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进入高一,学习节奏非常紧张,可最近总觉得她行为和神思有些异常,有几次晚上回家得比平时晚,问起来都说是在学校补习。上周从她同学处打听,说是最近和隔壁班一个男生走得非常近。我也不敢贸然问她,担心处理不好起反作用,但不干预又实在让我们父母担心着急。
教育心理专家建议:
“早恋”是一个让很多父母忧心忡忡的事情,不过,“早恋”这个词语本身就有问题。“早”是多早算早,“恋”是喜欢、仰慕、依赖,还是爱呢?
其实,对于高中生的恋爱,最重要的是找到这背后的心理需求。学生的恋爱行为会有几个阶段,比如:隐藏期、暴露后惶恐期、证明期等。
父母发现之后一般流程是:首先分析家庭成员之间关系,找寻孩子的心理需求。
其次在暴露后的惶恐期要立刻介入,进行情感讨论,抓住这个时期孩子还有一定的“罪恶感”,和孩子坦诚地讨论爱是什么、情感的发展规律、爱情的现实一面……帮助孩子了解爱的代价和规律,使孩子的“纯情”里多一份思考和理智。
进入“证明期”后,父母的外界高压很可能使孩子抱得更紧,他们会下意识地向父母证明——我们是真爱。所以此时父母应列出规范孩子具体行为的要求,减少负面效应,另外避开讨论情感的真假。
最后,根据分析出来的孩子心理需求,及时调整家庭成员关系,使孩子的需求得到满足,不至于用恋爱去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