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海
在心理咨询的案例当中,发现来访者现在的心理问题往往和童年早期的家庭教育有关,足以见得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呢?
一,父母的爱心就是最好的教育
(一)爱的前提是平等 。
父母帮助孩子学习,晚上睡觉还要给孩子讲故事,一天为了孩子早出晚归,周末还要陪孩子上各种补习班,各种素质班,陪孩子做这做那,牺牲了自己的娱乐时间和休息时间。父母为孩子做了那么多事情,为孩子做了那么多牺牲,孩子反过来一点都不领情,更谈不上感恩,甚至反过来还责怪父母管得太多,做的太多,他们不需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根本原因在于这些父母与孩子是不平等的。在不平等的关系下,任何行为都不能理解为是爱的行为。平等不是意识,而是在行为中反映出来。在我们的成长经历当中,小时候被父母管教,上学以后被老师管教,上班以后又被领导管着,很难感受到真正的平等。
怎么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平等呢?
1.父母要用对待亲朋好友的态度和方式对待孩子。
2.父母和孩子尽量要手拉着手说话。因为人只有手拉着手的时候,才能正真体会到平等。
3.父母要用孩子的思维方式和理解程度同孩子沟通。
4.不要把自己变成一个知识的灌输者,而是要和孩子一起学习,共同提高。分享读书心得,共同讨论问题,既增加亲子之间的亲密感,又让孩子觉得父母和他们是平等的。
5.父母与孩子要一起参加活动,一起唱歌。
这样,孩子感受的就是平等,孩子感受的就是父母给他的爱。
(二)父母应该怎样爱孩子呢?
爱心就是最好的早期教育,应该温柔而坚定的爱孩子。
家长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关心孩子的生活,更关心孩子的学习,请问是否关注过孩子内心的需要,如何满足孩子心理成长的需要呢?这点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孩子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心理成长需要,爱心就是尊重这种发展规律,爱心妈妈就是陪伴在婴儿的左右,尊重并恰当地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特别渴望生活中重要人物的爱与肯定,这些重要人物包括父母,老师或其他长辈,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的爱与肯定越多,自信心越强,也越会去爱别人;否则日后不能或很难学会积极的社会交往。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内心的需要,就要学会倾听孩子说话。不要只批评孩子的缺点,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应以赞扬、鼓励为主,如果确实要批评,尽量不要在孩子的同学或其他人面前严厉批评孩子。只有了解他们被爱、被尊重的需要和安全感的需要,才能更有效地与孩子进行思想、情感和生活体验等方面的交流。
0—2岁的孩子,易和母亲或主要照顾者建立感情依恋,这个阶段是孩子的深层安全感和亲密能力形成的关键期,受到适当的爱和关注,就会产生基本的信任感,此时母亲要用最温柔的爱与孩子相伴,不能因为父母自己要发展,轻易将孩子寄养在别处,否则会导致他们形成一种基本的不信任,一生中对他人都是疏远的。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别人。
父爱母爱是不可缺少的。3-5岁是父爱介入的最好时期。父亲的功能是把热恋中的母子分开,以促进孩子的成长和独立能力的发展。没有父亲的参与,母子间的感情联结难以自然松动,孩子因此极易变得幼稚与依赖.男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有一个认同的男性对象,这个对象常常就是父亲,父亲的作用往往为男孩的言行的设置边界, 让他知道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有人喊停。
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1.学会蹲下来倾听孩子的话。不论孩子提出的问题是大还是小,父母尽可能立即倾听他们所说的话,有助于赢得孩子的信任,这样孩子才愿意把更多的心里话告诉父母,实际上为家长提供了解和教导孩子的机会。
2.多跟孩子在一起。多跟孩子在一起,陪他在家里玩,出去玩,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如果她做了什么错事,要温柔而坚决地给他指出来;如果做得好,要及时表扬。
3.对孩子要合理管束。管教孩子的时候要告诉他行为的标准以及提出要求的原因,管束要有权威,而且温柔的坚持。让孩子知道你是严肃的,你们的要求将伴随惩罚或奖赏,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纪律观念。另外管教孩子的时候,父母双方要保持一致,如有分歧,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论。
二、让孩子享受快乐的童年
6、7岁的孩子不学习,只爱玩儿,一些父母就会通过说教或打骂,硬逼孩子学习,不能玩。这么大的孩子怎么能理解爸爸妈妈管教背后的那份深情厚意呢,他们感受到的是严厉的训斥、责骂,丝毫感觉不到父母的爱,他们会害怕,认为自己很差劲。孩子天性爱玩儿,如果硬逼他踏实学习,反而违背了自然规律,物极必反。许多家长认为孩子玩也是瞎玩,教育就是教育。好孩子不仅仅是教育出来,还是玩出来的,玩出孩子健康的身心。
1.表现性游戏。如沙地建筑游戏、自由绘画游戏。
这类游戏可以整合混乱的内心,表达自己,学会说话,手眼协调、逐步提高心理内容的丰富程度和心理发育水平,逐步做到喜欢表达,有话可说,并锻炼与人的协调能力。
2.合作性游戏。比如过家家。
在游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会体谅别人、理解别人,使孩子富有同情心和爱心,适合正在处于培养社交合作技能阶段的孩子。
3.感知统合训练。
可以帮助孩子训练手脚、手眼的协调能力,大脑指挥身体的灵便、精细动作的发展,还可以培养孩子对身体训练游戏的兴趣,增加动手动脑的积极性。
三、天生我才必有用
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怕被别人家孩子落下,争相在早期教育上加大投资,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很少考虑孩子自身的志趣和潜能,耗费很大的精力、钱也没少花,效果却不明显。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应当包括音乐智能、运动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7个方面,这些智能在每个人身上形成了不同的组合,因而人类的能力才会展现出多样性。孩子天性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将来会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孩子遵循其自身的成长需要,而不是完全按照父母的期望去发展,让孩子充分展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提供给他适当的发展空间。
作者介绍:某杂志编辑。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儿童身心健康、青少年成长、职场压力等方面的咨询。有丰富的经验和阅历,对这类问题有独特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