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红枫热线 >红枫妇女热线 >研究成果 > 重读和重写人生的故事——方舟家庭中心11月6日活动
重读和重写人生的故事——方舟家庭中心11月6日活动
  • 发表日期:2006-02-23
  • 点击量:4369

    有人说,所有的工作经历是为了丰富个人简历;那么,一切的生活历程也可以看作谱写人生的故事。

    相信童话的公主

    近日刚刚重读了一个女性成长的故事《相信童话的公主》,希拉里.克林顿推荐为“再现了我和所有女人们的故事。它给了我无穷的力量,我一生都在等待这本书的出现。”这本书,是一位历经痛苦折磨后终于走向宁静快乐的女性写下的童话。女主角维多利亚是个美丽善良的小公主,听着落难公主被王子拯救的故事长大,在疼爱她的父母的要求下不再跳不合宜的舞、不再唱歌引来百鸟和鸣,她恪守着皇家礼仪,努力让自己完美无缺。有一天,王子真的出现了。他们相逢惊艳、相恋、成婚,真如童话一般美好。然而,童话却渐渐出现了裂痕。王子不允许维多利亚有在他之外的分心旁骛,无论是去从事她擅长的演剧还是写食谱。王子变得挑剔、指责、难以相处,在伤害公主之后再来道歉、请求原谅、表白爱情。公主以为他是中了不时发作的魔咒,百般试图帮他,让爱情复原,却只让自己受伤更深,筋疲力尽。她终于不得不离开,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真理之路”。

    通往真理的路上,艰辛备尝。公主在情绪之海中险些溺水,直到她学会适时放松、放手,学会在情绪中悠游。她在“迷失旅人营地”看到众多看不清事物和自己本来面貌的人:有些兔子害怕跳跃,因为觉得没有别的兔子跳得高;有些鸟儿不敢歌唱,因为觉得没有别的鸟唱得甜美;有些蝴蝶仍当自己是丑陋的毛毛虫;有些蝴蝶却忘了自己也曾是不起眼的毛毛虫而目空一切。长在梨树丛中的苹果树以为自己长错果实而不敢结果;青蛙自以为是王子,王子自以为是青蛙;花对自己吸收阳光,占用空间,从土壤中吸取养分感到罪过;渔夫因为不敢做决定,害怕选错渔竿而一辈子呆在水池边不敢钓鱼;猴子自以为在救鱼免于淹死而不停的把鱼从池塘里捞上来……

    公主也在“回忆小巷”里看到了父亲、母亲、自己和王子的成长历程,看到各人何以成为今天的样子。王子伤害她,不是她做得不够好,只是他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于是不信会有人爱他这样不值得爱的人。

    百感交集、百味杂陈;对过去释然后,公主终于看到了真理殿堂的神圣卷轴:“我们生来就有被尊重、被爱的权利,不接受任何不尊重和无爱的行为,这是我们的义务。……”

    我们的主题和我们的故事——承担自己的责任

    童话中的公主是在相信了新的童话,不再寄望于王子的拯救之后,学会爱自己、有能力改写以后的人生故事的。

    我们自己的既往,可能鲜有时间审视,哪些是我们喜欢的,哪些是让我们惊诧世界并非我想象的?甚至可能有些一再重复的恼人主题,为什么会一直这样?

    见过不只一个女友年少时有过相类的想法:用爱情去慰藉甚至拯救从艰苦卓绝中奋斗而出的青年人;幸而没有付诸实践的,我所听到的有意无意实践了这类理念的实例中,好像很少结果美满。也有友人的母亲感叹一生辛劳而不获尊重,而听起来那跟她本身的自视卑微不无关系。——在已经发生的人生故事里,有多大程度上是我们在用自己的故事主题谱写?

    我们原有的故事主题可能许多来自早年,在我们听惯的、喜爱的、被触动的那些他人的故事中,我们形成了自己的信念和规则,我们会以这样那样的方式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看待世界,相信某些东西重要、某些东西不重要,相信我们应当以何种方式与自己、他人和世界相处;并多多少少以我们既有的主题注解着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个故事、每一段人生。

    这有点像一个老寓言的含义:旅人入城前先问城门口的守门老人,这里的人为人如何?老人反问:你来自哪里?那儿的人怎么样?旅人说:糟透了,那儿的人自私自利、刻薄难处。老人淡然说:那你会发现这里的人也一样。下一个旅人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同样反问,他说:哦,我来的那个地方,人们都很淳朴热情、待人大方。老人淡然说:那你会发现这里的人也一样。——那么,着意寻花的人会看见无数鲜花,有意寻刺的人会找到无数荆棘。怎样信仰,便怎样生活。

    另一个寓言说:手艺精湛的老木匠想要退休,雇主挽留不得,便要求他造最后一所房子再走。木匠真的已经老了,心老了,偷工减料、草草完工。雇主看过后说:你造了一辈子房子却没有自己的住所,这座房子是我原先就打算送给你做退休礼物的。老木匠大为震惊和后悔,若早知道要自己住,他会精心建造而不会那么敷衍了事,也会按自己的想法和喜好建造,而不是只参考时下流行。——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要住在自己建的房子里的那个木匠,昨天的行为和选择,使得我们走到今天这里。而今天的所作所为,会引向我们的明日。

