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品牌项目 >反对家庭暴力 >分享与交流 > 颠覆传统的家庭施暴—孩子打骂长辈的心理及矫治初探
颠覆传统的家庭施暴—孩子打骂长辈的心理及矫治初探
  • 发表日期:2006-02-23
  • 点击量:2729

[摘要]:在家庭生活中,孩子的愿望有时会受到阻碍,特别是当孩子放弃功课学习,脱离实际地追求某种不切实际的目标或物质享受,更容易受到长辈的限制。有些孩子会因为得不到满足而失落,甚至会精神痛苦。此时,会将其挫折与失败归因于限制其愿望实现的长辈,于是,就产生了强烈的对抗心理直至暴力行为。这种心理的产生有主客观原因并有五个特征,本文试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找到预防及矫治孩子家庭施暴心理的方法。

关键词:家庭暴力 孩子 长辈 心理 矫治方法

        家庭暴力指家庭成员中一方对另一方实施暴力的行为。它包括殴打、罚跪、捆绑、拘禁等体罚形式,也包括威胁、恐吓、辱骂等精神虐待。传统的家庭暴力一般是指家庭成员之间强者对弱者实施的上述暴力行为。这种强弱关系的内涵包括体力、能力、财力,特别是一方依附于另一方等等。恃强凌弱是所有暴力事件的本质特征。

一 、问题的提出

      “恃强凌弱”从自然界动物的“弱肉强食”本性规律上来讲,是说得过去的,但是,如果反过来,弱者欺负强者,小孩对大人施暴,就有些令人咋舌了。

据广州日报2005

        今年4月28日报道,广东中山市自2004年以来发生了近50起影响较大的“小孩子打父母”事件。一名15岁的寄宿高中生迷上了电子游戏,学习每况愈下。一次周末回家向母亲要钱,母亲拒绝了他并劝说其不要再打电子游戏,没想到儿子竟然歇斯底里的大发脾气,还扬起拖把,追着母亲打。此后,“每到周六、周日,他只要一回到家,就发脾气要钱,然后让我滚出去。我现在都害怕,只能躲到外面,睡在亲戚家!”——母亲伤心地向人诉说;一名11岁小学生跟着单亲母亲生活,为了培养出“争气的孩子”,母亲对儿子要求比较严格,谁知,孩子越大越不听话,一遇到不如意的事还动手打母亲。外公、外婆赶来劝他,他连外公、外婆一起打,竟连续扇了外婆七八个耳光;更有甚者的是一名4岁幼童打父母未遂就发了半年癔病,走路一瘸一拐的有大半年。据其父亲向心理医生回忆,“儿子变拐当天,他吃饭时要下楼玩,我们不准,他就捡起扫帚打我们。被我一把夺过来,顺手抄起鸡毛掸子,对着他屁股打了两下。从此,他的腿就莫名其妙瘸了。”经检查,诊断这名4岁孩子得的是癔病。医生解释,小孩感觉自尊受了伤害,拐给父母看让他们着急,以此来报复父母。……无独有偶,在北方也有此类“以弱欺强”的事件见诸报端:

       山东省最近对济南两所中学的1585名初中生及其家庭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初中生存在敌对、攻击行为的占5.1%。其中表现最为典型的是某初二学生小明。在他10岁还是小学生时,“妈妈帮他默写生词,他经常因为妈妈念得快而骂妈妈,有时甚至出手打妈妈。升入初中后,小明感到自己适应能力方面不如同学,心情十分苦闷,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而妈妈又经常因为学习问题唠叨、甚至谩骂小明。小明见平时对自己百依百顺、惟命是从的妈妈一下子变成这样,火冒三丈,家庭暴力就开始了。他每天让妈妈叠被子,叠不好,就扇耳光,更严重的是在房间内画上圆圈,逼妈妈站在圈中,不许挪动,否则就是一顿拳打脚踢。” ②

