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敏感往往超出我们的预料,父母往往以为双方的分歧和问题只要不当着孩子表现出来,孩子就感觉不到,这是不对的。有这样一个心理学案例:父母因为父亲有了第三者而冷战,他们以为6岁的孩子不知道,因为他们从未当着孩子争吵。但有一天,孩子画了一幅画:图一,妈妈单独在一个房间哭;图二,爸爸和一个布娃娃在另一个房间;图三,孩子用剪刀剪烂布娃娃。可见,父母之间的事情孩子一清二楚。孩子是家庭的一员,把家里的事情以他可以理解的方式跟他沟通吧,并请珍重他的意见。他要是并不是一个有爸爸、有妈妈的形式上的家,他要的是温暖和安全。
家里可以没有爸爸,或者妈妈,
但一定要有安全和温暖
采访:杨漾
讲述:方舟家庭中心主持人张惠
李月是中学教师,三十五六岁的样子。她今年五月到我们中心来咨询。她当时非常痛苦。她说他丈夫冯先生是做饭店管理的。他们1991年结婚,感情一直不太好,主要是缺乏沟通,冯先生脾气很坏。到1997年,冯先生换了一份工作后,也许是工作压力更大了等原因,夫妻感情更恶化了,冯先生经常晚回家,甚至不回家。1999年,李月老师在没有与丈夫进行任何沟通的情况下一纸诉状告到法院要求离婚,但男方以考虑孩子的感受为由坚决不离,婚没有离成。
冯先生不离婚,但也并不改变自己的行事作风。夫妻之间的战争可想而知,双方动手的事情经常发生。可怜他们10的女儿!面对这种家庭的暴风雨,她只好躲在墙角,苦苦哀求暴怒的爸爸:“爸爸,求你别打妈妈了,你会把她打坏的!”正在情绪中的爸爸听不见女儿的哀求,无助的女儿只好拿起电话,向爷爷奶奶求救:“你们快来,爸爸快把妈妈打死了!”
看到女儿这样,李月很不忍心。她开始不再跟丈夫争吵,不管丈夫的事情,随他回不回来,双方互不干涉,互不理睬,真的就是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
时间在流逝,就这样热战冷战,他们的婚姻维持到了2004年,李月的内心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她想放弃这段婚姻,她几乎受不了了。但考虑到女儿上初三了,到了她学习的关键期,是不是为了女儿再忍一忍?就是在这个矛盾而痛苦的时候,她来到我们红枫热线主办的方舟家庭中心述说自己的不幸。
我当时的感觉是,李月老师和他的丈夫及女儿都缺乏沟通。我询问她:“你为了给女儿一个家,而情愿自己忍受痛苦,可你女儿现在快乐吗?在你给她的这个家里?”她回忆了一下告诉我,女儿并不快乐。虽然父母不再吵架打架,他们相处得彬彬有礼,但已经读初三的女儿还是能感觉到父母之间的问题。她想跟父亲亲近一下吧,担心因此得罪了妈妈;想跟母亲亲近一下吧,又担心爸爸因此不高兴。无所适从,心怀恐慌的女儿只好跟谁也不亲近,放学后她把自己关在小房间里。
和自己的丈夫,李月一样缺乏沟通,离婚不离婚都是两个人的事情,甚至是包括孩子在内的3个人的事情。我建议她回去和丈夫、女儿沟通一下,然后再决定怎么做。
没几天,她又来找我,脸色放晴了好多。她告诉我,丈夫和女儿都同意离婚。也许是由于她在我的建议下以一种非常平和、平等的态度去和丈夫谈,他很配合。最后,他们协议离婚,孩子的事情也处理得非常好,由于孩子的学校离爷爷奶奶家很近,孩子跟父亲生活。
后来,我又对这个个案进行了跟踪随访,由于有了沟通,李月现在和前夫能就孩子的问题很好地对话。比如,孩子要上什么培训班、孩子的长假该怎么过等都是双方商量决定的。离婚前,这些事情作为丈夫的冯先生从来不过问。孩子的作业,家长会等冯先生也开始关心,因为孩子毕竟从法律上判给了他。作为一个父亲,他变得更有责任心。
李月当然也变了,离婚后她更加平和,更加阳光。在这样一个好的心态下,她和孩子的父亲,还有孩子的爷爷奶奶都相处得很好。我告诉她,离婚后,孩子的爷爷奶奶表面上跟她没有什么关系了,但他们毕竟是孩子的至亲,妈妈也是孩子的至亲。这几个至亲的人反目成仇或者互不理睬都不会令孩子开心。李月真的做得很好,逢年过节,或者两位老人家的生日,她都会带点礼物上门。当然,事先,她还会跟前夫沟通一下,万一遇到了前夫的新女友的话,彼此会很尴尬。到目前为止,他们双方都还没有遇到新人。但通过这次离婚,我看到他们两个都成长了。也许,过一段时间,他们还能在共同关心孩子的过程中再次走到一起。
他们的女儿也成长了,现在,无论是周末和妈妈在一起,还是平时和爸爸,还有爷爷奶奶在一起,她都是欢声不断,像小鸟一样不停地唧唧喳喳。对孩子来说,家是什么?家是一个安全的地方,一个温暖的地方。在这样一个地方,他可以把在外面、在学校要承受的一切都完全放下,他可以感觉到完全地放松。有这样一个地方,孩子才会快乐、心理健康。家里不一定非要有爸爸,也有妈妈,但家里一定要有安全,可以放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过去,李月他们夫妻热战冷战的时候,孩子没有家,而现在,孩子有了两个安全而温暖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