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红枫志愿者 >志愿者园地 > “红枫志愿 生命相伴”——第三期志愿者王凤仙
“红枫志愿 生命相伴”——第三期志愿者王凤仙
  • 发表日期:2012-03-20
  • 点击量:3322

 王凤仙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红枫中心第三期志愿者,红枫中心督导。参与红枫中心“半边天家园”等多项重要活动。

 

红枫志愿:生命相伴
            

                                                                     ---------第三期志愿者 王凤仙

 

一群女性在这里聚集,她们是谁?她们是志愿者,志愿者是做什么的?她们中的一位这样说:

电话那一边讲述着:“几年前,当我丈夫有了第三者,当我走投无路不知如何活下去的时候,我找到了妇女热线。是你们点燃我心中要坚强活下去的烈火,使我的心智得到了成长。也正是因为有了妇女热线,才使我的家庭有了十二年的生命。我当时不知道给你们热线打过多少国际长途,尽管费用昂贵,但我获得的收益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找到了妇女热线,就是找到了娘家。有很多心事无法对父母讲,但我可以毫无顾忌地向妇女热线倾诉。我向你们倾诉我的隐私,倾诉我的痛苦,倾诉我的伤痕,倾诉一切一切”电话在“谢谢,谢谢”中挂断了,可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因为我以前不曾想过我们的热线能有这么大的魔力和威力,它拯救了一个人的生命,我为妇女热线而自豪,我为每位咨询员而骄傲,我为自己的幸运而高兴。

她们中的另一位这样说:

那一天的我因无法排遣工作压力给我带来的内心烦乱,整整一天都很焦虑,晚上,通过114查询台,我带着试探的心理拨通了64033383…在我对着话筒由衷地说“谢谢”的时候,脱口而出问了一句“您那招收志愿者吗?”很幸运,恰巧当时正在招收第九期咨询员。1999731日,我坐在妇女热线第九期咨询员培训班的会议室里,接受热线心理咨询培训。

这里是妇女热线。妇女热线是做什么的?热线的领导人这样说:

妇女热线是一种助人服务,是通过电话的方式进行心理的服务,是心理辅导的一种初级形式,是面向有一定心理障碍的正常人群预防性的服务。热线的服务对象是妇女,女人生命的不同周期的不同问题都会涉及到。热线还是了解社会、了解妇女的一个窗口。而且,妇女热线是志愿服务,是社会公益事业。热线服务给志愿者提供了自我实现的机会,也是志愿者成长的学校。1992年热线开通时,每周服务4小时,每天2位咨询员,目前每周服务21小时,每天6位咨询员。

妇女热线是什么组织创办的?这里的志愿者是如何聚集的?本文讲述一个妇女组织20年的志愿经历。

有人这样定义“志愿者”:志愿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志愿者指那些具有志愿者精神,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计报酬的人;狭义志愿者指通过社团、组织、机构参与社会事务,不为报酬地自愿承担社会责任的人。作者希望这里讲述的志愿者经验能丰富人们对中国“志愿者”的认识。

 一、红枫志愿的三个阶段

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的前身是中国管理科学院妇女研究所,妇女所是1988年成立的,迄今20年。1992年,妇女热线由妇女所创办,面向全国服务,妇女热线的志愿服务起源于这个所的创办。

(一)   奉献与担当:红枫志愿第一阶段(1988--1991

妇女所示由一群热线妇女事业的知识女性自己出资创办的,她们自愿出钱、出时间、出智慧,为什么?因为改革开放后妇女地位发生变化,她们愿意奉献自己的知识与才智,担当男女平等的社会责任。她们通过研究和培训传播两性平等理念,发现性别歧视她们先后做了妇女事业、卖淫嫖娼、妇女参政和女科技人员成才等课题研究,还创办了单身俱乐部,组织了妇女问题沙龙、讲座和各种学术研讨会。她们用爱心、诚心、热心、关心做“妇女研究妇女,妇女帮助妇女、妇女教育妇女”的事业。

这一时期的志愿参与者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尽管当时她们自称为研究者而不是志愿者,社会上也没有“志愿者”这个称谓,但在今天看来,她们的行为无疑是不计报酬、自愿和利他的。妇女所能够在1992年开创以志愿者为工作主体的妇女热线,显然得益于这个所成员勇于奉献和担当社会责任的公益精神。

