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是家庭关系破裂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也是爱情终结的一种表现。对待家暴,我们到底何去何从?离开可能是一条快速脱离苦海的道路。
成年男女被家暴,抛开男女体能和经济的差异,本质是相同,此种行为主要是受到心理操控的影响。
家暴心理的控制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引诱和迷惑受害者建立和维持关系 。第二阶段,孤立受害者。第三阶段,开始用暴力威胁受害者,并观察他/她的反应。接下来,施暴者在施暴后向受害者表达深深地悔意、有诸多爱意和补偿的举动 (采取这种手段软化受害者决议离开的态度,来达到进一步控制的目的),再进入新一轮的施暴和反悔之中,形成暴力循环。在整个循环过程中,施暴者会给被害者灌输‘一切的一切都是受害者的罪有应得’的思想,让受害者为遭受暴力感到羞愧和内疚,认为遭受暴力都是自己应得的。这种做法属于情感虐待。
对待家庭暴力必须零容忍。不要以为你有无私的爱就能包容和消弭暴力,具有暴力和控制倾向的人无法被感化,他们的暴戾是写在人格里的,即使自己想改正都很难。试图感化他们只会落入以爱为名的陷阱。毕竟现在你还有体力和经济上的优势,趁着这种暴力行为还没有达到亲密恐怖关系的时候,尽一切所能远离对你施加家庭暴力的人。等到对方用种种或软或硬的手段控制你的经济来源、切断你的社交关系、给你营造出心理上的恐怖时,就难以靠自己的力量解脱了。
夫妻之间的家暴行为,不仅是令受害者受到负面的影响,诸如身体受损和残缺,死亡,罹患精神疾病等。且长期维持虐待关系也会给施暴者带来负面的影响,像个滋生犯罪的土壤令其中部分人变本加厉,暴力行为进一步升级,直至导致他人伤亡等严重的后果。同时,不健康的家庭关系会对下一代造成不可弥补的创伤,从而使下一代犯罪几率上升,或者形成暴力人格的风险增加。而且此种家庭暴力模式可能会一代一代传下去,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因此,对于家暴,最优选择是分手或离婚。打破这种恶性循环,使自身利益得到保证,同时也给子女带来好处。
虽然施暴者做出家暴的行为很可恶,但受害者更应该被帮助。家暴人群中的绝大多数存在程度轻重不一的包括人格障碍在内的精神及心理疾病。家暴程度较轻,可以听从劝阻减轻或停止家暴行为,有主动改善意愿并愿意接受心理治疗的部分施暴者,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外界的帮助改善自己的暴力言行。为了避免持续遭受家暴,与施暴者保持关系的受害者也要做出很大的努力,通过反抗、不配合等手段去打破原有的相处模式,改善自己与施暴者的相处状况。两边都做出很大的改变来打破关系上的暴力循环,实际操作上有难度。受害者与施暴者维持原有的关系,以往相处模式的痕迹仍在,很可能会出现反复。对于家暴程度较重、无法改善的那部分施暴者,离开是唯一的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