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红枫志愿者 >志愿者园地 > “与志愿者为伴,并肩走过20年”—红枫中心创始人,
“与志愿者为伴,并肩走过20年”—红枫中心创始人,001号志愿者王行娟
  • 发表日期:2012-08-28
  • 点击量:8086

                             与志愿者为伴,并肩走过20
                                                             —红枫中心创始人 王行娟

首先,我要感谢志愿者王玲。是她,用她的温柔、细致和耐心,一个个地给志愿者们打电话,发电邮,约稿、催稿,有的还提出了充实稿件的意见,多次改稿,使这部涵盖了从第一期到最近的18期的志愿者写的回忆,得以汇编成册,展示在大家的面前。

我是一个没有时间怀旧的人。每一天,老是觉得时间不够用,有很多的事情等着要去做,心思都放在今天和明天上了。从红枫的网站“志愿者园地”中,我读了志愿者们写的全部文章,暮然发现妇女热线开通已经二十年,红枫中心已走过24个年头了。

20年 ,不是一个太短的时间。我读着志愿者的文章,20年前热线刚开通时的情景,以及20年来走过的历程,一幕幕,重新呈现在眼前,它仍然那么鲜活、清晰,犹如昨天刚刚发生过的事情。

我庆幸在我1988年离休以后,做对了一件事情,这就是带头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间妇女公益组织红枫妇女中心,为有志于推进社会性别平等的有识之士,搭建了一个服务的平台。从这个平台创建时起,一直到现在,我始终坚持这个观念,这是一个开放的妇女阵地,有志于为弱势妇女与儿童服务的人士,无论男女,无论长幼,都可以运用这个平台为社会服务。我自己就是红枫的第一个志愿者,我在热线服务的编号是001

20多年来,一批又一批社会的精英,以志愿者的身份,走进了红枫中心,成了红枫的主体。我和他们一起,并肩在这个平台上,一起流汗,一起活动。

在热线上服务的全部是志愿者。热线开通的20 年,是志愿者服务的20 年。可以说,没有志愿者,也就没有妇女热线。红枫妇女热线服务的历史,就是志愿者战斗的历史。在这20年中,红枫中心招募过18期共680多名志愿者。有的志愿者因种种原因,离开了,但是一批新的志愿者进来了。还有的志愿者,离开了一段时间以后,又重新回到志愿者的队伍中。更有一批志愿者始终坚守在热线的岗位上,一干就是5年、10 年、15年以至20年。有的说,“我还要再干20年”。还有的说,“我与红枫是棒打不散的”。正是志愿者对红枫的深情厚谊,时刻激励着我,感动着我,使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把这个平台坚守下去。

我经常在想,是什么力量,使得那么多的志愿者与红枫心心相连?说实话,红枫只是一个草根性的组织,是以我为首的一些知识女性,出自对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对妇女命运的关怀,自愿组织起来的。她没有任何官方的背景和依托,至今还未能进行民非的注册,经费全部靠自筹,活得很艰难。妇女热线刚开通时,条件非常差。很多志愿者在回忆录中都提到,在地安门中学时期,冬天暖气形同虚设,中心只得准备一件棉军大衣让值班者抵御风寒。那时还经常停电,志愿者靠着蜡烛的亮光接听电话。有一次,志愿者丁宁摸黑下楼把脚给崴了。不巧的是,她丈夫的脚部当时也受了伤,两口子连日常生活的料理都遇到困难。直到现在,红枫虽然搬了几次家,办公场所比过去大了,但是经济环境并没有改善,因此,虽然时间过了20 年,物价不知道涨了多少倍,但是热线志愿者的交通补助,20年一贯制,没有提高过。

 热线的志愿者在回忆录中,道出了他们对红枫不离不弃的原因是,认同红枫的价值观念。红枫中心的理念,也是热线的志愿精神,最早是“爱心、热心、诚心、关心”,九十年代后改为“爱人、爱生命、爱社会”,进入21世纪后又确定为“用生命影响生命”。无论在文字上做了什么样的改动,它始终围绕着“关爱人、尊重人”这个基本点进行,只是表达得更加清晰,更加深刻地展现红枫中心理念的本质。这就是对人性的关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志愿者正是认同红枫的理念,志同道合,因而聚集在红枫的周围,不离不弃,始终如一。

好几位志愿者在回忆录中都提到2003年非典的时期。当时,莫名的病毒在全国肆虐,社会上人人自危,大街上难见人影。在这种情况下,红枫热线不仅照常开通,而且参与了非典心理热线的活动,志愿者坚持接线服务。有的电话可以转到家中接听,但仍然有部分志愿者要到红枫来值班。一些志愿者说,我到红枫值线,公交车上空空荡荡,有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在那个非常的时刻,红枫坚持举办每月的业务研讨会,有一次把业务研讨会搬到玉渊潭公园去召开。志愿者对这一段人生经历,刻骨铭心,而且充满了自豪,感谢红枫在国家艰难的时刻,给予了他们为社会服务的机会。

