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菡,女,29年教龄,完全中学专职心理教师,12年心理专业工作。
专业学习:先后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和北京教育学院,获应用心理学本科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学历;接受曾奇峰、方新、贾晓明、唐登华等专家的系统专业培训;多次参加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精神卫生研究所,北京教育学院及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中心组织的专业培训班的学习。
专业研究:中学生个案心理辅导逾千人次,团体心理辅导逾百场次。北京市中小学心理教师岗位培训项目授课及实习指导教师。国家计生协国际合作项目“青春健康”试验点骨干教师,获全国优秀志愿者和北京市优秀主持人奖。独立承担北京市“十五”规划科研课题“青春期异性交往困惑的团体心理辅导实验研究”,获区政府教育科研成果奖。
社会实践:红枫妇女热线第十期志愿者,连续二届督导,热线咨询逾千小时,连续三期新志愿者培训授课。多次参与公益咨询活动。多次承担宣武区广内社区心理讲座及小组咨询。曾任北京财贸学校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东城区教育心理学会兼职教研员。多次参与北京电视台教育频道和生活频道相关专业节目制作。
我的“红枫情结”
——红枫第十期志愿者 赵菡
屈指算来,我做红枫志愿者已满十一年。在红枫热线成立二十年之际,回顾我与红枫、红枫的志愿者及受助者之间的点点滴滴,借以表达我的“红枫情结”。
一、我在红枫这片沃土健康成长
我知道红枫并最终成为红枫志愿者,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十一年前,我受单位委派在北师大发展心理研究所进修研究生课程。毕业前,我
成为红枫的志愿者,对于我是一件幸运和自豪的事情。我走上心理教师岗位之初,就得以在红枫连续接受专业的培训和督导,并有大量的机会接线咨询、亲身实践,这样的经历在我的同行中实属罕见。杨眉,贾晓明,李林英,李子勋,侯志瑾,方新等前辈督导们,以自己扎实的专业功底为我弥补了许多专业知识的漏洞,使我接受了正规且严格的专业训练;督导们以高尚的敬业精神和巨大的人格魅力,向我展现了合格心理咨询师真正具有的生活状态和人生追求,使我深刻理解并自觉践行用生命影响生命的箴言。在红枫,我收获的不仅是专业水平的迅速提高,更可贵的是心灵的健康成长。
作为红枫人,秉承和发扬红枫精神是我的不懈追求。随着自身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红枫的服务项目和内容不断扩大,但她始终把目标人群锁定在弱势群体。单亲贫困家庭的家长及子女,家庭暴力受害者,打工子弟学校的老师及学生,等等,他们的生存状况,他们的内心挣扎,他们的情感寄托,他们的精神需求,都是红枫的牵挂,都与红枫的使命息息相关。参与这些项目对于每一位志愿者来说,既考量着我们的专业水平,也挑战着我们的志愿精神。我有学校教育及心理工作的特长,并接受过小组咨询培训,先后承担了单亲贫困家庭家长的支持小组咨询和打工子弟学校教师培训等工作。通过参与项目及大量的热线咨询,我认识到:红枫定位的救助人群虽然是当今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但同样需要我们投入专业精神,以专业水平努力工作,这就是红枫精神的具体体现。
二、我有志愿者这宝贵的社会支持系统
红枫这个大家庭吸引了大批志愿者,我们虽然专业背景不同,培训经历各异,但相互之间没有利益冲突,少了激烈竞争,一些共同的需要和目标使我们会聚到红枫。在红枫,我们开放自己,接纳他人;一次次培训中我们孜孜以求,一个个研讨会上我们各抒己见;不同观点的碰撞,不同理念的对接;各种方法的交流,各种技术的探讨;每一点咨询体会的介绍,每一步个人成长的分享。这就是我心目中不断获得专业成长的理想氛围。经过在红枫的多年熏陶,这种人际交往理念与方式逐渐成为了我自身具备的特质,带到我工作、学习的每一个群体。我想象,受到我影响的人会把这样的理念和方式继续影响更多的人,就像水中涟漪一样。