    歌德说“每个人都是锻造自己不幸的铁匠”,乍看让人悲伤,却有令人振奋的前景暗藏——我们要对自己的人生故事负责任,是我们自己在谱写自己的故事,那意味着我们有能力重读来更换不再合宜的故事主题,发现没有充分利用的资源机会,并以我们所喜爱的主题来写以后的故事。

    重读的视角

    曾听离婚女性说起心境转换的历程:如果以婚姻来衡量女性成败,那我的生活就彻底失败了。不过现在我相信婚姻只是人生大事之一,自己的身心健康、生活丰富多样、工作事业、朋友圈子、社会公益……重要的东西很多,有一小部分不尽人意,不算什么。

    当她的视野拓宽,所看到的自己的故事顿时不同。读过一篇“美国老师怎么讲灰姑娘的故事”,是重读他人故事的精彩实例:当孩子们都说喜欢灰姑娘,不喜欢后妈和两个姐姐时,老师提问:“如果你是灰姑娘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要诚实哦!”有孩子回答:“对,我会阻止。因为我爱自己的女儿,我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王后。”老师说:“是的,其实后妈不是坏人,只是她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它的孩子。”在讨论到灰姑娘得到众多帮助才改变命运后,老师提炼说:“孩子们,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需要朋友的。我也希望你们有很多很多的朋友。下面,请你们想一想,如果灰姑娘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当然,是灰姑娘自己决定去参加了舞会。老师在引导后总结:“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你要加倍地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需要的东西……最后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学生说:“午夜12点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可是,灰姑娘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老师赞叹:“天哪,你们太棒了!你们看,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我担保,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你们相信吗?”——在读这篇文字之前,我们会想到一个耳熟能详的老故事能看出这么多新的意蕴内涵吗?当重读我们自己的人生故事,我们是否也能看出平实中蕴藏的力量、泪水后潜伏的生机?看到所具有的多种可能性和尘牢关锁下的真实和本质?

    如何重写

    用心重读是重写的前提。早些年美国小说《根》曾盛行一时,作者说:美国白人对黑人做的最恶劣的事情是不让他们知道自己从何而来。我看过则想,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后,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往何处去。

    当重新读过我们自己的故事,发现我们想要的新主题,我们可以如何去实现呢?

    分享一段美国音乐人的小故事:我十九岁时,在休斯敦太空总署的实验室里工作,同时也在大学主修计算机。这几乎占据了我的全部时间,但只要有一分钟空闲,我会把所有的精力放在音乐创作上。写歌词不是我的专长,我找到了一位善写歌词的搭档,十九岁的凡内芮。一个周末,凡内芮问起:“告诉我,你心目中最希望五年后的你在做什么,你那时的生活是什么样子?”我沉思了几分钟告诉她:“第一:五年后我希望能有一张很受欢迎的唱片在市场上发行,可以得到许多人的肯定。第二:我要住在一个有很多很多音乐的地方,能天天与一些世界一流的乐师一起工作。”凡内芮说;“你确定了吗?”我慢慢稳稳地回答确定!凡内芮接着说:“好,既然你确定了,我们就把这个目标倒算回来。如果第五年,你要有一张唱片在市场上发行,那么你的第四年一定要跟一家唱片公司签上合约。那么你的第三年一定要有一个完整的作品,可以拿给很多很多的唱片公司听对不对?那么你的第二年,要有很棒的作品开始录音了。那么你的第一年,就要把你所有准备录音的作品全部编曲,排练就位。那么你的第六个月,就要把那些没有完成的作品修饰好,然后让你自己可以逐一筛选。那么你的第一个月就是要把目前这几首曲子完工。那么你的第一个礼拜就是要先列出一整个清单,排出哪些曲子需要修改,哪些需要完工。好了,我们现在不就已经知道你下个星期一要做什么了吗?”凡内芮笑笑地说,“喔,对了,你还说你五年后,要生活在一个有很多音乐的地方,然后与许多一流乐师一起忙、创作,对吗?如果,你的第五年已经在与这些人一起工作,那么你的第四年照理应该有你自己的一个工作室或录音室。那么你的第三年,可能是先跟这个圈子里的人在一起工作。那么你的第二年,应该不是住在德州,而是已经住在纽约或是洛杉矶了。”次年我辞掉了令许多人羡慕的太空总署的工作,离开了休斯敦,搬到洛杉矶。说也奇怪:不敢说是恰好五年,但大约可说是第六年。我的唱片在亚洲开始畅销起来,我一天二十四小时几乎全都忙着与一些顶尖的音乐高手,日出日落地一起工作。现在,每当我在最困惑的时候,我会静下来问我自己:五年后你最希望看到你自己在做什么?

    那么,我们希望自己若干年后要去哪里?即便没有那么明确的目标,至少也会需要一个大方向,以便时常确认一下所做的事与方向一致。

    所经历过的,可以转化为财富;所要面对的,有众多空白待谱写。让我们上路,以宁静接受不可改变的;以勇气改变能够改变的;以智慧区分这两者。

 

                                                      谭洪岗

                                                    2005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