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提要:本文力图通过一个典型案例中施虐者心理活动的剖析,探索和揭示出存在于施虐者身上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格特征,使人们进一步了解家庭暴力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本文认为,施虐者不仅存在于较低文化低收入人群,也存在于高文化高收入高社会地位人群,之所以成为家庭暴力中的施虐者,主要原因在于个体的人格障碍和性格缺陷,心理健康状况处于较低水平。因此,一是认识自己,使自己不断矫正和完善人格;二是在婚前识别对方有无施暴倾向,在婚姻中寻求帮助使有施暴行为的配偶矫正不良人格;三是在更加广泛的范围乃至全社会,提倡和重视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对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施虐者,控制,猜疑,外归因,双重人格
正文:
以前,人们总习惯认为,家庭暴力主要发生在封建文化十分浓厚的山村或边远地区,发生在低文化、低收入、低地位人群之中,有道是“贫贱夫妻百事哀”。实际上,从近年来统计数据和一些研究看,从红枫反家暴热线的大量个案看,施虐者不仅存在于低文化、低收入人群,而且也存在于大学教授、政府官员、公司高级职员等高文化、高收入、高社会地位人群中。
据红枫中心2004年遭受家暴的求助者来电情况统计,346例中女性求助者高中文化占31。8%,大专占17。9%,大学以上占26。9%,三者相加即高中文化以上占76。6%。从职业分布看,工人和商业服务人员分别占12。56%和4。37%,教育研究、职员分别占7。73%和22。4%。当然,这里指的是遭受家暴一方即受虐者。但根据中国国情和习俗,夫妻双方一般是丈夫要高于或相当于妻子,极少低于妻子,所以,可以认为这个比例有一定说服力。
美国人格心理学家珀文认为:“人格是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复杂组织,它赋予个人生活的倾向和模式即一致性。像身体一样,人格包含结构和过程,并且反映着天性(基因)和教养(经验)。另外,人格包含过去的影响及对现在和未来的建构,过去的影响中包含对过去的记忆 。”(注1)
作为家庭暴力中的施虐者一方来说,之所以成为施虐者,主要原因在于个体的人格障碍和人格缺陷,心理健康状况处于较低水平。人格障碍即指不伴有精神症状的人格适应缺陷,又称病态人格,主要特征有:法纪观念淡漠,行为受原始欲望所驱使,知行脱节,具有高度的冲动性和攻击性,缺乏羞愧、自责和责任感。人格缺陷介于正常人格和病态人格之间,是一种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常见的人格缺陷有:自卑,抑郁,怯懦,孤僻,冷漠,悲观,依赖,敏感,多疑,焦虑,对人敌视,暴躁冲动等(注2)。在人群中人格缺陷比人格障碍更为多见。施虐者由于童年或少年期的家庭环境、个人成长经历的不良影响,在认知、情感和意志等方面存在的偏差与缺陷,他们往往是自我中心,控制欲占有欲强,又缺乏自信和安全感;心胸狭窄,敏感,嫉妒,多疑,这一点在一些有较高文化和地位的人群中,尤其突出;有的甚至已经形成以猜疑和偏执为典型特征的偏执性病态人格,或平日表现正常,以阵发性强烈情感爆发,自己不能控制为特征的爆发性人格障碍(注3)。在心理和行为方式上,施虐者普遍存在四个比较突出的特征:强烈的权利意识和控制欲,由自卑偏狭导致的无端猜疑,发生矛盾时外归因,情绪两极化与双重人格
下面以一个典型个案为例进行具体剖析(案例已经过技术处理,当事人双方均为化名)。
个案大致情由:施虐者张君为男性,河北某高校经济系教授,49岁。其妻黎丽婚前曾是张君所带研究生,38岁,先在出版社当编辑,后下海办广告公司。双方没有子女。因黎丽经常出差,在家时经常有电话来找,且黎丽社会知名度和经济收入大大高于自己,张君心理失衡。起初追问行踪,后限制晚归和出差,再后来猜疑其有不正当男女关系,盯梢,跟踪,大打出手。每次黎丽被打伤后,张君都赌咒发誓“不再犯混”,并且百般抚慰,但过后依然故我,屡屡再犯。黎丽曾试图通过学校和亲友帮助其改变暴力行为,但大家几乎众口一词认为张君一向“温文尔雅,谦虚有礼”。张君觉察到黎丽“败坏自己名声的恶劣行径”之后,大发雷霆,“都是你把我逼成这个样子的!”使黎丽更加感到苦不堪言。