每当我向他人提起在红枫认识的朋友,都会发自内心的流露出信任感和亲切感,常常引来许多羡慕、好奇与询问的目光。我也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偶遇红枫的老志愿者。只要一提红枫,我们互相之间就倍感亲切,好像有说不完的话,表达着对红枫的真挚情感和深切关注,以至于我们笑称自己具有“红枫情结”。事实上,多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志愿者的流动性非常大。可是我相信,每一个做过红枫志愿者的人,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以何种形式从事心理工作,都会或多或少呈现出红枫志愿者的烙印,并以此把红枫精神向全社会传播。志愿者是红枫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推动红枫不断向前发展的巨大力量。
三、我的每一步成长都得益于来话者
还记得第一个来话者急切与担忧的语气,那是一个产妇,剖腹产后20多天恶露不净,小腹下坠,腰部酸痛。听她叙述我心中一惊,整整十二年前发生在我身上的一幕清晰地再现:剖腹产后因感染子宫伤口不愈合,症状完全相同,导致最终二次开腹手术修补子宫。我经历了怎样的身心痛苦,家人承受了多少压力,对这一切我深有感触。我深深地为产妇担心,同时又考虑到如果把真相告诉产妇及家人,会使他们非常焦虑甚至恐惧。于是,我始终保持冷静地了解完详细情况,温柔但肯定地答复她:这些症状不正常,一定要尽快去大医院做检查。并嘱咐她一是不要等到出满月,二是正值冬季注意保暖。放下电话我才发现,我是幸运的,第一个来话者就让我把之前的紧张和所学的专业技术统统忘到脑后,完全靠自己有亲身经历和深刻感受完成了这个咨询。这使我消除了紧张和陌生感,帮助我尽快适应热线咨询,并对我进一步理解并提高共情能力极其重要。
我记得那个连续咨询近十次的来话者,我见证了她的痛苦经历与点滴成长。我记得那个怕老不怕死的来话者,我理解了她心中“老”的概念。我记得那个遭遇强暴的年轻女孩子,我被她“为什么弱者就该受欺辱”的呐喊深深震撼。我记得那个被上司骗入情网的女士,我佩服她迷途知返的坚强与勇敢。无论是每一次取得好的咨询效果,还是每一次失望的挂断电话,我的心都与来话者紧紧联系在一起。我发自内心地感到:如果说,红枫在求助者最艰难痛苦的时候伸出了援助之手,给了他们有力的帮助;那么,求助者群体陪伴红枫走过风风雨雨二十年,用信任和支持给予红枫最好的回报。是广大求助者成就了红枫热线二十年的坚守。
我也曾接待过这样一位求助者,因母亲病逝而悲伤不已。他自述自己是医生,总是以工作繁忙为由无暇照顾年迈多病的母亲。不久前母亲突然发病住院,他始终没有意识到母亲病情的严重性。用他的话说就是“从来没想到过自己的母亲也会去世,好像母亲永远不会离开自己”。母亲走后,他想到母亲在世时,他没有给予很好的关心和照顾,甚至由于他的不以为然,母亲的很多愿望都没有实现。二、三个月来,他由于极度后悔、内疚、自责而痛苦不堪,故打来电话求助。令我意外的是,当我们的交谈进行了四十分钟,我准备做收线处理时,来话者突然换了一种语气问我“您对我运用了什么咨询技术?”我一时语塞。来话者继续说:“其实我也在干心理咨询,不过刚才说的问题是真实的。我尝试用学过的技术说服自己,也求助过其他同行,都没用。今天,我本来是想给你们出个难题,没想到您真的帮到了我,可我看不出您是用了哪个流派的技术。”我发自内心地说:“我做热线咨询离专业水平差得很远,我能做的仅仅是尽量理解您的内心感受。”
至今,我也还是得说“我做热线咨询离专业水平差得很远”。热线咨询与面询相比,在某些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为此,会有许多专业人士质疑热线咨询的质量和效果。但红枫二十年的实践证明,热线咨询这种形式更容易被大多数人接受,尤其公益热线更是许多人的首选、甚至唯一的求助方式。我通过十年的热线咨询实践,深刻认识到:来话者的需要和专业人士的质疑,都是对我们热线志愿者的鞭策,我们的选择是唯一的,那就是不断追求自我成长和专业提升。
最后,我祝愿红枫以及所有志愿者和来话者永远年轻、健康成长!
作者在值线
作者生活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