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1月27日,这是一个颇有收获的周六。红枫心理咨询中心的大厅里是热闹非凡,大家盼望已久的心理学博士徐浩渊给我们做了“咨询工作与个人成长”讲座。徐博士讲得深入浅出,并且直接结合我们热线的实际工作做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徐博士的课,有好点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
明白了共情是什么。以往,我们也曾多次探讨过与来话者共情的问题,也深知共情的重要性。在心理热线的咨询中,我们总是努力让自己能够做到与来话者共情。如何共情?要站在来话者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理解来话者的所言所行。这在一部分的咨询中可以做到,但对另一些来话者,他们的价值观可能与我们完全不同,甚至相悖,这就使我们难以做到与他们的共情,这也是经常让我们感到苦恼的一件事。而且,我们也很难区分同情与共情的差别,现在发现共情变得简单可行了,你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与来话者共情。
徐博士说:“真正的共情是我站在你的角度看明白了你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绪,并用我的嘴把它讲出来。你把对方的情绪用你的语言再现,这就是你的共情,你同不同意他的观点都无所谓。在不同的咨询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共情,共情就是一个陈述句。”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知道,在咨询过程中如何去与各种不同性格、不同价值观、不同情绪、不同阶层的来话者去共情,如何在不同的阶段做到不同的共情。共情就变成一个比较好掌握的事情。
而倾听时要百分之百地关注对方。徐博士说:“咨询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倾听,在听的时候,脑子要转,要了解他的心理模式是什么?你要问问题,要问得恰当,事情就可以向下走,一步一步的,倾听是主动的行为,通过询问,逐渐让他自己知道怎么了,而不是你告诉他怎么了,这样的他的认知就较容易改变,这就是功夫。倾听的作用就是能够让他宣泻出来,让他宣泻出来以后,你才有可能倒进去东西,才有可能给他以帮助。在听对方宣泻时,要百分之百地关注他,而不是考虑你自己。”
还有一点,就是在来电咨询中,有些人是来咨询如何改变别人,这样的案例很多,有时,我们也会不由自主地陷进去。对此,徐博士很明白地告诉我们:“我们的基本态度是我能帮助的是你,我只能帮助来找我的人,我不可能给你出个主意把对方改变成你希望的人。每个人的精神之途都要自己走。”
“我们都有心理伤痕”,徐博士在谈到个人成长时,很客观地告诉我们。我们这些心理咨询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始需求,在为来话者服务的同时,也需要解决自己的问题。每个人都需要看清自己,但是想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不容易,每个人都戴着有色眼镜,也都有自己的模式,如果知道自己的有色眼镜的颜色,你就可以矫正看别人的眼光。只有学会帮助自己,才能更好地帮助别人。
徐博士坦言,心理学界的人有心理问题的更多,其实每个人都有,但是在这里更集中,许多心理学家们是在分析挖掘自己的心理伤痕时得到启示而有所建树的。但是也有些人不愿意深入地分析自己,他们把一些东西压到潜意识里,因为疼,所以要压下去。
徐博士的这些观点,让我们能够更坦然地看待自己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了解到,心理学家也同样会出现心理问题,也需要帮助。每个人都一样,我们的精神之途是要自己走的。
在讨论到独生子女教育问题时,徐博士说:“我们的孩子变得非常违背他基因发展的条件,物质需求的过份使精神需求受到压抑。全世界都如此,但中国尤甚。为什么物质极大丰富了,人们出现的问题反倒多了?”
徐博士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说:“本来,人的最基本物质需求是负反馈,容易满足,如吃、穿、睡等,精神生活是正反馈,较难满足,你用负反馈的东西去填补正反馈,使他有了强烈地占有物质的需求,并以此来满足精神的需求,其结果就是,使人们的物质需求变得没有了止境,结果是污染了环境,枯竭了能源,毁坏了地球。”
我们的孩子,缺乏生存能力,要让他们有正常的交往和需求,最好的素质教育是劳动。行为和基因有关,重视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该学什么的时候,就让他学什么,不能剥夺他。
在分析一个关于教育的个案时,徐博士说:“母亲与孩子的关系,是跷跷板的关系,母亲总是想改变儿子,其实不大可能,你只能加重你自己的力量,这就是改变认知。在孩子该和家长分离的时候,就要做好分离,让他学会对自己负责,让他自己去成长,让他有正常的生长环境,让他学会走自己的精神之途。”
独生子女教育的问题,是我们很多咨询员关心的问题,这既是经常遇到的咨询难题,也是我们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徐博士的一番话,也给了我们不少启示,“如何为孩子创造符合他的基因发展的条件”、“如何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学到他应该学会的东西”、“如何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不为种种物质的东西所诱惑”,这确实是我们应该静下心来,做些认真思考的问题。所以,最关键的是要调整好我们自己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