        笔者亦曾亲眼看到过两起“儿子打老子”的事件。一则是母亲接放学回家的孩子,孩子嚷着要买地摊上的小食品,母亲嫌不卫生不肯买,孩子便一边哭闹,一边把手中拿着的塑料背水壶一下一下地向母亲的背部甩去。另一则更令人发指,一位父亲当着客人的面打骂自己的上中学的孩子时,孩子反唇相讥,并拿起家里的木制小板凳向父亲扔去,把其父砸得跌到在地。

        对于来自孩子的家庭暴力,学术界是否已经有所研究?但就笔者能查找的范围来看,相关文章似乎不多。又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笔者无法展开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只能就上述报载和“眼见为实”的材料进行分析。好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潘绥铭教授说过:“历史之海,恰恰是由无数个人经历的水滴汇聚而成的。” ①

二、孩子施暴的心理特征

        孩子对长辈施暴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有心理根源的,与其他心理相比,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对抗性

        孩子家庭施暴的心理具有明显的对抗性,孩子施暴心理与大人的“恃强凌弱”施暴心理有所不同,暴力行为实施者并不考虑自身力量的强弱,而只是基于一种憎恨心理,一种对他人约束自己或是对自己将构成某种制约的不满情绪,因此它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与对抗性特征。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的愿望有时会受到阻碍,特别是当孩子放弃功课学习,脱离实际地追求某种不切实际的目标或物质享受,更容易受到长辈的限制。孩子会因为得不到满足而失落,甚至会精神痛苦。此时,会将其挫折与失败归因于限制其愿望实现的长辈,于是,就产生了强烈的对抗情绪。这种对抗大都是情绪化的反应,因此,往往使孩子限于片面,激动,极端。特别是在对抗无效时,就会因冲动而产生过激的行为。

(二) 指向性

        孩子家庭施暴具有明显的指向性。 所谓指向性,是指施暴的对象比较集中,也比较明确。通常情况下,孩子家庭施暴的指向对象主要是阻碍其愿望实现的长辈。毛泽东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孩子也是人,不可能无缘无故的对长辈施暴,也不可能漫无目标的见人就打。因此,孩子在家庭里施暴心理的指向性是比较突出的特征。

(三)发泄性

        孩子家庭施暴心理具有强烈的发泄性。发泄性是指孩子施暴者通过向被施暴者发泄行为来表达心中的抱怨,憎恨。一般来说,当抱怨,憎恨的情绪轻微时,仅表现为内心的怨恨而不会付诸现实的行动。但是,此种情绪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或遇到激发的诱因就会出现发泄性行为。发泄 ,是施暴者求得心理平衡的极方便途径。

(四)自卫性

       孩子家庭施暴心理具有一定的自卫性。自卫性是指孩子施暴者在遭到来自长辈的呵斥尤其是打骂时的设法还击,用以维护自己非正常状况下的人格尊严。

(五)渐进性

       孩子家庭施暴心理的发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第一次施暴时孩子可能还心有顾忌,忐忑不安地等待大人的反应。如果此时不及时加以控制纠正,很有可能使孩子的施暴成为家常便饭,甚至愈演愈烈,酿成重大的家庭暴力犯罪或是成为一种心理的严重疾病。

三、 孩子家庭施暴心理产生的原因

        孩子家庭施暴心理是以反抗、维护非正常自尊为驱动力的一种有害的心理,因此,它的发展后果的严重性是不难预料的。由于它的对抗性和发泄性的特点在时刻蛊惑着孩子不成熟的心灵,因此其指向性针对的长辈必须冷静对待,以静制动,切勿头脑发热,干出使自己和家人后悔终身的蠢事。

        为防止孩子家庭施暴心理的产生,很有必要深究其产生的主客观原因:

