝毫不怀疑我正在走在开悟的路上。

如果说内在的改变是鱼之饮水,还说不准确。那么,工作上来自病人的反馈则不断印证着我外在发生改变的事实。我在内科病房时,曾有一些来自外地的患者感慨地说:“我真幸运!遇到你这样的大夫。”;“我看了十几年的病,你这样的医生真少见!”。实际上,我的同事们的医患关系也非常好,病人们交流时也常说:“这儿的医生护士真不错”!我感到这是因为许多医生有端着架子行医的问题,我和我的同事们恰好都不这样。具体到我身上,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医患关系中我比以往更坦诚、更真实了。惭愧说,因为修行不够,我还有带着面具生活的时候,但以本来面目工作,可以说是经热线训练后已经能够达到的境界。

虽然在来热线之前,我有一些心理咨询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历,但那时的我更象一粒孤独的种子,在稀薄的空气里流浪着。在幸运地遇见杨眉老师并把我领进妇女热线后,才第一次得到系统的、正式的咨询技巧训练。因此,我并不认可自己此前的专业经历,而宁愿把热线的培训看成我成长的起点。我最大的受益便来自热线的一系列培训和这个集体的独特氛围,以及王老师、各位督导老师、办公室老师和志愿者老师们的帮助以及他们个人人格魅力的感染和影响。上线多年来的咨询经验同样也很宝贵,也是热线给了我这样一个实践与锻炼的机会。

对热线的感情用语言真难以表达,我只有用在这个领域里的出色工作作为回报。在这片天地间,如果我有幸长成一棵大树,我要说我的根扎在热线这块土壤里;如果非要为这份成功寻一个源头,我要说热线是我成功之母。

愿我们的热线越来越好!

 

 

热线咨询中的性别互动

                          ——同性咨询与异性咨询

 

一、热线咨询中的性别构成

从红枫妇女热线和其他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热线数据统计看,咨询中来话者的男女比例,从总体上看都是男性比女性少。不同的热线,无论其定位或性质是如何,男女来话者都是有反差的,反差原因的分析有很多,至今仍不是很清楚,但是它与社会上的性别比例——男多女少是有差别的。

不仅热线如此,面询机构亦然。红枫妇女热线定位在为女性服务,所以来咨询的女性居多,但是根据个人经验以及与同行的交流发现,无论通过何种途径进行心理咨询,女性远远多于男性。

不仅来话者的性别比例如此,咨询员的性别比例也是女多男少。

1、从来话者性别构成的不平衡看:男女遇到心理问题时解决方式与途径的很大不同。一是男性能够选择的方式、手段与途径比女性更多,因为男性在社会上活动量大,可以聊天、玩,其宣泄解决的途径比女性多,他们就很少求助于热线或面询,而女性只能局限在一个狭窄的社交圈子和生活世界里寻求帮助,因此,女性来咨询者要多于男性;二是男性寻求心理咨询的行为与女性的这种求助行为比较有不同的社会性别含义,男性面临着社会阻力,因此男性来咨询者要少于女性,他们实际上得到有效心理帮助的机会也就少了。
    2
、从咨询员性别构成的不平衡看:男权社会中的社会分工与职业性别倾向也体现于心理咨询行业中。女性主义认为,因为从小进行性别教育,进行引导,在职业方面有多少行业男性占主流,女性则从事服务性等行业。从国内来看,咨询领域,女性专业人员比男性多,这跟性别角色定位有关。不仅来话者在社会中受社会文化的制约,咨询员也受制约。

二、咨询双方的性别组合方式对咨询关系的影响

来话者的性别有三种情况:男、女、性别不详;咨询从业人员的性别有两种情况:男、女。在具体的咨询关系中,不管是面询还是热线都是一对一的,就有不同的组合方式。

咨询双方的

性别组合方式

来话者

性别不详者

咨询员

女—女

女—男

女—?

男—女

男—男

男—?

