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儿子小强,今年4岁。最近幼儿园老师打电话给我,告诉我孩子在幼儿园经常与小朋友发生冲突,老师批评也不听。许多小朋友也反映小强爱和小朋友着急,甚至还出现动手打人的情况。我对此非常担忧。
我和他爸爸工作都非常忙,在单位又都是骨干,当时因为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所以,小强不到1岁就被送到乡下奶奶家,直到3岁才接回我们身边。孩子刚接回来时还挺乖,可没过多长时间就开始不服管教。去超市看到东西就要买,不买就在超市里大吵大闹,因为当着众人有时不得不答应他,后来我干脆就不带他去超市了。还有玩玩具时,我要求他玩完后要收起来,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每次玩完他都胡乱堆放,根本不收拾。我有时没耐心了就会动手打他,可打完又非常后悔。我感觉现在孩子好像总在躲着我似的,我也挺难过的。我是个要强的人,希望孩子将来能有出息,所以对他的教育也很严。可现在看,他越来越不听话,我一着急就埋怨丈夫,丈夫急了也打孩子,还埋怨是我没有管教好孩子。为此我们俩也经常为教育孩子的事吵架,我们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远。
我感到自己现在很失败,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一个焦灼无助的妈妈
小强妈妈:
你好!看得出来,因为儿子的问题你现在感到身心疲惫,也很有挫败感。但同时你并没有放弃,还在积极地找问题想办法。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你坚持?我想更多的还是源于你对孩子那份厚厚的爱和做母亲的责任。让我们带着你这份对孩子的爱和责任以及你的困惑,一同来看看小强和你们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心理学研究表明:婴儿是否同母亲形成依恋,及其依恋的性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婴儿的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性格特征和与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3岁之前,特别是前两年,是婴儿形成依恋的关键期。这个时期孩子如果没有得到父母亲细心的照顾和陪伴,那么就很难在与父母的关系中建立信任和安全感。
1孩子的偏差行为可能源于内心安全感和信任感的缺失
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孩子往往不能很好地融入新环境和新的人际关系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适应能力比较弱。他们在情绪压力下会有意识、无意识地判断“亲密寻求”调节情绪的可行性。“亲密寻求”是人类在依恋关系中调节情绪的基本依恋策略,也就是说,当无法获得安全依恋对象时,会导致“过度激活策略”,试图通过纠缠、控制等行为重新获得对方的关注和支持。小强不服管教,去超市大吵大闹,和同伴发生冲突等行为都可以从这里找到原因。当然,如果他发现“亲密寻求”策略不可行,你对规则和要求的坚持与惩罚使他有点迷惑,他便开始使用“去激活策略”,为避免再次受到伤害,他将抑制依恋系统,不再尝试接近依恋对象,也就是你感觉到他开始躲避你。
2 对孩子缺少理解和接纳
孩子从奶奶家回到你们身边,从熟悉的环境来到陌生的环境,必然需要时间逐渐适应。别忘了,这个适应更主要包括他对与爸爸妈妈之间的关系的适应。三四岁这个年龄段的男孩子,普遍表现为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低,在适应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一些在奶奶家里养成的行为和习惯是你们不喜欢的。比如,你在来信中提到的类似在超市哭闹、不收拾玩具等例子,其实这些都是正常的,在幼儿身上是非常普遍的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维的成熟,再加上成人的适宜引导,都将不是问题。
但由于你之前缺乏与孩子共处的经验,对孩子的年龄特点也不十分了解,而且你又十分好强,所以你难免过分关注和夸大他的某些行为,并给自己过大的压力要求马上把他管教成你所期望的那样。其实,你忽视了一点,孩子的心理需求才是这个适应阶段更值得关注的事情。你应该先与孩子建立起紧密、信任的亲子关系,再谈行为习惯的培养和矫正。缺乏耐心的急于求成,只会使孩子与你越来越疏远,这也是你虽然严厉却没有任何效果的原因所在。
3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给孩子的消极暗示
孩子出现问题时如果爸爸妈妈不是互相支持,商量解决办法,而是相互指责和争吵,那么孩子心理可能会产生“是因为我不好,爸爸妈妈才争吵的”、“我不好,你们也不好”等想法。
这些想法会导致孩子在内心深处压抑很多消极情绪,进而产生负能量,通过向内——指向自己,或向外——指向他人和事物,进行宣泄。
小强不听老师教导、与小朋友发生冲突等等都是他向外宣泄能量的表现方式,反过来外界对他的评价又会加剧他对“我不是个好孩子”的感觉和判断,久而久之形成他消极的自我评价,并在这样的暗示下不自觉地通过某些行为表现进一步验证他的假设和结论。后果就是孩子越来越不自信、自我价值感越来越低,甚至出现偏差行为。
另外,对于孩子的不当言行,“管教”自然有必要,但是你们采取了简单粗暴的“打”的方式,这样不但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不利于他真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他对同伴的攻击行为还很有可能就是从你们那里学到的。
4 那么该如何做才能应对你现在的困境呢?
