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心理学堂 >恋爱婚姻 > 幸福的家庭,都离不开这11个细节
幸福的家庭,都离不开这11个细节
  • 发表日期:2021-05-16
  • 点击量:1051

5月15日是“国际家庭日”,

1989年12月8日,

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决议,

宣布从1994年起,

每年的5月15日定为“国际家庭日”。

借此提高各国政府和公众,

对于家庭问题的认识,

促进家庭的和睦、幸福和进步。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一个好的家庭氛围,

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础。

幸福的家庭,

都离不开这11个细节。

不包办代替,让孩子学会独立

聪明的爸爸妈妈都会选择不包办代替,

不把孩子的责任当作父母的义务,

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学习对象,

看见爸爸拖地,

他也会有模有样地擦地板;

看见妈妈收拾房间,

他就会主动把玩具放回整理箱。

从小培养他的独立性,

让他认识到这些事都是我应该做的。

父母也要适当示弱,主动向孩子寻求帮助:

比如当妈妈做饭时,鼓励孩子帮忙洗菜;

当爸爸修理家具时,让孩子帮忙递东西。

这会让孩子感受到,

自己也是家里的一份子,要有责任有担当。

不用“比较”刺激孩子

“别人家的孩子”是很多人的“童年阴影”,

家长希望用这种“善意的打击”来激励孩子。

可惜,“善意的打击”对孩子来说也是打击,

只会挫败孩子的自信心,引起逆反。

我们“比较”的初衷是为了激励,

但激励孩子,与其比较,不如肯定,

肯定孩子的每一次进步。

我们都不希望

孩子从小活在“别人家孩子”的阴影之下。

如果真要比较,

多关注孩子自身,少横向比较,

教孩子学会跟自己比,

自己跟自己比,

今天跟昨天比,

这次跟上次比。

让孩子为自己的过错买单

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

“人生应当做点错事,做错事,就是长见识。”

孩子犯错并不可怕,

孩子的成长过程,

就是一个不断犯错又不断改错的过程。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

恰好是我们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

我们鼓励孩子去承担后果和责任,

引导孩子用积极的方法去弥补过失,

并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必要的时候,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帮助。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有效沟通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

“对孩子训话意味着,

你要求他绝对服从让他像你一样思考问题。

和孩子朋友式地交谈,

意味着大家一起寻找方法,

解决问题重新衡量自己的观点,

搞清楚究竟谁的更符合实际。”

我们蹲下身子平视孩子,

这是对孩子尊重的表现,

也是在用我们的身体姿态告诉孩子,

爸爸妈妈在理解你的感受。

当我们用孩子的视角看见他们的世界,

能够心平气和地向孩子表述想法,

亲子间的沟通才能有效而顺畅。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做决定

我们常常因为孩子还小,

代替孩子拿主意、做决定。

殊不知,

我们的决定和控制,

会让孩子逐渐失去思考、决策的能力。

我们可以给予他们意见和指导,

但不能剥夺孩子表达的权利。

我们要鼓励孩子大胆表达内心的想法,

允许孩子自己做决定,

并且尊重孩子的每一个决定。

因为只有在实践之后,

孩子才会得出自己的结论。

每个决定后面,

都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瓦拉赫效应”,

它告诫我们:

孩子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

都有强点和弱点,

一旦找到最佳点,

使智能得到充分的拓展,

孩子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

所以,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聪明的父母善于观察孩子,

发现孩子的兴趣点,

引导孩子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发光发热。

要知道,

我们对于孩子的积极认可,

会成为一颗阳光的种子,

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

激励他不断进步,成为更好的自己。

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樊登曾说:

“父母对孩子的爱不能有任何附加条件。”

但很多时候我们会不自主的,

将对孩子的爱与孩子的行为联系在一起。

“你再这样,爸爸妈妈就不爱你了!”

这是很多父母常挂在嘴边的话。

所以,《小舍得》里的颜子悠会吐槽:

“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考满分的我。”

从根本上讲,

孩子的自信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

只有当孩子从小有过被“无条件爱着”的感受,

他们才会相信自我的价值,

内心才会越来越勇敢和强大。

爸爸要多陪孩子

带孩子可不只是妈妈的事,

爸爸的影响谁也无法替代。

心理学家格尔迪说,

“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

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陪伴所带来的安全感是孩子受用一生的财富。

耶鲁大学一项持续12年的研究,

已经为所有父母们提了个醒:

“父亲带大的孩子智商高,

他们在学校里往往成绩好,

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

妈妈教会孩子温柔细腻,

爸爸教会孩子勇敢自立,

好的家庭教育,

一定是父母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当你老了,你和孩子之间的情感纽带,

不会是大房子,也不是万千资产,

而是在你年轻孩子年幼时,

亲子之间最美好的陪伴。

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不把电子产品当“保姆”,让孩子自己玩,

每天留出一段“专属”的亲子时光。

比如,再忙,也要和孩子一起好好吃饭,

因为餐桌会让孩子知道,

家在这里,而你是其中一员。

每天都有一段亲子阅读和游戏时间,

让孩子真切感受来自爸爸妈妈的爱。

小时候孩子对父母的安全感,

正是在一次次的陪伴中形成的。

“等有时间,一定好好陪孩子”,

孩子的成长速度,

等不急父母遥遥无期的承诺兑现。

没有什么比缺席孩子的童年,

更让父母遗憾和悔恨了。

让孩子看到爸爸妈妈相爱

夫妻关系是家庭里的第一关系,

是每个家庭的定海神针,

它应该在亲子关系之上。

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

拥有第一发言权,

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

所以,幸福的家庭,

爸爸妈妈一定是相爱的。

为了给妈妈一个惊喜,

爸爸偷偷为妈妈做了一顿丰富的早餐,

像这样的主动行为,

会在孩子的心中点亮一盏爱的灯。

这盏灯在让孩子学会爱人的同时,

也会感觉内心安稳。

爸爸妈妈互相夸赞与欣赏,

每天耳濡目染地滋养着孩子的身心,

让孩子感觉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

自己是被爱孕育的个体,

带着与生俱来的“原爱”,

孩子会认可自己,相信自己,悦纳自己。

家庭需要一点仪式感

仪式感,是我们认真对待生活的美好态度。

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中,

少不了仪式感。

孩子正常的身心成长需要一定的仪式感,

每一个小小的仪式,

都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

给孩子足够的亲近感与信任感,

让孩子感受到幸福和乐趣。

爸爸妈妈给孩子的仪式感,

不仅仅是在特殊的日子,

比如孩子生日时的惊喜派对,

每年固定的一次家庭旅行,

也可以在日常的点滴里,

比如每天出门前的一个拥抱,

晚上入睡前的一个故事、一句晚安,

这些看似很小的事,

都成了孩子最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