(一) 孩子家庭施暴心理产生的客观原因

1、长辈言行的示范。

        孩子家庭施暴心理产生往往来源于家长。“如果父母急了就叫嚷,动手打人,那么他们的孩子常常也会具有攻击性”,《不仅仅是纪律:对子女的终生教育》的作者艾德华-克里斯托芬这样提醒道。由于孩子模仿性很强,父母每打骂他一次,他都会铭记在心里并作为刺激他形成性格粗暴的因素,逐渐滋生暴力倾向。家长打孩子,其实是给孩子树立了坏榜样。经常遭受打骂还会使孩子得到错误的心理暗示:弱者要服从于强者,暴力可以解决问题。“以暴制暴”和“打人的经验”孩子往往是最先从父母那里学会的。童年经常挨打的人较其他的人群更容易滋生侵略性、反社会的行为,他们在成年建立家庭后更容易虐待配偶和孩子。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引发一系列的家庭和社会问题,造成社会不和谐因素。

2、应试教育的压力。

        应试教育之风,将一些原本正常的孩子被“推”进了家庭施暴者的藩篱。应试教育如同任何一种竞技赛,总有落伍者。落伍的后果就是被忽视直至淘汰。然而渴望被关注、被接纳是人的本性,于是,这些在学校被忽视甚至受到歧视的孩子就只能通过使用暴力来向长辈作家庭发泄。心理学家郝若平指出:“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言行举止趋同于成人,喜欢表现自己,渴望得到别人认同。当他们内心郁积的困惑或愤怒无法释放时,在感情的冲动下,就可能会通过暴力达到目的。” ③

3、暴力文化的影响。

        如今,由于暴力文化的商品化使其无处不在,甚至成为部分成年人不可或缺的消闲享受。虽然我国有关未成年人的法律一律明文禁止未成年人接触暴力文化,但实际上并没有可操作的硬性规定。在影视文学作品、音像制品、报刊杂志、电子游戏中,互联网上,未成年人可以很容易地接触到暴力场面。更避不开躲不掉的是,一些影视作品往往因为描写的是正义战争或正义的行为就没有理由阻止孩子观看,即便其中的暴力场面使成人都感到非常恐怖。其实,以孩子的理解能力,从暴力场面里并不见得能看出什么是正义,相反,他们可能欣赏和学到的只是其中十分刺激的暴力行为和动作。

4、独生子女的娇纵。

      在当今四位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两位父辈(父亲、母亲)、一个孩子即所谓“6+1”的家庭模式下,不少孩子一生下来,就受到来自6位长辈的“爱”的“轮番轰炸”:为孩子提供过于舒适的生活环境;为孩子代劳所有力所能及的事务、甚至学校的卫生值日;代替孩子选择志向、谋划人生道路;有些家长甚至帮孩子出头教训有摩擦的小伙伴……凡此种种,使孩子既如高山之巅的小树,被“爱”的阳光不断灼烤,无法在高温下舒枝展叶,又如浓荫下的柔草,任何风雨袭来,都有长辈这几棵“大树”遮挡,无法从搏击中汲取阳光雨露。无边的溺爱,使孩子骄横跋扈……⑤正如鲁迅先生所形容的“在门内或门外是暴君、霸王,但到了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 ⑥孩子的“暴君、霸王”性格往往在最爱他的亲人面前无所顾及地展现,孩子的施暴对象也往往指向把他们视为“命根子”的长辈,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值得注意和研究的现象。

(二) 孩子家庭施暴心理产生的主观原因

1、自持“家庭中心”:

        不少孩子家庭施暴者感到自己是家中唯一的子女,处于独一无二的优越地位,理应是家中的“特权者”、“支配者”,常常自持“家庭中心”的心理。因此,在他们心目中,大人处处围着自己转,对自己百依百顺是理所当然的。稍不称心,就反应强烈,大吵大闹,直至打骂长辈。

2、坚信长辈对自己无可奈何

        向长辈施暴,长辈会因为不堪忍受而答应自己的任何无理要求,并且会因为“家丑不可外扬”而委曲求全,不会拿自己怎么样,因而无所顾忌。

3、深知长辈溺爱自己

        敢向长辈施暴的孩子,心中对长辈的态度是有“底”的,深知长辈不会因自己向其施暴而改变对自己的“爱”。

四、孩子家庭施暴行为的危害后果

(一)影响长辈的家庭威信;