 

 

 

 

 

注:性别不详者就是拿起电话后无声的来电者。

这些性别构成有很多不平衡的东西,这些不同的咨询关系中,咨询互动的方式,包括咨询中的语言风格,自己的心理感受,包括对方的可能都不太一样,至今尚未见到结论性的相关研究资料。

互动的差异表现在以下方面。红枫热线2001年的一份有关性别与咨询问题的分布与统计资料显示:绝大部分分类项目都是女性来话者远远超过男性,但是比例倒置的有几个:性生活不和谐、性知识的咨询、性功能障碍等问题的男性来话者比例超过女性(尽管我们热线主要定位是为女性服务的)。凡是分类中带有“性”的,男性来话者的比例一下子都超过女性来话者,而在其他咨询项目,如婚姻、外遇,80%以上都是女性。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96年的求助者性别与求助问题分布也是只有性问题比例倒置。有研究表明咨询的成败与来访者性别无关。但一般认为女性较少运用自我防御机制,心理敏锐性也高,咨询效果会好,咨询员不管是男性或者女性,跟她的咨询都会比较流畅,不管是指导性或非指导性的,她都能比较配合,比男性求助者完成咨询作业更好、更顺利。但是咨询中有些方面,男性的依赖感都是局限在一些特殊的问题上。咨询关系的不同组合,对咨询内容有什么影响?

l  女性咨询员——女性来话者:这是红枫热线最常见的一种咨询关系。咨询效果会比较好,理解、沟通容易,来话者没有过多的防御。一部分男性会有犹豫,尤其是性方面的,有阻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进入主题,但是女性这样的情况很少,比较自然,这里有一个性别认同。

l  男性咨询员——男性来话者:在这样的咨询关系中,谈工作关系和婚姻的较多。谈性话题,大部来话者都不会说,有时电话直接挂断,有的直接就说我想找一个女老师。在女性咨询员接的来电中,谈性的男性远远多于女性。

同性咨询关系,女性咨询员觉得好像没什么阻碍,男性咨询关系中男来话者会回避一些话题,基本上很难涉及性话题。如果来话者不涉及这个问题,但男咨询员感到有这方面的问题而打算加以点破时,可以较容易的在女性来话者讲自己的婚姻时问性生活如何,但如果是男性来话者,咨询员想点却因为离这个话题很远而放弃。男性咨询员在遇到男性来话者,这个互动中会有一些阻抗。

l  女性咨询员——男性来话者:遇到性问题的时候可能会犹豫。有咨询员遇到男性来话者,下意识里就觉得肯定是性问题,少量有一些是替妻子或女朋友问是否怀孕或已怀孕要注意的问题,还有未婚的性生活问题。女性咨询员在接男性来电时,几乎没有咨询婚姻或工作问题的。

男性咨询员在接到有关性的来电时,也多是怕怀孕,不知道该怎么办,直接说性问题的男性来话者很少。男性来话者碰到女性咨询员咨询手淫问题的还愿意多说,如解释简单,还会再来电话,女咨询员心里很不舒服,碰到多次来电的就直接问:“你是不是多次来过电话?你是不是……公司的?咨询……问题?”经常在点明以后,来话者就不说了。这些经常来电的人会不断换身份,问题不会变。还有性心理异常的,如恋物癖。有的听到熟悉的咨询员的声音就挂断,这样的来话者性别不详,但是从分布数据可以推断,大部分都是男性。在这一部分,男性咨询员与女性咨询员发生的频率是一样的。这些数据有助于我们判断,那些人是潜在的咨询群体,他们的问题要解决的方式不是显性的。

女性来话者与女性咨询员基本上没什么想法,但是女性来话者遇到男性来话者可能就不愿意接。对于反复来电咨询性问题的来话者,点明他的身份有时是一个很好的终止策略,也不会伤害他,但这样的策略对于咨询婚姻问题的反复来电者,则可以拉近双方的关系,起强化作用。

有的女性咨询员在接到男性咨询性问题时,会进行区分:一是性心理方面异常的,一是真的缺乏性知识。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回应方式:第一种情况是不让来话者深入,也不刺激他;第二种情况会用很平稳的语调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告诉对方。接到男性的电话,女咨询员还是会担心出现性问题,心里还是会有点不舒服,会有防御,会根据对方的谈话内容决定自己的应对方式。有的来话者会问咨询员的年龄,如果是年长的,会有所放松。总体来说,正常咨询较多,有的性知识很贫乏,此时咨询员愿意告诉他们这些知识,而变态的就是那几个人反复来电。