第一,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与信任感。
每一个孩子都有做好自己的潜能,因为自身的特质和外在环境的原因,他们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展现自己,一旦条件有所改变,他们也会有新的行为方式出现。你和小强的爸爸要在情感上真正接受并认同小强,给他创造积极建构自我的条件。比如,你们不要将他看成是从奶奶家里来的一位暂时住几天的小客人,而是会与你们一直相伴的孩子,要尊重他、关爱他,同时很友善地告诉他家里的一些规矩和习惯(最好规矩不要太多),持续不断地向他输入“爸爸妈妈爱我,喜欢我”的信息,让他感到他是好的、受欢迎的和重要的等等。
不管你们有多忙,一定要分出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孩子,如亲手为他做一份早餐,睡前讲故事、玩游戏,一起到户外散步游玩等等。不要因为担心孩子去超市哭闹就不带他去超市,这只会让他更加怀疑你们对他的爱。去超市之前先和他商量约定要买的东西,做好计划和选择,制定即使哭闹也没用的规则等等,这样孩子学习到的是遵守承诺和自主性,而不是被拒绝后的羞愧和憎恶。另外,你也要多和孩子进行肢体接触,多拥抱,拍拍他的头、拉拉他的手,适当地爱抚并赞赏他“你真棒”等等。
第二,根据孩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
对于3岁才回到你们身边的小强,你和小强的爸爸要给孩子更多的宽容与理解,更多的耐心与关爱。对孩子的要求不要太多,标准也不要太高,千万不要急于否定孩子。如果孩子有不当的言行,注意不要因此而批评他整个人,对打骂之类的责罚更是要理性避免。
在具体问题上,具体的指导方法很有必要。所以你有必要多研读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学习亲子沟通的技巧,增长教育的智慧。例如在小强与小朋友相处的问题上,除了前面我们所说的帮助小强建立安全感、信任感,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可以使小强有所改变外,家长还需要针对具体的情境帮助小强掌握同伴交往必要的技能。关于这一点,有非常多可借鉴的理念和方法,你可以多关注一下。
第三,父母需要自我成长。
这里我首先要提醒你的是,不要让自己经常陷于负面情绪中,负面情绪是会传染的,特别是孩子可以敏锐捕捉到,并受你的影响。相反,如果你让自己处在一个积极正向的情绪状态中,那么孩子也会变得对生活充满激情和热爱。调整情绪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自我反思、合理归因;找朋友倾诉;运动、听音乐等等;如果还不行的话,还可以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帮你疏导。
其次,你要理解和接纳丈夫,不给他施加太大的压力。他的内心也一定想让孩子好,希望自己可以当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只是他的方式可能不妥。你要试着先看到他表现好的地方,给予肯定和赞赏,然后再与他讨论正确的教育方式。夫妻之间和谐相处,相互尊重,良性互动,才能营造出积极健康、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才能传递给孩子积极正向的信息:爸爸妈妈是好的,我也是好的;爸爸妈妈是可爱的,我也是可爱的。这种正向的信息和能量会帮助孩子更好地建立安全感,建立自信,这样,小强就会发生根本的变化了。
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 陈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