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学校:1982年7月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 理学学士
工作单位:北京某职业技术学院心理教师、副教授
红枫第七期志愿者,红枫“农民工家庭教育三个十分钟”项目授课教师,参与红枫中心农民工家庭教育等多项活动。
我是红枫三易其址的见证人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第七期志愿者陶守新
(作者生活照)
我是红枫第七期志愿者,而且是“铁杆”的那种,一做就是14年。我普普通通,堪称志愿者中的“老百姓”,我要夸点自己什么的话,那就是我的坚持性:对一件事儿,只要我认定它是人间正道,过程再艰难我也会善始善终;我就是不抛弃、不放弃的“钢七连”!除非“苏联解体”。这就是我,红枫人,陶守新!
一、这里好似当年的黄河之滨
我最想跟大家说的,是我到红枫听到的、看到的和感受到的。
我是1997年经朋友介绍来红枫的。那时,我刚完成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两年函授班的学习,满脑子充满了理论或者可以说是最抽象、最简捷的书本经验,怎么派上用场我却一无所知。可我信奉一个道理:“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好像是谢觉哉说的吧。还有就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不是盲目的实践。”是毛主席他老人家的教导!我于是趁热打铁,到红枫中心通过面试又顺利地通过了专家督导的答辩,被红枫正式收编。想知道那位专家督导是谁吗?就是一度远离尘嚣、深居简出、著书立说、风格独特的杨眉。
我还听说红枫创始人
朋友,如果你是一个有志愿精神的人,你又建立了这样一套信念系统,你不想寻找红枫这样的服务机构吗?我来红枫之前就听说,是极具个人魅力的
二、我是红枫三易其址的见证人、忠实的追随者
我其次要跟大家聊的,是红枫帮我实现愿望,红枫助我成长系列。
我初到的红枫,红枫在地安门中学里的一个什么位置,印象都有些模糊了,只记得那是一个条件相对艰苦的环境,冬天没有暖气,只为上线的志愿者提供临时的军大衣御寒,房间还时不时的停电。万事开头难,志愿者和全体工作人员都有这个觉悟。超脱一点的,还联想到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写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让我印象很深的,是我上线前带我实习的督导,相关联的事儿是我第一次旁听电话,我对来话者叙述的问题还没听明白,也慌手忙脚不知从那儿去回应。来话的是一名男士,哭哭啼啼;说他年轻的妻子晚上出去被一伙不良少年欺负,这名男子恨这些不良少年,也恨自己的妻子为什么非要晚上出去,更恨自己为什么没能保护她。交织在一起的痛苦,使这名男子以折磨自己妻子的方式发泄,事后又谴责自己不是人,恶性循环使他难以自拔。督导一下就抓住了要害:“其实你的行为跟那帮小流氓没什么两样,只不过眼前是你的妻子,你的痛苦来自你的行为和道德良心的冲突,你不能接受又不肯放弃,所以你挣扎。”这一席话一针见血,说得那来话者放声大哭了一阵后说:“真高兴你把我骂醒了,还没有人这么骂过我呢,听着真痛快,我简直成了魔鬼!下面该怎么做我就知道了,非常感谢您”。我后来才知道,这项技术叫对峙。督导非常优秀,从此我暗下决心,要努力练好自己扎实的基本功,为来话者提供到位帮助,抓住实践的机会,尽快成长。
在我来红枫后的第二个地址,是在东四十四条的一个胡同里,整个大院被不同的公司租用,来这里“值线”常走房子侧面的门。这里的条件虽然不太好,但业务研讨会很有特色,让知识饥渴的我们经常聆听到不同流派的、高水平的讲座。如,陈一筠的“婚姻家庭”;方新的德国咨询流派和理念;贾晓明加拿大学成回国后的新思想;外国友人来红枫交流等;还参加了市委党校举办的“反对家庭暴力”讲座等。总之,那是一个学习、收获、成长的记忆环境。
我来红枫后的第三个地址,是右安门外的我们自己的家。那种动荡后的稳定,使我们可以踏下心来总结我们成熟的经验。很多志愿者在这里考取了心理咨询师,我也是其中的一员。每月的业务研讨会,不仅是志愿者们的聚会更是盛会,研讨会的内容也更加成熟;在这里我们有幸零距离接触到
同行的很多经验分享、学习体会,也使我们受益匪浅。在这里开辟了打工子弟家长课堂项目,
我来红枫后的第四个地址,是现在的北京西外大街新兴东巷15号10号楼2层,这里是具有战略眼光的新家。为了红枫的发展,理事会向志愿者们宣布了搬离右安门这项忍痛割爱的决定,虽然大家有些恋恋不舍,但还是对组织给以理解。红枫要自己“造血”,才能坚持这项事业。新家,很多新志愿者,很多新生事物,20年的红枫事业,在承继递续中更加成熟、更加坚定。
红枫,一群可爱的人,在一起共事中我们增进了友谊;在实现助人自助的行动中,我们赢得了信誉;红枫,志愿者成长的摇篮!红枫,志愿者的“隐形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