(二)紧张家庭人际关系;

(三)长幼双方易罹患心身疾病;

(四)阻碍家庭教育目标的达成;

(五)施暴者易变成“问题少年”,甚至离家出走,滑向犯罪深渊。

五、预防及矫治孩子家庭施暴心理的方法

        毕竟,人们使用暴力是后天形成的,而不是天生的。找到孩子家庭施暴心理之所以产生的根源,对症下药,使孩子“脱暴”即在心理上产生自制力,远离冲动下的暴力行为,戒除习惯性的暴力行为。

(一)法律条文“钢性化”

        在我国有关青少年禁止接触暴力文化法律条文中,加进实际可操作的限制性规定即钢性化规定。加大对影视文学作品、音像制品、报刊小说、电子游戏中暴力描写、暴力镜头的审查力度,使青少年接触到的纯属虚构的暴力场面的机会大大减少。

(二)学生减压“渠道化”

        2002年6月,世界儿童发展组织在调查了75个国家的教育环境后,发布了一份备忘录,明确列出学校生活带给青少年的20种不良压力,如学习压力、家长压力、人格贬低压力、经济比照压力、孤独的压力、家庭暴力压力、校园内帮派暴力压力等。该备忘录还指出,每个学生几乎要同时承受平均12种不同的压力,有的会更多甚至是全部。③在应试教育改革尚不能立竿见影的情况下,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都要开辟有效途径,建立畅通的发泄渠道,让青少年的内心压力得到释放。

(三)家庭教育“朋友化”

        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常常发现孩子不听家长的倒非常听信小伙伴的或其视为“知己”、“朋友”的话。家长何不放下“架子”做孩子最知心的朋友呢?!通过这种“朋友”关系,一方面可向孩子灌输正确的道德理念,另一方面还能系紧长幼之间的亲情纽带。父母要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绝对禁止对孩子施行暴力。长辈之间要相互尊重,以自身真诚和睦的、亲密友善的关系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通过大人们自身有教养的行为、得体的肢体语言影响孩子,熏陶出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长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不动声色地关注其一切,将其刚刚露头的行为问题与心理异常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要从孩子出生起努力做到既不骄纵放任,也不粗暴打骂、随意贬低侮辱;在孩子面前既不居高临下也不随声附和,和孩子建立既平等又引导的亲情关系,成为孩子的伙伴、好友和良师。

(四)求助医学“坦然化”
 
       孩子在家庭施暴后,家长一般怕家丑外扬,不愿声张,致使孩子的不良心理和行为得不到及时矫治以至不能自拔。这与我国民间一直对心理疾患的偏见有关,如果带孩子去看心理大夫,就怕人笑话,说孩子精神有问题。要破除这类愚昧观念,把向心理大夫求助,当作去医院的任何一科门诊求医问药一样对待,就能坦然置之了。

(五)培养孩子“感恩心”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强调:“要培养爱自由、好平等、尚博爱的人,在教育上不可不注意发展个性和涵养同情心两点。”这里的“博爱”和“同情心”针对长辈来说,就是“感恩心”。

       只有让孩子学会了对父母长辈心怀感激,才会懂得关爱和回报,才会觉得对自己的长辈使用暴力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参考文献及篇目:

①潘绥铭:《生存与体验》中国人民大学网2004年3月12日

②张晓晶:《在校是好学生在家是“小暴君”》中国妇女报2005年9月28日

③曹保印:《校园暴力:教育永远的痛》中国教育报2003年9月19日

④高明:《孩子为什么越打脾气越犟》生活时报2002年01月15日

⑤刘文进:《大树之下无美草——也谈父母在孩子面前“示弱”》中国妇女报2005年8月6日

⑥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第4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