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红枫志愿者 >志愿者园地 > “一次难忘的危机干预经历”——第十五期志愿者张静茹
“一次难忘的危机干预经历”——第十五期志愿者张静茹
  • 发表日期:2012-02-22
  • 点击量:6524

张静茹,女,46岁,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学士学位。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药剂科专职党支部书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副研究员。红枫中心第十五期志愿者。
她工作踏实肯干,赋有创新精神。主持和参加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苗圃工程及广安门医院科技项目等多项课题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擅长心理培训和心理咨询,曾经培训过的主题有:情绪管理、在压力下成长、学习型团队建设、管理员工的艺术、沟通技巧和团队执行力;咨询内容有:心理危机干预、生活问题:包括恋爱、婚姻、家庭、升学和就业的选择、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等。

 

 

一次难忘的危机干预经历

                          

                   ——第十五期志愿者  张静茹  

 

在我心理咨询职业生涯的道路上,遇见过许许多多来访者伤心的事,后悔的事,还有高兴的事。因时间的飞逝,我也渐渐将这些事淡忘了。可有一件事,像是刻在了我的心里,不管它是大还是小,被人承认还是不为人知,对我而言感受颇深,让我终生难忘!

那是2011220的上午10点,是个星期天,农历正月十八,天气很晴朗,我和我的先生正在玉渊潭公园散步,观赏着冬天的景色。我先生各自忙着自己的工作,难得两人都有时间逛公园,不可多得的闲暇让我们格外珍惜。公园里虽然没有春天迷人的鸟语花香,没有夏天壮观的电闪雷鸣,没有秋天诱人的丰硕果实,但冬天却散发着含蓄的美,我们一边散步,一边抒发着自己对冬天的感慨,这是一个收藏的季节。

这时,我的手机铃声响了,来电显示是红枫中心王玲主任的电话。我很快按下了通话键,王主任说,她接到一个紧急求助电话,求助者是北京市东城区“农家女居家养老服务社”的负责人小方主任,她请求红枫中心派心理咨询师到现场,为一位情绪非常冲动的打工妹疏导情绪,并判断其是否有精神问题。

王主任说,这个任务很棘手,但她认为我做过很多成功的咨询案例,想请我去完成这个不寻常的困难的任务,相信我一定能够胜任。她还说,因为是休息日所以问我有没有时间。我犹豫了片刻:去吧,我心里觉得对不住我先生,好不容易周末出来逛公园,刚刚开始却又要去“执行任务”;不去吧,又觉得对不住红枫中心多年的培养。先生好像猜到了我的想法,便主动提出先回家,然后开车送我过去。我当时就想:红枫之所以有这么丰富的资源吸引志愿者,少不了家人的支持呀!我从内心感谢我的先生。

没顾得上吃午饭,我们就直接来到东城区农家女居家养老服务社,这是一个社区的家政中心,坐落在东四的一个胡同里。到这里我了解的情况是这样的:39岁的山东外来妹赵某,因和丈夫吵架后来北京打工,做家庭服务员,由于和雇主发生矛盾,两次分别被两家被雇主辞退。让赵某不能忍受的是后一家雇主投诉她偷东西,并打电话叫了110。在派出所里,赵某的行李被当众检查,因未查到可疑物品,雇主才不予追究并坚决辞退她。回到农家女居家养老服务社的宿舍,赵某出现了骂人、摔东西、寻死、易冲动激惹、威胁同伴、焦虑、紧张、坐立不安、自称“下地狱、不活了”等自言自语症状,整宿不能入睡。第二天同伴们纷纷要求退房,不敢和她住在一起,房东也换了锁,不让她住房了,她只能回到东城区农家女居家养老服务社,等待新的雇主聘用。然而,服务社的工作人员不敢再为其介绍新雇主。

我赶到现场的时候,看到赵某戴着一顶毛线帽子,遮住了大半个脸,蜷缩着躲在服务社的一个沙发角落里一言不发,任凭负责人问她什么,她都不说。服务社不敢再与她签订上户服务协议,担心她会伤人或自杀,希望红枫中心的心理咨询师能给予他们帮助,疏导赵某的情绪,判断赵某是否有精神病,了解她的真实要求,并希望她能顺利平安地离开服务社。同时,服务社的负责人也请到了“打工妹之家”的范律师到场解决法律上的纠纷,而且已经和当地派出所联系好,一旦赵某伤人,他们立即报警。

这是一个现场危机干预的问题,红枫中心无论派谁到现场,对心理咨询师来说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心理咨询师需要用自己的学识、经验和综合能力判定和评估打工妹的精神状况,用最短的时间处理打工妹的情绪,让她能面对现实,提升自尊,活出真我。

