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谎言
  • 发表日期:2004-08-09
  • 点击量:2825

方舟发言: 

  大家都知道,多数离异夫妻最为担心的是孩子受伤害的问题。〖单亲俱乐部〗栏目搜集了一些离异家庭孩子的个案,其间回顾孩子们所经历的一切,我们期待能了解和帮助这些孩子和他们的父母。

  下面这个个案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故事,我们要求调查者原汁原味地记录孩子的心路历程。大家先不要做道德的评价,要接纳一个孩子在面临家庭重大变故时心理,同时大家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这对离异夫妻的哪些方面有失误,哪些问题可以有建设性的方式解决。

  如果能找到避免伤害孩子的方式,进而建立良性离婚的模式,就可能使许多不得不离异的家庭减轻痛苦。

  因为篇幅的原因,我们无法一一刊登你们的精彩见解,但仍然欢迎您参与讨论。有关单亲家庭的故事,以及你们对这些问题的想法,请寄至lynletter@vip.sina.com(林亚南)

  我曾经是父亲婚外情的掩护体
  很多人都说孩子是父母之间的润滑剂,是父母冲突的缓冲带,可我知道我不是,我只能做一个父母离婚大战的冷眼旁观者,要扭转他们的战争局面我实在是无能为力。他们的离婚大战从我读初中一年级就开始,一直到我初中毕业后才结束。当母亲得知父亲有了外遇时,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她首先希望我是她的同盟军,继而又把我看成她的救命稻草,接下来我就是她的出气筒了。

  每天回到家,迎面而来的总是母亲的抱怨,如果我不识相,再做一点儿让母亲看不过去的事来,本来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的母亲就会暴跳起来:有其父就必有其女,你也跟我对着干哪,你们李家没一个好东西,我前世到底是作了什么孽,这辈子由我来还债。一阵痛骂之后就是没完没了地掉眼泪,叹息,摔打东西,她那种内忧外患的绝望和哀伤搅得我度日如年。

  开始我还是很同情母亲的,我是她的女儿,我不同情她那我还算是个人?父亲在单位里是领导,手下有很多漂亮的阿姨,这我从小就知道,单位经常有活动,去旅游,上饭店吃饭。不知为什么,只要有可能,父亲就一定带着我去。我的直觉告诉我,父亲还是很疼爱我的。我隐约感觉到父亲和其中的一个阿姨关系特别好。这个据说才30岁的阿姨长得很漂亮,母亲当然不能和她比,父亲经常带上我和她一起出去玩,我当时并不知道事实上我一直是父亲的掩护。那个阿姨不时给我送些好吃好穿的,还经常给我零钱花,虽然我也知道她对我好只是因为父亲对她好,她在收买我的心,可相比这下,妈妈就比较让我讨厌,老挑我毛病,横竖她都看不顺眼。

  "你爸爸经常带着你在外面玩,你是不是知道他在外面的勾当。你说,你到底知道不知道?"母亲一伤心起来就不停地逼问我,我就是知道也不能说啊,反正事情已经发展到这个地步了,我就是说了又能怎么样,无非是让母亲更伤心。而如果我说了,父亲这边给得罪了,他也会恨我的。

  母亲逼问我时,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沉默,可母亲总是不依不挠,急了就拿我当出气筒,竭嘶底里骂上好几个钟头,我心烦了,忍不住就和她顶嘴,一顶嘴母亲就会伤心欲绝:好啊,你妈不好,你找你后妈去,你和你爸同穿一条裤,是一路货色,巴不得我们离了婚。

  因为这么长时间来我对父亲的事竟知而不报,我成了拆散我们家的同案犯。

  方舟发言:
  从众多离婚案可以观察到,对孩子的伤害通常从这里开始,父母有了冲突,要求孩子作是非评判,并要求孩子站在自己一边,去攻击对方。这时孩子面临爱的选择,要么父亲,要么母亲,他们的情感世界破裂了,出现了信任危机。

  家庭大战中,我比任何一个孩子都更喜欢学习 

  如果父亲在家,母亲就会抓住机会和他吵,母亲这样做也实属无奈,平常父亲大多不在家吃饭,他有他的理由……工作需要,应酬需要,母亲想捍卫自已的婚姻,却又无计可施,积蓄在心头的怨恨就会越来越多,因而只要父亲一回家,母亲就不会放过他,就得吵,吵,吵!一吵架,父亲就回来得更少了,他越不回来,母亲就越是恨得咬牙切齿,这样恶性循环,家中永无宁日。而且,只要吵架的时候我在场,他们俩就千方百计把我拉住,我要不就成了他们争来夺去的砝码,都希望我成为其中一方的盟友;要不就是不管我乐不乐意硬给我扣上裁判官的高帽,让我来给他们评理,裁定谁是谁非;所以我也不喜欢回家。父亲天天在外面有吃有喝有玩,又不愿回家来听母亲的唠叨和纠缠,自然没必要想着回家;母亲不想回家但却不得不回家,因为她真的不知道还有什么地方好去,但一回到这个家,她就不由得想到她为这个家付出了爱却只收获了怨和恨,她就控制不住要发疯要哭要闹;在这种情况下,我则变得格外的自觉,比任何一个同龄的孩子都更喜欢上学校,更憎恨假期,因为只有那样才是眼不见为净,我希望自已快点长大,然后远走高飞。