(二)   互助与分享:红枫志愿第二阶段(1992--1995

妇女热线的开通也与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1995年在北京召开密切相关。世妇会召开前,从事妇女研究和服务的中国女性通过筹备妇女大会获得了广泛接触国际的机会,妇女所作为国内的民间妇女组织得到了国际妇女组织的支持,1992年开通了第一条妇女热线。

妇女热线承诺:倾听您的隐忧,我们尽力相助。热线开始招募自愿“倾听和相助”的志愿者,来报名和接受培训的女性来自妇女界、心理资讯界。当时,妇女热线是国内较早的心理咨询实践基地,心理的、业余的、每周几小时的、不计报酬的、奉献社会的,妇女热线服务的这些特点深深吸引了知识女性,热线也因此汇集了北京的知识精英来做志愿者。“妇女”与“心理”是这一时期妇女热线汇集志愿者的关键词,在这里,志愿者们接听热线、交流咨询经验、筹备世妇会。在体制内单位对外交流机会尚缺乏的情况下,这里成了知识女性学习分享新知识、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

一位志愿者说:

我是1993年来到热线的。当时,除了热情,根本没有系统的心理学知识,更没有心理咨询的实践经验。从那时开始,在热线领导和督导的耐心帮助和指点下,我努力学习咨询员应有的理论知识和咨询技巧,一点点的积累,一步步的探索。每个月的研讨会我都参加,专家、督导们的讲述使我获益匪浅,同时认真学习同行们的经验,不断丰富自己,我觉得自己真的进步很大。

从热线开通到1995年,妇女热线已经招募了四期热线心理咨询志愿者,参与培训的有100多人。

一位第四期的志愿者说:

我参加了妇女热线第四期培训班,这次学习班无论从培训的内容及培训的方法等与我曾经参加过的培训相比,都是别有新意的。它不同于国内同类培训班特有的只注重理论灌输,而不注重技巧技能的训练,也不同于一般培训只重视培训者的行为,而忽视被培训者的反应,从而忽略培训双方的交流在培训班中,我不仅从各位老师的授课中学习知识技能,同时也感受到在学习、提高助人的能力中自身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在培训中,老师们例举了许多案例使我认识到:生活本身就是一本百科全书,它是从不同侧面提示我们则样生活才有意义,如何做人才有价值。因此所有的求助者都是我的老师。他们使我在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中看清自己的生活道路,从而生活得更充实,更丰富多彩。感谢各位老师(也包括求助者)帮我学好生活这一门主课,更加踏踏实实地走过自己的人生。

(三)   相伴与成长:红枫志愿第三阶段(1996-今)

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后国内民间组织得到发展,妇女所也由于国家对民间组织管理政策的变化,与1996年更名为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可以说,前两个阶段是“妇女所”的志愿,从“妇女所”到“红枫”,不变的是这里的人一直在志愿地行动着。“红枫志愿”表达的是这个组织20年践行的志愿。

这一时期,红枫拓展了志愿服务领域,一方面,支持全国各地新兴的热线服务。举办了5期免费的热线咨询高级培训班,帮助国内9个城市建立了妇女热线,1999年,主办了国际热线咨询研讨会;另一方面,将志愿服务延伸到家庭和社区。为单亲家庭创办了方舟家庭中心,与宣武区妇联合作开展单亲家庭服务,与天津市妇联合作进行家庭问题的社区干预。同时,热线咨询也进一步发展,陆续开通了妇女专家热线、老年妇女热线、妇女法律维权语音热线、反对家庭暴力热线,还开展了面讯、家庭治疗和团体治疗等服务。

更多的服务项目需要更多的志愿者。

如果说第一阶段汇集的志愿者的精神力量是奉献与担当,第二阶段是互助与分享,那么在这一时期,汇集志愿者的精神力量是什么?换言之,为什么一些人坚持支援下来?还有人不断地加入进来,志愿下去?她们共同的志愿是什么?她们聚集在这里可以达成什么?

一位志愿者说:

似乎已经成了习惯,遇到忧郁的事情,来到红枫,朋友间倾吐一番,烦恼悄然而去,心情恢复平静,继续在安然中享受生活;在迷茫的日子里,来到热线,静静地聆听督导们接线,朴实亲切的语言品评人生,此时,失意、焦躁、伤感都会在感悟中化解。在接线过程中,与来话者共情,进行着心与心的沟通,诚与诚的交流,在相互尊重与理解中给予来话者倾力相助。从中我体会到了助人为乐的快乐,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在红枫的10年,是我生命中的最重要的10年。

另一位志愿者说:

参与多年的红枫志愿者工作,使我为社会做奉献的自我价值体现得到了满足,我为能到红枫服务感到骄傲和自豪。通过自己的志愿服务使很多人,摆脱了心理上的痛苦,缓解了人际间的矛盾,提高了生活的质量,我们的工作就像来话者讲的“是在做一件高尚的事业”,我将会永远做下去!

