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红枫创始人王行娟老师为志愿者和全体员工举办了反家暴培训。现在将培训提纲摘要如下。
一、什么是家庭暴力?
1、按照《婚姻法》的司法解释: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构成虐待。
2、国际上的定义还有性暴力和经济控制。
二、为什么会发生家庭暴力?
1、家庭暴力是外来语,20世纪90年代才传到中国。中国过去叫夫妻打架。
2、家庭暴力是世界性的问题,90%是男人打女人。也有打老人和儿童。
3、家庭中的男人为什么会打女人?
国际上很多学者做过很多研究。
心理学的观点.
*认知上的偏差
*佛洛依德的观点 人类内在的构成中有一种攻击性张力,需要定期释放,在男性身上尤为明显。
*个人心理需要 男人有权力欲,用暴力获得积极的自我认同和权威感。
社会学的观点。
*家庭系统论。暴力关系是夫妻互动的结果。
*社会学习理论。家庭暴力行为是从社会环境中习得的。
病理生物学理论。酒精、药物依赖,生理性缺陷,童年悲惨经历造成。
类型学理论。对施暴者性格类型进行分类。普通型、恶犬型、眼睛蛇型。
女性主义理论。虐妻是父权制产物,对女性实施权力与控制。
多元视角理论。从生物、心理、社会进行综合研究,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三、女人为什么不离开?
1、传统观念的束缚。
*为了孩子、家庭的完整。
2、 经济、住房的限制。
3、 社会支持的不足。
4 、受虐妇女综合症 。
*心理受到控制,宿命论的影响
5、家庭暴力的周期性。
四、家庭暴力的危害
1、在2.7亿家庭中有1/3家庭存在不同程度暴力。施暴者九成是男性。
2、每年有10万家庭因暴力解体。
3、以暴制暴,受虐者沦为杀人犯。
4、儿童目睹暴力影响人格健康发展。
五、心理咨询在反对家庭暴力中的作用
1、对于施暴者要法治与心治结合起来。
*施暴者不会自动终止暴力行为,法律是制止暴力行为的必要手段。
*人的言行受到人的思维支配。人的心理,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力决定人们行动。除部分人格变态的施暴者,多数人经过教育和治疗,可以有所改变。
2、受虐者有心理咨询的需要
* 受虐者有两种需要:物质的和精神的需要。忍与不忍,离与不离,心理因素起决定作用。
* 情绪抚慰与倾诉的需要。
*唤起主体意识的需要。
*获取社会支持系统信息的需要。
六、接听家庭暴力电话的程序
1、首先评估受虐者安全程度,对有生命危险者要帮助她尽快离开暴力环境并报警。
2、共情。抚慰情绪,耐心倾听诉说。
3、明确受虐者没有错,不该挨打。
4、了解受虐者的愿望。
5、提问,做过什么努力,效果如何。澄清问题,寻找靶目标。
6、挖掘资源,提供社会救助系统信息,寻找出路。
7、扰动思维,改变认知,提高自信,赋权受虐者。
8、提出建议,要敢于说不,重视第一次,寻求社会支持。
9、约做面询,开展跟进服务。与愿意者进行电话跟踪联络。
10、转介社会救助系统,合作提供进一步的服务。
七、咨询中要注意些什么?
1、不要责备受虐者。要严格执行以来话者为中心的原则。
2、贯彻非指导性的原则,不对受虐者指手画脚,实现来话者自决,尊重她们的选择。
3、社会性别观念。赋权妇女,提升她们的自信和自主意识。
4、怎样向受虐妇女赋权?
主要是找回在婚姻中失落的自我。
*对婚姻家庭质量的期望值。
*女性家庭角色的定位。传统的与现代的差异。
*自我的肯定。
*必要的等待,可能出现认知的反复。
八、要不要寻求社会支持?
*法律保护妇女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
*家丑不可外扬的后果是什么。
*只有说出来,才能得到社会的帮助。
*男人不会自动放下拳头,暴力会不断升级,越打会越顺手。
*鼓励受虐妇女要大声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