  我的三年初中,就在这恶性循环中跌跌撞撞地过来了,我发誓要考上全市最好的高中,我实现了,我考进了重点高中,我能够名正言顺地做一个住校生。不用回家去面对母亲的一张苦脸,也可以避而不见父亲那张装腔作势的虚伪嘴脸。

  方舟发言
  在第二阶段,孩子以为自己负有使得父母和好,维护家庭不破裂的使命,有的自我伤害、离家出走、用尽法子让吸引父母的注意力,有的则像文中这个女孩反而拼命读书,以为只要表现好,父母可以看在她的面上因此不离婚,但最终这些发现自己没有力量挽救这个家庭,以致极其沮丧,受挫、不自信,更加走向方面。

  用心良苦,离婚后我跟父亲过

  父亲和母亲终于离婚了,他们闹到这一步不离也不行,这几年,母亲从家丑不可外扬和父亲关起门吵,发展成为四处哭诉,大闹父亲的办公室,上至市妇联,下至机关党支部,左邻右舍,谁不知道我父亲有了新欢要抛家弃子这回事,我不知道父母闹到这地步心里是什么感觉,可我的日子却是在日益深重的羞辱中度过的,所到之处总有别人的耻笑和指指点点,我心里面恨父亲也恨母亲,恨他们为什么只想着自已而从来就不为我----他们的女儿想一想。

  离婚时我又成了父母争夺的对象,母亲希望我跟她,这样她就有权力多分些家产,而父亲的打算则是他正在等着单位分新房,如果我跟他住,那他就有理由分到更多面积的房子。

  母亲私下里面对我软硬兼施,希望我能和她一起过,可是我一来害怕她的怨天尤人,二来考虑到她收入有限;父亲给我的条件是我和他过,刨开一切正常开支以外,他一个月给我600元零花钱。

  在法庭上,法官这样问我:你已经16岁,你有能力自已选择跟爸还是跟妈?我努力克制住不去想母亲的那双泪眼,我说,我跟爸爸。母亲狂怒地一把抓过我,看样子就要在我的脸上狠狠地掴一巴掌,但最终没有下手。我没有一滴眼泪,心头却掠过难以用语言形容的悲伤的狂风,以至于从此以后我特别爱用"悲伤"这个词。

  母亲是不明白我的良苦用心的。我决定跟父亲过,绝不仅仅是因为钱财,我是不甘心父亲的生活将来整个儿被那个新来的女人占据;我得在父亲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还得花点心思让那个女人明白,嫁给一个有权有钱的男人不是那么容易也不是那么舒服的;我得让她体验体验做一个16的女孩子的后妈是什么滋味。

  方舟发言
  父母离婚大战中对孩子的"争夺",不能排除拿孩子作筹码以惩治对方的目的,但还有感情的因素,但你可以看到文中这个女孩对爱完全失去了信任,她认为父母只是为利害的打算。她也学会了算计和仇恨。

  我的生活彻头彻尾成了真实的谎言

  我改变了高中住校的打算,虽然父亲的新家离我的学校不近,可是我说我得回家吃饭才能保证营养。表面上我和后妈相安无事,我对后妈甜甜地叫"阿姨",可是只有上帝才知道我心里面是多么恨她。以前我心痛我母亲,下学回家还经常帮忙做点家务,现在我可是一点都不做;当然理由也很充分,我是个高中生啦,三年时间可不是花在洗衣做饭上的,转眼就要高考,我不全力以赴,以后你们养活我一辈子呀。后妈不敢惹我不高兴,处处讨我的欢心。

  因为工作的关系爸爸还是经常不在家吃饭,于是新家的格局仿佛又回到过去的时光,只不过吃饭时我不是嫌汤做咸了就是嫌菜油太多,今天想吃这个明天要吃那个,等年轻的后妈做出来了我又嚷不好吃。父亲每个月给我的600块钱我一分不花都给存到银行里去,我想这权当是我给我母亲存的养老的钱吧。至于其它的零用钱,只要我想要,我就只管开口和后妈要,她不敢不给我。

  我努力读书,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忘记所有的不愉快,我从来不在同学们面前谈到家里的情况,我们有的同学在谈恋爱,那多幼稚可笑啊,我可没觉得男人有什么好的,也没觉得爱情有多么吸引人,我不相信这世上有真正的爱情存在,像我父母,他们年轻时曾多么相爱啊,可到最后还不都离了婚?

