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行娟
06年12月9日至14日,我与热线督导谭洪岗出席了在香港举行的“第五届卫生与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国际会议”。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活在和谐”。通过将社会工作与心理咨询结合的研讨,寻求达到心理健康与心境的平和,过灵性的生活,在使别人快乐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因此会议倡导“和谐从大脑开始,人的思维决定快乐”的观念。
会议日程的安排,充分体现了大会的主题。会议有近一半的工作坊研讨的问题是如何实现社会工作的目标,为弱势的人群服务。如面对贫困者、老年人、残疾人、家庭暴力受害者、单亲家庭、妇女儿童和移民等现象,社会工作者如何成为他们的代言人,解难扶困。另一半的工作坊是心理辅导技术的探索。如对自杀危机的干预,如何面对生与死,精神健康与社会工作的介入手段等内容。
大会的一个主旨发言,谈到了二十一世纪社会工作发展的新趋势。报告人是美国西奈山医学院的Gary Rosenberg 博士。他谈到,在21世纪,社会工作面对贫困应该探讨如何工作的问题。是仅仅面对贫穷的个人采取一些补救的措施,还是从组织的角度,进行倡导,把整合国家的资源,解决社会经济工作中的不平等问题,作为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他认为,社会工作正面临新的挑战,要考虑在扶贫方面有一个基本的改变。
他还谈到,在21世纪,全球社会工作发展有四个新的趋势。
第一个趋势是社会工作从强调系统化的对个人的补救,个人化的帮助,发展到关注环境对个人的深度影响。他认为,人是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要面对疾病传播等公共卫生问题,还有诸如经济收入、生活方式、邻里需要、 人际关系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个人,成为生活风险的因素。当人的心理发生不平衡,就会出现行为、思想和态度的改变。抑郁症的发生,就是这样形成的。因此,要用综合的与微观的两种方法来助人。要发展出一种理论模式,探索行为、思想和态度改变的环境因素,了解医学、心理学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临床社会工作个案的研究,了解环境对对个人身心灵方面的深度影响,以及改变人的心态与思维的因素,以便更好地助人,适应社会的变数。
第二个发展趋势是社会工作将与公共卫生有更紧密地结合。他认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个国家都面临着共同的生态环境和公共卫生安全的问题,以及这些因素对人的健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这是不分国度,不分性别,不分种族的世界性问题。比如说,高血压为什么是世界性的高发疾病,社会环境,市镇设施、文化因素,社群的生存状况等起到什么作用,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怎样进行预防和干预,改善环境和公共卫生保健服务,都需要进行研究。
第三个发展趋势是要促进社会的发展,社会工作要与经济政策挂钩,实现跨行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以市场为本的经济,贫富不均,经济上的不平等是最大的不幸。社会工作要系统地、有计划地对经济政策进行结构性的配合或辅导,提供专业的新方法,推动社会的改变。在个别领域可能要进行干预,以便达到社会生活的平衡。
第四个发展趋势是社会工作要确立以社区为本的发展方向。要关注到家庭。消灭贫穷和对个人的心理辅导都要在社区中进行。在全球不同的国家,影响个人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社会的不平等,收入分配的不均,网络和社会资源拥有的差异,这些社会的因素都会影响人们的健康。因此,要以社区为本进行心理社会研究,才能看清问题的成因。社会工作清楚地认识到人们健康不平等的原因,就可以寻找到更多的解决方案,配合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发展基层的网络,进行社会的互动,在改善不利的环境因素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博士的发言,在会上引起强烈的反映。两位大会的评论员在发言中都强调要在社区中创造和平的观点。他们认为,现在,在全世界,有11 亿人得不到医疗照顾,艾滋病、天花、禽流感使几千万丧生。社区中贫苦的、有需要的人群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大多数的家庭属于低情绪家庭,12%妇女产后患上抑郁症。这些都与妇女受到歧视,家庭关系不良有直接关系。因此,他们呼吁,把服务延伸到社区去,这是减少仇视和敌对,实现公民社会的公平和平等的支柱,也是创造和谐世界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