一、 强烈的权利意识和控制欲
张君和黎丽婚后颇过了几年平静美好的生活。张君作为黎丽上研究生时的导师 ,有过婚史懂得嘘寒问暖的成熟中年男性,在追求黎丽时,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唯一不利的是最初他和前妻还没有离婚,已经有了一个上中学的儿子,但张君发誓与前妻早就没有感情。远离家乡小镇的黎丽最终接受了张君的求爱,她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既有才华,又懂得疼人的丈夫,感到十分幸福。两人关系紧张是在2000年前后,当时家里发生两件事,一是张君在竞聘中没有当上系主任,感到很没面子,天天怒气冲天,不停地抱怨有人捣鬼;二是黎丽所在的出版社经营不景气,黎丽想下海创办广告文化公司。张君坚决反对黎丽主动辞职,说女人图的是安稳,重心应该在家庭。而在办广告公司一系列审批手续时,张君因黎丽屡屡晚归和请客吃饭,还经常动用家里钱财,烦不胜烦。开始,张君惯用的伎俩是动辄生病,让黎丽在家里看护,后来就由口角而发展到动手。张君常常是一边动手一边咆哮:“你也想当女强人?打的就是你这个女强人!” 黎丽记得最清楚,也是张君打的最厉害的一次是2003年10月,广告公司为一家大型企业承办10周年庆典取得成功,利润也十分可观,那天晚上公司员工几乎一个没落,大家去了一个歌厅,痛痛快快地玩了半宿。黎丽回到家,还没来得及和张君说什么,张君劈头就是几个耳光,边打边骂:“说到底,你还是我老婆!有你这样不顾家的吗”。
在张君那里,这世界完全乱套了。一是他居然没有当上系主任;二是妻子怎么一下子就成了“女强人”?而张君原本在夫妻关系中始终是“师长”的居高临下的地位,他已经习惯于妻子的崇拜与服从,他们的日子以前一直因此而过得十分幸福。可现在,局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整个颠倒过来,张君处于下风,黎丽倒顺风顺水发展起来。张君由此郁郁不得志,和黎丽相比也感到自愧不如。而黎丽也“变坏”了,不再是以前那个唯张君是从的小女人,而是有自己主张,掌管大小十几号人马的“女强人”。张君的“才华”在市场和世俗面前,显得那么无足轻重,而张君除此之外,又别无所长。于是,情绪时常处于焦虑、狂躁状态的张君,就把一腔的怨怼发泄在妻子黎丽身上,“打的就是你这个女强人”,他没有别的,惟有用暴力,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强”对方的“弱”,以继续控制局面,维持和印证自己在家庭和夫妻关系中曾经的“师长”地位。
由此可见,张君的逻辑和做法,不仅有他自己意识到的显见的理由,更有潜意识中,已经内化了的“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男权文化做支撑,这种男权文化已经形成其人格结构中“认知”的内容,当外在条件和时机吻合,便如魔鬼一样被召唤出来,主宰和支配其行动,产生了可悲的暴力行为。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男性施虐者除了体力之外,确实在家庭暴力中占有着十分有利的地形和优势,我们的文化先天地赋予了他们优于女性和妻子的权利意识与地位,当他和妻子之间处于失衡状态又别无其他良策时,有些人就会“自然而然”或“驾轻就熟”地从家庭暴力中,体现和挽回自己的权利,以掌控对方,使对方认可自己,对自己更俯首帖耳的服从和服务。
二、严重自卑心理和偏狭导致的猜疑
在婚姻生活中,猜疑无疑是大忌,而且是其中最常见、最具杀伤力的大忌。
莎士比亚著名的三大悲剧之一《奥赛罗》所描述的黑人将军奥赛罗就是因为猜疑而亲手杀死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最后懊悔不已,也吻颈自杀。这个爱情悲剧历经三百多年的岁月,至今仍然让人感到痛惜和震撼。