  我交了一大群学习不怎么样的同学做好朋友,他们喜欢看录像喜欢蹦迪,还爱抽烟喝酒,爱打架,可他们却是最讲义气的朋友。我故意隔三差五地把他们带回家来让阿姨煮饭炒菜招待他们;父亲再婚新买有一套高档音响,我就让朋友们经常过来唱歌,一唱就是大半夜。要是我老爸看不下去说我两句,我立马就把他给顶回去:你先得管管你自已。有时候他威胁说不再给我每个月的600元零用钱了,我一点都不怕,我说,你试试看,看到时候谁比谁着急后悔。

  真正让我父亲和阿姨说不出话来的是,表面上看来我像只野猫一样很不老实,可事实上我的学习成绩却一直出人意外地优秀,这实在令他们诧异,以至于他们找不到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可以拿来指责我。我总是和朋友们一起疯狂地玩耍,然后地疯狂地学习。

  方舟发言:
  新建立的家庭本要跟孩子之间建立新的情感、监护和管教关系,但父亲和后妈感到有愧于孩子,因而对其放任和讨好。虽然孩子成绩不错,但带着"仇恨"的疯狂学习,却是心灵受戕害的表现。因婚外情而离异的父母总是很难正面让孩子理解他们的选择。

  母亲说,她不忍心看着我心里装着这么多的仇恨
  
  离婚后母亲病了很长时间,我经常去看她,并叫我的后妈煲汤让我送去给母亲喝。我说我妈是被你们给气病的,如果我妈有个三长两短,你看着吧,老天爷会报应你们的。我想吓唬吓唬她,让她晚上做场恶梦才好。

  我把我在父亲家的生活一一讲给母亲听,我以为她会和我一样开心的,因为我替她出了气报了仇,没想到病床上的母亲却反过来劝告我:女儿,算了,以后别这样对他们了,由他们去生活吧。母亲说"我拼了全力想挽回我的婚姻却没有成功,把自已身体都弄坏了,应该早点和你爸爸离婚才对,实在没必要和他纠缠这么几年。我为你爸爸付出太多了,真是不值得,只可惜我没有早点意识到这点。"

  母亲说:你还这么小,就心里充满了仇恨,会过得不开心的,也会把身体给拖垮的,心里有恨,心累,女儿,妈妈没事,你好好和他们过,只要他们对你好,妈妈就知足了。

  母亲和父亲认识的时候,才二十三岁,父亲却已经是一个三十岁的大龄青年了,经人介绍后他们在一起谈了一年恋爱后结婚,妈妈是没想到会有离婚的这一天的。她全心全意地把整个心思都放到这个家里,支持丈夫的工作,把所有的家务都包揽在自已身上,以至没有时间来充实自已,没有心神去学习,也没有了浪漫情怀,要知道,浪漫是要花费时间的啊,但当女人把自已投入到家庭里时,她就注定了要失去时间这个最根本的资源。哪个女人不希望和自已的丈夫一起白头到老的呢?但是生活往往在

  你最基本的愿望上显露残酷,妈妈的失败就这么不知不觉地来了。
高中毕业后我考上了一所大学,母亲高兴父亲也高兴,虽然我觉得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并不是一对合格的父母,但是我尽量原谅他们。读了大学之后,我自认为已经成熟了许多,心境平和了,不再那么愤世嫉俗。父母曾担心我早恋,但实际上我一直不谈恋爱,我不相信会有让我终生相伴的好男孩。

  方舟发言
  不少婚姻专家都注意到,父母对婚姻的态度会影响到孩子,产生社会行为的模仿。但只有极其少的孩子因为父母的离婚而不肯恋爱结婚,有的反而有早恋行为,寻求心灵安慰。他们在成长的岁月里会逐渐弥合了创伤。未来他们有的会格外珍惜自己的婚姻,有的则感到对婚姻缺乏信心。

  方舟结束语:
  在本俱乐部会员提倡的"良性离婚"的概念中,我们提醒朋友们:要有能力把夫妻间的矛盾同孩子的问题分开来处理。在往后的选题里,我们还将陆续谈到这个问题。


  相关链接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父母离婚的心理反应

  婴儿期(0-1岁)--没有能力理解和处理家庭问题,没有体验"家庭死亡"。

  幼儿期(2-4岁)--不能理解离婚是和他无关的事,以为是自己做错了事才导致父母打架要分开。产生退行性行为(如尿床、夜惊哭闹)。

  学龄期(5-8岁)--能和其他儿童比较,导致失落感。他们认为自己能够"营救"父母。当发现自己无能为力时,就感到自己被拒绝、父母不再爱自己了。

  童年期(9-12岁)--看法非常绝对,因为家长对解决问题的无能或认为父母不重视他们而气愤。易走入一个联盟(常是父母不想离婚的一方)去对付另一个联盟(想离婚的一方)。

  少年期(13-18岁)--逐渐与家庭分离,他们会产生对未来的焦虑,易逃避,或快速进入与异性的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