我了解情况后,把赵某请到了一个单独的房间。我给她倒了一杯热茶,用亲切的口吻对她说:“我知道你心里很委屈!在你的内心认为没有人能理解你。可是要解决问题,你得说话呀。”我一边把热茶递到了她的手里,一边说“先喝杯水吧,跟我诉诉你的苦,我一定能听懂的。”赵某抬头看了看我,接过水杯,还没说话就突然“哇哇”哭起来。我连忙递给她纸巾,她大约哭了十分钟才渐渐停下来,随后,她便一边抽泣一边诉说着自己的种种“不幸”:她是与丈夫吵架后赌气离开家乡的,原打算在北京挣到钱后再回家乡。她说,在第一个雇主家,她只顾埋头干活,原本就内向又刚刚和丈夫吵架后的她很少和雇主交流,雇主感觉不满意,就到服务社辞退了她,她感到内心很委屈,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服务社的负责人对她说:“你没犯错,到雇主家要灵活,要适应雇主的喜好,要和雇主交流,不能光会干活一句话不说”。很快,她又被介绍给了第二个雇主。在这个雇主家,她刻意改变自己,主动和雇主交流,但是雇主还是对她不满意。最不能让她接受的是雇主怀疑她偷东西,打了“110”报警,她被警车带到派出所,警察当场搜查了她的行李,并没有查到可疑物品,可是雇主还是以偷窃这个名义辞退了她,这让她在同伴中抬不起头来,大大伤害了她的自尊心,她感到内心很孤独。说着说着,她又抽泣起来,我静静地听着,她诉说的场景在我眼前闪过,我真的觉得她受委屈了。她拿出了自己的日记本让我看,我看到日记本上写着一些佛学的教义,我问她:“你信佛吗?”她说:和几个老乡听过一些佛学的讲座,总之是一些与人为善的道理“。她把自己认为有用的东西记录了下来。我看到她的字迹还不错,就问她上过什么学,她说是初中毕业。我表扬了她有学识,懂道理,是个有上进心并且很要强的女人,说这些话,我是想增强她的自信。她认为我理解她了,她说她赌气来到北京,很想把工作做好,可是偏偏得不到雇主的认可,现在同伴也不理她,还怀疑她,她很委屈,没有人能听她诉说,她的内心很痛苦。我问她:“你现在想怎么做呢?”她没有更多的思考,脱口而出“我一定要在这找工作,我没有错。”我没有直接回应她,而是让她思考:解决目前的处境一共有几种方法?会收到怎样的效果?你内心希望有怎样的效果?……她进入了沉思状态。

当我静静地专心地听着她详细的叙述时,我感觉她的情绪也慢慢平静下来,因为她终于找到能听她讲话的人了,她也终于可以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前途了,进京以来积攒的种种不良情绪得到了彻底的宣泄,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这时才感到一丝丝的安慰。

帮助她理清了思路,并且帮助她分析了出现上述症状产生的原因,她情绪平静了很多,而且也变得理智了。其实原本可以有很多种途径解决这个问题的,可是性格倔强的她执意认为自己没有错,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偏偏还想在这里找工作,找回自尊。她内心郁闷已久,渴望有人理解和被人理解,可遇到第二个雇主再次辞退她并误解她而同伴又不理解她时,她心理上承受不了,爆发了上述种种不理智的行为。

根据赵某的叙述和她的临床症状,我迅速作出了“急性心理应激”的诊断,我告诉她:我们每个人在一生当中,都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甚至不公平的生活事件。我们如何应对和处理是关键。当遇到一些突发的生活事件,应首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及时自我调整。其次找一些方法来宣泄,如找亲戚朋友倾诉,或求助他人,或做力所能及的事来替代。第三及时向心理医生咨询,或适当对症用药治疗,否则很可能会转入慢性抑郁状态,出现严重后果。我同她分析了“发病”经过,逐一进行解释,指导她如何对待刺激,如何消除刺激。同时给予有力的心理支持。她听得很认真,看得出来,她很想改变现状,我赶忙趁热打铁,对她说:“单一的心理治疗是不够的,环境治疗也非常重要”。她不明白什么意思,我解释说:“就是要尽可能离开或更换现在所处的环境,消除创伤体验,可以加速症状缓解”。这次她听懂了,还提出了一些很现实的具体要求,我答应转告服务社的负责人,并请他们尽可能帮助解决。她很感激我,并且向我承诺:尽快主动改变现状,从面对现实到深度思考,她开始考虑自己的前途了。

现场咨询已经接近尾声,我对她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别人犯错了,我们发疯,那犯错的该是我们自己了。学会宽恕别人,我们就成熟了”。她似乎明白了,还把 “宽恕”两个字写在了她自己的日记本上……

经过近三个小时的心理疏导和咨询,之后又通过打工妹之家范律师和养老服务社负责人的共同努力,赵某终于恢复了自信,决定去南方寻找她自己要走的路。我的心终于放下了。从心底里希望她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有一种爱,是丽日下的阳光,暖了心灵,不管多么寒冷的冬天,也如沐春风!有一种爱,是深山里的甘泉,无形间的纯净甜美,丰满了自己,润泽了别人,终至化泪,暖泪有痕!

现场咨询更确切地说是现场危机干预结束了,我突然感到有点饿了,回家的路上,我心潮起伏,这次难忘的经历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也愿意与来访者共勉:无论是在什么艰难的境地下,要知道到底自己想要什么?路选对了,就要一直走下去,不能放弃心中的那一丝希望!

此情此景,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作为红枫中心的志愿者,我愿意饯行“用生命影响生命”的理念,能为社会做一点点贡献,我感到很自豪!

             

作者生活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