有咨询员提出,在现实生活中,男性聚在一起的场合很热衷于谈性,热线中的男性咨询关系与日常生活男性交往时的话题有巨大反差。

l  男性咨询员——女性来话者:女性来话者发现是男性咨询员,首先会回避,接着会有两种反应:一是非常自然的与咨询员交流,没有阻碍;一是开始会有犹豫,但在咨询员给予回应后,一般能继续下去。真正排斥男性咨询员的很少。通常会出现以下的对话:有的会说:“我想找个大姐谈。”咨询员问:“你真不习惯跟男咨询员说?”有的说“不是”然后会接着说。还有的会说:“哎哟,今天怎么是个男的?”咨询员说:“你特奇怪?”有来话者会说:“其实男的也挺好。”因为她想象是个女的,突然出现一个男的,她从一种惊奇到高兴,碰到一个男性咨询员。还有一种情况,女性来话者就是要找男性咨询员,听到是男性咨询员会说:“太好了,我就想找个男老师的咨询。”

女性来话者遇到男性咨询员时的阻抗比男性来话者少,而且女性来话者不会太回避谈性问题,但不会说到深层次的或细节的内容,纯粹冲着性的女性来话者不多。主要是情感问题、第三者等问题中可能会涉及到性生活问题,但谈到最后还是回到情感问题。男性来话者谈性问题不回避细节,直奔主题。男性咨询员与女性来话者谈性,咨询员可能会有阻抗,这与咨询员的年龄有关,年长的对这个话题阻抗小,年轻的会很敏感自己的性别。

l  性别不详的:根据数据判断,很大可能性是男性。女性咨询员不愿意接类似电话,会不舒服,但男性咨询员没有这样的感觉,但是在与女性来话者谈到性问题时,会有一个警觉,注意谈话是否会伤害对方。女性咨询员在这方面自我保护比较多。

三、咨询员对咨询中性别角色客观影响的反应、运用与超越

来话者中,女性咨询的问题都是有关婚姻家庭的,但男性来电少,而且咨询的都是性问题。现实中,男性也很少谈婚姻家庭问题,可能有聊天中会有涉及,但不会直接作为一个话题。这跟男女在家庭中的角色有关系,男人在家庭中承担的角色没有女人多,而男人具有社会和家庭角色,他在家庭中主要是得到,女人更多是为家庭付出,她把家庭当成自己最后的归宿。

咨询内容是婚姻、家庭、子女教育、工作等问题时,性别角色没有太大影响,但性问题是一个特例,会有冲突。咨询员在性问题的咨询中,咨询角色和性别角色分离很难。有咨询员说,在接到类似性骚扰的电话时,会注意自己的言辞,以防伤害来话者,但同时咨询员会感到自己受伤害。这时咨询员会对自己说,这跟我没关系,他不是冲者我来的,换一个咨询员他照样是这样。

男的来话者为什么会这样?咨询员们进行了讨论,结论是:这样的情况不仅仅出现在妇女热线;②中国是个农业国家,对性是很封闭的。男性在社会上不可能暴露自己本质的东西,只能找一个相应的渠道得到满足,他只想得到性的宣泄。

讨论:男女来话者咨询的问题的差异是否与他们的社会性别有关系?

数据表明,男性来电数量远远少于女性,但据观察男性更脆弱,为什么他们的求助数量反而少?

性别角色特质的男女差异:

女性

男性

感情性特质较多

在关系中比较服从

比较被动

缺乏竞争性,温柔

工具性较多

表现在行动能力上

比较积极、进取

比较独立、果断

竞争性强

更自信,坚强

更克制

社会赋予男女不同的特质,其实也是潜在的行为规则,制约了男性在日常生活中的交往模式,在咨询中的来话者谈性,就是一个宣泄,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要求,让他找到这样一个对他来说可能是唯一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宣泄途径。

人们觉得“男人有话不爱说,男人有病不爱看,男人有家不爱回”,但是在咨询性问题时男性却比女性多,而且在医院的在病房里几乎全是男性,女性多集中在门诊部。男性在寻求帮助的模式或途径受一些限制,有些方式是想做但做不出来。

有社会学家研究说,女性是感性的,男性是属于社会性的,他对社会问题特别关注,男性在社会上特别喜欢扮演强者的角色,愿意处在支配和控制的位置,所以生病了或感情出现问题了,他是不愿意说的,否则就是弱者,非得掩饰到一定程度他才暴露。他在来电时,不是求助而是一种攻击。男性在表达感情上有一些障碍,在表达方式上好像用一种攻击性的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宣泄,这是男性特征的表达方式,没有用情感表达方式。