一位参与单亲小组活动的女性说:

在小组活动中,我学会了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学会了理解家人和朋友。最重要的是勇于自我挑战。每次活动后,我都会和家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及时地和老师交流,充分理解、消化小组内容。在小组活动要结束时,我不愿意说再见,不想和大家分开,想把小组的形式保留下来,我想太多的我想,汇成两行热泪,从脸颊两侧滚落下来,千言万语无法表达内心的感受。我从座位上站起来,轻轻地走过来与老师拥抱,与众姐妹拥抱

一位组织单亲小组活动的志愿者说:

在小组里,我真诚地讲述了自己人生中的两段重要经历,表达了自己当时对生命的敬畏与渴望,以及由此萌生的投身心理助人事业的心愿。我与小组的姐妹们,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我们都会遭遇天灾人祸,无论多难我们都得继续生存下去,我们还要努力生活得更好。在小组中,有的姐妹平生第一次敞开心扉,倾诉。这种分享感染着小组的每一个人,大家从中收获到的已经不仅仅是丰富的生活经验,而是更深刻的感受我们与灾难抗争的顽强生命力,发现了只有在困境中才得以绽放的生活的精彩。这种生命间的相互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靠咨询技术所能达到的效果。

做组长是自己生命中的一段历程,我尽了自己最大努力,体会了压力下激发出的强烈责任感,这是难得的成长机会。

读了这些志愿者的肺腑之言,听到她们用“生命”、“成长”、“快乐”解释与红枫的相伴,可以理解她们为什么留下来,坚持志愿。到2008年,在红枫服务十年以上的志愿者有43人,五年以上有的志愿者有83人。目前,红枫共有200多位志愿者,她们参与红枫的各项服务工作,她们中有50%的人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

二、红枫志愿

综上所述,可以说红枫是一个志愿为妇女服务的组织,它的服务手段经历了从培训、讲座,到热线咨询、小组咨询、社区服务的发展。红枫汇集志愿者的核心力量也随着时代的变迁经历了从“奉献与担当”,到“互助与分享”,再到“相伴与成长”的过程。红枫从1998年开始自觉反思红枫的志愿,并从那一年开始将“志愿者与志愿精神”作为新咨询员的必修课程,今天回顾总结红枫践行的志愿,我有如下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红枫汇集了在改革中遭遇发展困惑的妇女们,她们有时是求助者,有时是伸出援手的助人者,她们集合在红枫。集合起来的女热门走向世界妇女大会、走出个体的困扰!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女人融入红枫,迈开了加入世界的脚步。

所以,我说,红枫志愿意味着女性集合!

这里的每个志愿者都有一个汇入女性群体的故事,因为汇入红枫,她们不再孤单地面对急剧变迁的社会;因为汇入红枫,她们不再叹息个体的无助;因为汇入红枫,她们发现了自己的能力,勇敢地担当起自己的社会角色;因为汇入红枫,她们贡献出业余时间,为他人遮风挡雨。这是生命与生命陪伴,这是女人与女人在相助中成长。

在红枫我们也看到,志愿者来了,停留一段,又走了,又来了,又走了。志愿者这样的来来去去,为什么?

她们正在寻找、正在确认,寻找和确认自己的融入与归属,审视自己加入的集合队伍是不是心仪神往?是不是心甘情愿?在北京这个资源丰富、人才济济的大都市里,过去20年中各种集合队伍随时涌现。走来走去寻找集合队伍的人们可能路过红枫,她走进来,满足了自己的一些意愿,她留下;不能满足她的意愿,她离开人在变,但红枫的大门永远敞开!

因此我说,红枫志愿意味着女性意愿的实现。

总之,我这样概括红枫志愿:它是个体的集合,也是对社会的尽责;它是个体需求的满足,也是社会义务的承担。这需求与义务依着女人与女人生命的依傍实现,显现为一个个健康成长的女性生命历程。它是女性意愿的表达与实现!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充盈着志愿的红枫必将高唱生命的凯歌一路向前!

 

 

   (作者生活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