自从黎丽一辞职,张君就开始猜疑,先猜疑有“不怀好意”的男人在后面帮她,后来是猜疑黎丽“和不三不四的男人有不正当的关系”。经常盯梢,跟踪她,动辄就要她说清楚与张三是如何认识的,与李四又是怎么回事。一次,公司根据业务需要。要到香港去参观和洽谈。张君死活不同意,他对黎丽嚷道:“你就是要出去跟男人鬼混,我让你走不成!”结果,护照办下来,机票也买好了,他楞是整整看了黎丽一夜和一上午,不错眼珠地盯着她,让她最终没有去成。中途她要给同去的人打手机,他一把抢过去扔到了墙角。黎丽几次挣扎要跑出门,都被张君推搡在地……黎丽喜欢唱歌,以前张君高兴时还主动在家里放音乐请黎丽唱。后来,只要黎丽有应酬晚回来,张君就骂黎丽是“卖弄风骚,当三陪去了”,还说黎丽的业务就靠的是“卖色相”,骂着骂着,就动手,只有动手,才会消气。
不仅在家里打骂黎丽,张君还闹到公司去。一次,公司请人来谈事情,到很晚时还没结束,黎丽怕他闹事,赶紧给他打电话,他当时没说什么。可一会,公司副总就来让黎丽回家,说张君打电话来说你家有事。没过一会,他自己又打来电话说“我一会就到,抓你回家!”这不是无理取闹吗?回到家里,张君没事人一样地说:“我就是要让大家都知道,好帮助我监督你!”
一般来说,导致个体猜疑心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与其人生中曾经遭受重大挫折有关,二是与其所处的小环境人际关系紧张有关,三是强烈的私心私欲,患得患失。猜疑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然后捕风捉影求证,最典型的就是“疑人偷斧”的故事,结果是固定和强化假想目标,以封闭性的越描越粗的怪圈禁锢了自己的正常思维。
张君走的就是这样一个怪圈。他由心底的自卑,担心黎丽看不起他以致最终离开他,而时时猜疑自己的妻子是否已经有了“外心”,揣测自己的对手将会是谁。冷漠、逼问是在求证,跟踪盯梢也是在求证,结果,事与愿违,不仅一再使夫妻之间的战争升级,从家里打到单位,毁坏了妻子的名声,也给自己的形象抹黑,给家庭生活带来了重重阴影。这明明是蚀本买卖,猜疑妻子有外心,既不符合事实,也与自己主观愿望相悖,张君何以至此?说到底,一是既自我膨胀,同时又缺乏自信,对自己的事业发展感到被动和无奈,害怕妻子会看不起或离开自己,缺乏安全感;二是对妻子由一贯的“师长”式的支配,到行踪失察管教失控有着很强烈的失落感,并且对此耿耿于怀,患得患失;三是眼界狭窄,思维偏颇,疑人偷斧。妻子在外面打拼,肯定会接触各色人等,但接触各色人等,并不代表妻子就会与人家如何如何。作为学富五车的大学教授,张君一定知道,也一定从文学作品和广播电视中听到和看到过,知道这时妻子最需要的是什么……“遮风挡雨”,“撑起一片蓝天”,“提供一个宁静栖息的港湾”,等等,这些都不应该是男人才能享有的专利,也应该属于女人。可惜,张君在这一点上,懂得并用心去做的并不多。
张君只知道,对在外创立一番事业的女人来说,最大的危险是“让不三不四的男人占了便宜”,对身为妻子的女人来说,最致命的杀伤力是一个坏名声:“跟人鬼混”“当三陪”。我们身边多少成功女性背后的男人就这样前赴后继,屡试不爽,最后,落到“陪了夫人又折兵”的地步,可悲的是,身在全国重点高等学府,专司“传道、授业、解惑”之职的张君也未能幸免。因为,从做人的意义上来说,他有自己的人格扭曲和道德缺失;从大学教授的角度看,在他的知识体系中,还存在盲点和误区。
三、发生矛盾时外归因
美国著名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哈佛大学长期研究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人,并把他们称作“成熟者”。从他们身上归纳出7个特征:1.自我感的扩展,成熟的人积极介入和投身于超越自我的兴趣或活动中去,而这些活动则成为自我感的延伸;2.具有对别人表示同情、亲密或爱的能力;3.有安全感,接纳自我;4.能够准确地、客观地知觉现实和接受现实;5.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6.有多种技能,专注于工作;7.具有统一的人生观,行为的动力来自长期的目标和计划(注3)。
