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的孩子人格障碍患病率为11.76%
国内外有研究表明,大学生是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
心理问题检出率一般在10—30%,精神疾病是大学生因病休、退学
的主要原因,并且呈上升趋势。近期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黄
悦勤副教授等对北京市2000多名重点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
查表明,家庭环境不良对人格障碍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该调查中,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为2.5%,其中强迫型人格障碍
(如过分疑虑、谨慎等)最多,情绪不稳定型人格障碍(如易与他
人发生冲突,心境反复无常不稳定,情感危机,对自己的行为不能
控制等)和焦虑回避型人格障碍(如持续的紧张和忧虑、不愿与他
人打交道等)居其次。研究发现,独生子女发生人格障碍的危险性
比非独生子女高。
在所调查学生中,父母关系不和睦家庭子女人格障碍的患病率
为5.56%,是和睦家庭的2.5倍;单亲家庭人格障碍患病率为
11.76%,为双亲家庭的5.9倍。研究表明,不良的父母养育方式,
如父母的拒绝、过度保护或偏爱,与人格障碍显著相关;不良的家
庭因素,如经济收入低、独生子女、父母关系不和睦、单亲家庭等
因素,与人格障碍显著相关;这些都是人格障碍形成的危险因素。
研究人员认为,大学一年级学生面对激烈的学习竞争和离开父
母独立生活,如果心理素质较差则易于发生依赖与独立,社会化不
足与渴望人际交往,性爱障碍与渴望与异性接触,以自我为中心与
不被别人注意等矛盾的心理冲突,表现出特有的人格障碍。父母的
拒绝养育方式(如责骂、惩罚、归罪、羞辱、过分批评等)是人格
障碍的危险因素,这些行为容易使子女有残缺感、不安全感,导致
敏感多疑、自卑、敌意、偏执、焦虑,从而成为人格障碍的高危人
群。家庭经济收入低可能使子女缺乏较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
环境,同时影响父母的养育方式。
因此,研究人员指出,对于人格障碍的预防,首先要提倡正确
的父母养育方式,创造和睦的家庭环境,同时应重点培育独生子女
的独立性,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促进人格健康发展。鉴于父母关
系不和睦、单亲家庭对青少年人格形成有消极影响,父母、教师和
有关社会工作者应关心不和睦家庭的青少年,提供足够的心理支持,
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性,以健康的身心和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真
正成为国家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