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数据表明,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我国仍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揭晓以后,多位专家对数据保持关注,并对数据背后传递的信息进行解读,尤其是国民普遍关注的人口红利、低生育率、老龄化、男女比例、家庭规模缩小等问题。本期性别研究视界,编辑整理了专家们对有关问题的解读,以供参考。
#1
如何看待人口总量增速放缓?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人口共14.1178亿人,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在2000年、2010年、2020年的人口普查中,全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07%、0.57%和0.53%。数据表明,我国人口总量增速放缓,但仍然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任远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普查数据来看,我国的人口总量还在继续增长,这澄清了前段时间网络上关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为人口数量减少的谣传,但是人口增速继续趋缓是事实。以此态势预测,我国的人口数量会在近期逐步到达峰值,然后出现下降。
在昨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要辩证看待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我国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人口红利继续存在,同时劳动年龄人口逐年缓慢减少,经济结构和科技发展需要调整适应。
国家统计局总统计师曾玉平表示,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红利逐步向人才红利转变,人口资源的优势将得到有效发挥,会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推动人口和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2
如何看待出生人口减少?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出生人口约为1200万人。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处于较低生育水平。
对此,中国人口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教授翟振武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二胎政策放开以后,我国出生人数有所回升。但最近几年,各方面的原因使得出生率继续在低水平徘徊。2020全年出生人口1200万人,比较少,所以总和生育率为1.3,确实比较偏低。
出生人数之所以下降,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育龄妇女人数大规模下降;二是婚育年龄不断推迟;三是,经济社会的客观环境,使妇女生育意愿降低,大家不愿意生孩子了。
这(总和生育率)显然是今后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因为目前生育水平较低,要适当把生育率提升到一个适度水平,这样我国的老龄化速度才不至于过快,劳动力减少不至于过快,为此后应对经济社会方面的挑战赢得更多时间。所以,在生育率方面,应该加强生育政策的支持和制度的建设,力争我国的生育水平比现在高一些,维持在适度的生育水平上。
翟振武认为,生育政策现在在不断调整,生育政策本身已经不再是抑制生育率的主要原因。生育政策的重点,应该是建立更好的生育支持制度体系。比如建立普惠制的托儿所体系,解除妇女养育孩子的压力。降低生育成本,包括生育补贴、工作补助、进一步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消除女性就业歧视,妥善解决育龄妇女的后顾之忧等等。目前支持生育的政策还很弱,或者说真正落地的并不多,应该成为今后的改进重点。
#3
如何看待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0 — 14 岁人口为 253383938 人,占 17.95%;15 — 59 岁人口为 894376020 人,占 63.35%;60 岁及以上人口为 264018766 人,占 18.70%,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为 190635280 人,占 13.50%。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 — 14 岁人口的比重上升 1.35 个百分点,15 — 59 岁人口的比重下降 6.79 个百分点,60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 5.44 个百分点,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 4.63 个百分点。
对此,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陆杰华在接受《新闻1+1》采访时表示,200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人超过10%,我们进入到老龄社会,到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我国60岁及以上老人已经超过18.7%,我国老龄化速度是比较快的。而现在这个时期还并不是最快的,未来两三年,老龄化速度会更快。对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我们的老龄化问题现在还不是最严重的,我们还有制度储备的空间与回旋余地。而怎样利用好这个时间,做好制度安排,特别是五中全会把应对老龄化作为国家战略,那么怎样从行动到战略,形成一整套体系,值得关注。包括延迟退休、包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包括开发第二次人口红利等等,这些措施都会对我们应对老龄化形成积极且有效的作用。
#4
如何看待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男性人口为72334万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68844万人,占48.7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07,与2010年基本持平,略有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3,较2010年下降6.8,说明我国人口的性别结构持续改善。
北京青年报文章指出,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每出生100名女婴,相应地有102-107名男婴出生。因此,把出生性别比的通常值域确定为102-107之间。出生性别比值下限不低于102、上限不超过107在国际上被视为正常理论值,过高或过低都被视为异常。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是生育数量减少的情况下男孩偏好的突出体现,最直接的原因是选择性别的胎儿性别鉴定与人工流产。
尽管中国的出生性别比还没有到达102-107的正常比例,但是出生性别比在逐渐回归正常,其中一个重要意义是,重男轻女的现象得到了遏制。其中,法律和法规的制定实施起了较大作用,如禁止鉴定胎儿性别,从2003年1月1日起中国实行《关于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规定》,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女婴。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友华曾在论文中指出,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不仅超出了正常的波动范围,而且出现了持续攀升的趋势,直到进入21 世纪以后才逐渐在高位上稳定下来,近十年来更是出现了从高位回落的趋势,但是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偏高的状况至今仍然没有改变,出生人口性别比回归正常,仍需要时间。
#5
如何看待家庭户规模的缩小?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当前全国共有家庭户49416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2928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人,与2010年的3.10人相比减少了0.48人。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健在时代财经的报道中提到,与历次普查数据相比,中国平均家庭户规模进一步缩减。中国家庭户规模的缩小被认为与计划生育有关。此外,在生育率持续稳定在低生育水平的背景下,家庭规模的下降主要受到家庭户数快速增长的影响。
数据表明,虽然家庭户人口总数和家庭户总数随时间都呈现增加态势,但家庭户数的增加更为迅速,特别是在2005年之前,家庭户数的年均增长率接近3%,之后,年均增长率迅速下降,但仍不低于家庭户人口数的年均增长率。相较而言,家庭户人口数的年均增长率从未超过2%。
宋健认为,家庭户数的快速增长反映了立户水平的提高,这与中国现代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密不可分。家庭户数的快速增长不仅推动了家庭户规模的缩小,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家庭结构,如单人户和夫妻户的比例大幅增加。
来源:根据时代周报、中国商报、央视新闻、时代财经、新京报、北京青年报等信息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