让我们来看看张君:
每次打过黎丽之后,张君都后悔不迭,百般抚慰。黎丽气的睡不着觉,他还跑到街上敲开药店的门买来安眠药,给她倒来开水,扶她吃药。有一次,老家大学同学聚会,黎丽也想顺便回去看看父母,张君当时不置可否。黎丽就请别人帮助定了飞机票。张君还张罗帮助取回了票。但回到家,他就打黎丽,打的她屁股上都是淤血,手腕也掐紫了,黎丽要去医院看伤,他说打屁股不算打,一拳把黎丽推搡在地上,造成髌骨错位。他也慌了,急忙送黎丽去了医院。黎丽让医生开了证明,趁他不在,赶紧请人帮忙去了派出所。张君闻讯找到派出所,被留下谈话。他振振有辞地说,以前夫妻关系一直很好,就是黎丽下海经商闹的。他对黎丽也经常这样说:“都是你把我逼成这样的!”
黎丽买了一套进口餐桌椅,张君嫌黎丽“显大款”,说“我劈了它!”他果真找来一把斧头把8000多元的餐桌椅给劈了,自己把桌椅搬到地下室,花5000多元又买一套。过后,他又心疼,十分沮丧地说:“要不是你,我怎么会变成这样,我都快成精神病了!”
张君“摔东西”,“毁坏物品”,动辄就对妻子“拳脚相加”,是典型的情绪失控、缺乏自制力的表现,而发生一切问题都是别人的错,是别人“逼”的,都要别人来负责任,“控制点”放在个人之外,遇事“外归因”,这更是张君社会认知狭隘贫乏,个人心理成长处于“退行”和幼稚水平的体现。一个成年人,一个人格基本成熟的人,应该具备与年龄相匹配的自制力,能够善待自己,也善待别人,应该能够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事情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寻找原因,勇于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
在日常生活中,人格完全成熟者是少数。绝大部分人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环境和不同的经历。原生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和生活相处模式,早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伤痕,种种原因形成的特定的心理防御机制,不良传统文化等侵染形成的负性自动记忆,等等,都会对个人人格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寻根求源,一般都会找到线索。张君的“外归因”在施虐者中相当有代表性,是心理防御过当,不能客观看待自己,不能承担应有的责任的表现;而暴力相向,多半是原生家庭曾经发生而后天“习得”的结果。
四、情绪两极化与双重人格
去年春节,黎丽和张君一起回浙江老家探望父母,母亲发现她胳膊、膝盖和大腿上的伤,抱着她哭得十分伤心,母亲怎么也想不到,身为大学教授妻子的女儿会被打成这个样子,父母和妹妹都支持她离婚。张君跪在岳父母面前,承认是自己不对,说自己的大男子主义,以后再也不会这样了。黎丽父母不许他住在家里。第二天一早,他就来到黎丽家门前跪着,说自己认识错误,说他不能没有黎丽。黎丽再次心软了,开门让他进了屋。
从那以后有半年时间,张君有所收敛,黎丽以为这回他是真的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了。谁料到,一次黎丽和公司一个男同事一起办事回来顺便在街上吃饭时,正好被他撞上。这下他就像抓到通奸现场一样,大庭广众之下,劈面就打了黎丽好几个耳光。旁边几个小哄哄直嚷:“打的好!”黎丽又羞又气,被他打得眼冒金星,耳朵嗡嗡乱响,一时之间,都不知自己在哪里……110很快到来,把他们们带到了派出所。
派出所民警认识他们,他们对黎丽说,再发生这样的事情,可以报警,但张君“不可能改变”,让黎丽找张君的单位,毕竟为人师表,大学教授,怎么也会有所顾忌吧。黎丽摇摇头,更加心灰意冷。找到学校,又能怎么样?人家都说他“一向温文尔雅”“学者风度”,话里话外还要她“注意影响,家丑不可外扬”。而那次她去学校唯一的作用是当天的一顿暴打,过后变本加厉的精神摧残和冷言冷语的奚落,“谁能把我怎么样?”“看人家相信谁?”