咨询中很多问题可能是因为社会对男女性别特征要求不一样,男性表现很软弱,就不像男人,因此他们很少去求助,可能这使他觉得这种行为很软弱,一旦去做,就会动摇男性性别角色的基础,他不会去做。男性在咨询性问题时,女咨询员有很多不同感受,如手淫的来话者,有的会很生气,有的觉得没什么,有的也会听但不会生气。在男权社会,女性不断受到伤害、侵犯。从女性主义视角,咨询员是有权利保护自己,挂断的方式就看咨询员站在什么角度,采取何种方式都没有错。男性咨询员在接到类似电话时就不会有这种感受,可能会与他探讨问题的原因,这跟性别角色有关,男咨询员不会觉得受到伤害。在咨询中有一个防御,一个戒备,如果讲到细节,就要准备终止谈话,每个人的方式不一样。

社会性别观念制约了我们的行为,无论我们学了多少咨询知识,即使咨询员摆脱了,但整个社会大的环境是这样的。但是不同的咨询员有不同的感受和应对方式,这说明社会性别对每个人的影响是不同的。有咨询员提出咨询员需要脱敏,如上过李子勋的课的咨询员都觉得自己的防御增强了。还有的咨询员提出脱敏是一方面,跟年龄层次也有关系,年长的有过这样的经历可能更容易接受,还有咨询员提出在生活中遭到性骚扰,这样咨询员心中有阴影,接到类似电话还是不舒服。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这与自身的性别角色、价值观、承受度、脱敏方面的培训有关。

丁娟(红枫咨询员)在一篇文章中表达了一种观点:社会性别规范有三个层面,包括——双重标准的性别意识,如婚姻对女性的制约更多,男性做什么都可以;男女平等的性别意识,更多的是在法律层面上;超越性别的、人性化的性别意识,如“以人为本”的观念,这是一个很理想的、比较难超越的层面。

现代女性主义在承认男女身理的差异和现实男性文化历史形成的局面,在这个层面下,女性主义尝试想模糊男女的差异,想让男女的一些优点在两性身上都有体现。中国社会文化意识的要求相反,男人要更像男人,女人要更像女人,贤妻良母的观念根深蒂固。

性别角色双性化的研究,表明男性也有脆弱的一面,只是被压制在另一面,女性也有坚强的一面。它认为男性有一些女性特质,女性也有男性的一些特质,每个人都是具备这两种成分,只是程度不一样。有研究表明,双性化特质更多一点,适应环境的能力就更强一点。

男性化特质特别强的人在做咨询时,跟异性互动的模式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会更多 一点,如果是传统规范内的双重性别内,女性咨询员在性问题咨询中受到伤害。

性别与咨询关系,知道自己性格中哪些属于男性特质,哪些属于女性特质,同样来话者也有这两种气质,实际上,在咨询中双方都受传统刻板性别角色观念的影响,这个男人显得很强壮,很不表达感情,觉得很困难,要坚信他性格中必然有女性的成分,咨询员在咨询中让他意识到这一点,他可能就不会活的那么压抑,那么累,不会那么攻击性强。性问题咨询中,如果咨询员知道自己的女性气质非常高,男性气质非常低,传统的性别角色对咨询员的影响特别大,任何一个男性显的强大一点,咨询员就会感受到一种力量,容易受伤害。这样的来话者不一定男性气质强,可能是因为他本身女性话气质强,想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显的像男性,这实际上是一种自卑的表现。

首先了解自己的气质成分,然后超越传统性别角色的影响。在婚姻中,夫妻均为双性化性格特质的婚姻满意度最高,其次为女性化特质较多的夫妻,传统社会性别角色较多的夫妻婚姻问题也较多。在咨询中或生活中,提升自己,可能会有弹性一点,但并不意味所有人都要具有双性气质。

在咨询中,异性互动,总有一些不舒服和防御。每个人对性都有一个界限尺度,了解自己的尺度,就做到这个尺度。

                         --摘自红枫《热线简报》20043期(总84期)第47

 

(作者生活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