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心理学堂 >恋爱婚姻 > 家长注意了——考生高考后更要进行心理疏导
家长注意了——考生高考后更要进行心理疏导
  • 发表日期:2020-07-07
  • 点击量:1035

现在许多家长都开始重视学生高考前的心理辅导。其实,高考后的心理辅导更应该重视。高考结束,关于考生自杀、离家出走的事件频繁见诸媒体报端,在众人眼中,高考结束意味着“解放”,可对于还要经历估分、查分、报志愿、等录取的考生们而言,“后高考时代”要面对的心理考验并不亚于考前,很多考生在考后饱受不良情绪折磨,甚至选择用结束生命走向永远的“解脱”。

心理专家指出,高考出分的前后几天,是学生心理问题高发时间段,在医学中,这种情况被称为应激性精神障碍。其实,考生的极端行为发生前并不是没有征兆,只是多数时候被家长以及老师疏忽了,等悲剧发生时才恍然大悟,但也于事无补。高考出分前后,考生哪些行为应格外注意?

1、焦虑型心理

许多考生在考后会出现患得患失的状况,尤其是那些平时学习成绩还不错的考生。他们往往期待值比较高,但在等待放榜和成绩公布的日子里,这种焦虑对于那些心理素质弱的考生,还会持续加重。有些高考学子会出现由焦虑到失眠,再从失眠到抑郁等。尤其高考后父母对自己的生活学习要求的变化,大家期待的目光都放在分数上时,这种感觉更明显。有的人甚至由于性格突然变得暴躁,让人觉得难以理喻,与家人争执中情绪一触即发。

2、放纵型心理

有些考生认为高考结束便意味着苦日子熬到头了,得好好犒劳一下自己,为弥补自己多年来的艰苦奋斗,有的考生一睡好几天,有的一连玩几天几夜的网络游戏,甚至有些考生还就此染上一些不良习惯,严重的还会误入歧途。等进入大学后,因暑假的过度放松,而跟不上大学紧张的学习节奏。

3、迷茫型心理

考生从原来紧张的高考学习中一下子放松下来后,会出现一种虚无、无所适从的真空状态。考生往往美美地睡几天,把长期缺失的睡眠补一下。但过了几天,却发觉自己无所事事,心里空空的,茫然不知所措、百无聊赖,一下子就失去了目标,找不到自己的方向,甚至将这种心理带到了大学。

4、抑郁性心理

抑郁型考生的表现是吃不好、睡不好,情绪低落,有些还伴随出现强迫思维强迫行为,自怨自责。有的人甚至由于性格突变暴躁,让人觉得难以理喻,与家人争执中情绪一触即发,严重的会出现轻生念头,甚至采取轻生行为。

高考结束与被高校录取前这段时间,通常是考生心灵的“真空期”。

这是因为在等待“能否被录取”的漫长假期中,考生既要承受因考试成绩和自己预期有较大差距而产生的焦虑和自责,又要承受因等待录取而产生的心理煎熬;既要面对前途命运的莫测,又要面对来自周围人的各种询问。这些都会让刚刚摆脱高考压力的考生继而进入另一个心理压力期,也就是所谓的“后高考心理”期。

出现高考成绩与自己期待不一致而极度焦虑的情况,考生及家长应分三步走:

第一,先接纳考试结果;

第二,反省出现失常的原因,如果觉得压力过大,不知道如何采取压力管理,应该尽早找专业心理老师做心理辅导;

第三,做出正确选择,选择应该是再考一年,还是接受现在的结果。“在做出选择前,前两步都不能省,否则会导致考生终身恐惧失败。”

给我们的高中毕业生提个醒:考后放松要有节制,尤其要注意安全,谨防出现考后综合征。考后放松应该是一种积极休息,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或者出外旅游,还可以进行一些“调整性学习”,以便早点实现角色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