人们常说,每个人身上都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因此世间才有“隐恶扬善”之训诫。可在一些施虐者身上,“善”可“此一时”,“恶”也可以“彼一时”,“善”时与“恶”时,就像完全不同的两个毫不相干的人,如同家里暴打妻子时的张君,与在大学校园里学者风度的张君一样,令人很难把他们重叠成一个人。西方人格心理学将“双重人格”视为一种精神分裂症状,是同一主体内部的矛盾或分裂状态。比如,面对外部世界的强大压力,他自己同时变成受虐者和施虐者,而且对象就是他自身(注4)。但西方心理学理论对中国张君这样的知识分子显然是不适用了。中国张君们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分裂,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面对不同的对象,张君们可以是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也可以一瞬间就变成面目狰狞的暴君;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引经据典侃侃而谈,也可以在自己家里大声咆哮脏话连篇;他能够自我膨胀,不可一世,也能够下跪求饶,或一脸无辜,都是对方的错。中国有不少的张君,这些张君们都是“双面人”,双重人格,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张君们不会分裂,也不会“穿帮”,因为他们遵循的一大原则就是:内外有别。在外面和外人面前一个样,在家里和妻子面前,又可以另外一个样;境遇好时一个人,境遇有变时成为另外一个人。在天使和魔鬼之间转来换去运用自如的,一个是不合理信念,一个是自己的既得利益。
不合理信念就是:男尊女卑,男主女从。有学者将家庭暴力定义为“基于性别的暴力”,的确有道理。张君们为什么不敢打别人,不敢对别人恶语相向,比如竞聘系主任时没有投他票的人,而将暴力惟独指向他的妻子? 因为,在他的脑海中,妻子从属于他。这种从属地位不仅表现在女性在家庭中低于男性,也表现在男性施暴者认为自己有权力对其进行身体、性以及心理上的强行攻击,以达到保持自己“主人”地位,维护自己“尊严”,控制对方的目的。
既得利益就是:在大学校园,在社会上,他需要保持自己大学教授的身份与尊严,他知道强权给他不能带来任何额外的利益。在家里就不同了。在家里,他是当“主人”,享有“尊严”,他可以大打出手;而当对方揭竿而起,不再忍受欺凌,要离他而去时,他可以下跪,可以百般抚慰。因为他害怕失去对方。有既得利益在其中,他既可以“情绪失控”,也可以不再“情绪失控”,知道应该迅速调整应对策略,从“魔鬼”变成“天使”。
当然,也不否认他最初对对方的感情或者说“爱情”,不否认当他下了毒手,看到对方伤筋动骨,而心生怜悯和痛悔之意的真诚……问题是,他为什么一犯再犯,屡屡不改,而不能像当初追求对方时那样,温情脉脉始终如一?
因为张君有病——人格上有扭曲变态,心理上存在盲点和误区。
怎么办?
首先补课。补上人权和法律观念这一课。打人犯法,打妻子同样犯法。从思想和理念上切实而不是表面地牢固树立男女平等意识,把妻子包括所有女人看成和自己一样是平等的有独立人格尊严的人。如果一时做不到,可以在自己和妻子之间划一道边界线,先把她当成同事、朋友。试想,对同事朋友你敢随意挥拳相向吗?
第二,重组认知结构,克服自我束缚。通过拓展自己的视野,改变原有的狭隘的自我观念,坦然接纳自己的一切。
第三,学习通过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社会要求男人必须坚强、勇敢,而没有告诉男人如何表达自己的悲伤、茫然和孤独感等。所以,要学习如何控制情绪,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在夫妻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
第四,必要时求助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请专业人士帮助分析治疗原生家庭、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症结,化解即时心理冲突。
参考资料:
注1:华夏心理网2005年11月 日
注2:《心理咨询治疗与测验》张小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
注3:《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郭念峰主编 民族出版社 2002年版
注4:华夏心理网200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