在回忆录中,志愿者使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大家庭”。很多人说,走进红枫,有一种家的感觉,很温馨,很亲切,有归属感。有人形容,在红枫,“感觉到身边的美境”。是的,在红枫这个集体中,人人是平等的,友爱的。大家是因为有相同目标而结缘,人与人之间有许多的共同语言,没有任何的利害冲突,因而来到红枫的志愿者,可以不带面具,不设防线,敞开心扉,进行心灵的交流。许多志愿者在红枫相识后,成了知心朋友。红枫为了便于志愿者之间的交流,按照志愿者居住的地域,把志愿者分成东南西北四个片,由居住在哪里的督导担任召集人,定期就近开展集体活动。志愿者的集体活动,自由参加,可以是谈心,娱乐,可以进行咨询案例分析,也可以谈个人最近的揪心事,请大家帮助出主意。小组活动加深了志愿者之间的了解和情谊。志愿者督导臧超英领导的小组,被大家称作“港湾”,它已经成为组员们心目中安全的、温馨的人生港湾。志愿者督导赵菡领导的小组,参与者非常踊跃,活动频繁,持续了好几年,直到红枫中心搬到西直门外,才终止了活动。

红枫中心办公室的墙上贴着一条标语:“与红枫心连心,与红枫共成长”。这条标语道出了志愿者与红枫血脉相连的关系,志愿者爱红枫,他们在红枫不断成长。

很多志愿者在回忆录中都谈到,他们在红枫中心,在心理咨询专业理论与技巧方面,得到了学习和提升的机会。这是事实。红枫热线成立于199210月。在那个年代,心理学刚刚解禁,中国几所重点大学开始设立心理学系,招收学生,讲授心理咨询的课程。一些医院的精神科医生,参加心理咨询理论的培训后,转行当心理医生,他们成了心理咨询行业最早的业务骨干。在社会上,心理咨询行业处在重新整合、重新认识的草创时期,人们对心理咨询也充满了疑虑,分不清什么是精神病,什么是心理疾病,因而开设的一些心理咨询门诊,门庭冷落,少有人问津。

红枫妇女热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开通的,它的确具有超前性和前瞻性。由于它是中国第一条妇女心理咨询热线,在社会上起到了倡导关注妇女心理健康、关注妇女心理疏导的引领作用,它的开通,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的轰动,很自然的事情。

但是开通妇女热线,对于我们的志愿者,包括我在内,都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我和当时的志愿者都不是心理学的科班出身,我过去自学过一些心理学的书籍,也出版过心理学的通俗读物,但是学习不够系统,更没有临床的经验。我们开始招募的几期志愿者,同我的情形大体相似,有的可能对心理学还处在一无所知的状态。因此,倚仗少数有心理学背景的志愿者,同时对所有志愿者进行培训,边学习边服务,就成为办好热线最严重、最突出的问题。记得第一期志愿者的培训,是请北京大学心理系王登锋老师来进行的,我和志愿者们个个手拿笔记本,一面记录一面听讲。

为了满足志愿者强烈的求知愿望,红枫制定了一个制度,每个月要召开一次业务研讨会;每两个月编辑一期“妇女热线简报”;每年的年末或年初,要召开一次联欢会,志愿者在自娱自乐的同时,谈一年的收获,谈个人的成长。那时候,社会办的收费的心理学培训班,还比较少,国际上大师级的培训班更是少见。红枫中心借助与国外著名心理专家有交流的优势,为志愿者和全国的公益热线举办过好几期高级的专业培训班,请过英国的、加拿大的、香港的专家前来授课,全部免费。这种形式的培训,受到志愿者们热烈的欢迎,对提高他们的咨询水平有很大的帮助,这种公益性的高级培训班,也成了全国公益热线咨询人员追逐的热点。

有的志愿者幽默地说,红枫妇女热线是心理咨询志愿人员的黄埔军校,从这里走出的很多志愿者,现在已经成为心理学界的骨干人才,发挥着顶梁柱的作用。有的志愿者从此爱上了这个行业,改了行,成为组建学校的、医院的心理咨询机构的中坚力量。有的志愿者虽然离开了红枫,但是他们把在红枫学到的心理学知识带到了新的地方,在更大的范围传播心理健康的知识。2002年以后,全国有了心理咨询师的资格的认证,许多取得了心理咨询师资格的人员,纷纷申请来热线当志愿者,热线成为了他们获得更多实操机会的平台。

对很多志愿者来说,在红枫,不仅是在心理咨询专业上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他们心灵也在不断成长。红枫中心在对志愿者的培训中,遵循这样的原则:志愿者在咨询中要不断地完善自我,心理咨询本身包含着教育与学习的成分,咨询员要有高度的自觉和自省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咨询的质量。因此咨询员要重视个人的成长,认清自我的价值观,这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是一个一生中不间断的持续的过程。为此,红枫安排了很多的课程,包括开办志愿者成长小组,帮助志愿者提升自我。

志愿者在热线服务了一段时间后,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是内在的,人变得更有爱心,更善于包容,也更纯粹了。有的志愿者是在他们得到热线的帮助以后,萌生了助人的愿望而成为热线的志愿者 。他们在助人的过程中,在帮助求助者厘清他们的困难和问题时,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们的认识变得更理性,更深邃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考虑问题也更全面了。有的志愿者反思了自己,在处理相同的问题时,是否也存在同样的不理性的现象。一些志愿者由此改善了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以及工作中的人际关系,自己的内心也变得更和谐、更安宁了。

有的志愿者在回忆录中写到,他是个医生,他成了红枫的志愿者后,内心发生了变化,丢弃了医生对病人的职业性的冷漠,改用亲切、温和、耐心的态度对待所有病人。很多病人说,你这个医生怎么和别的医生不一样,对我们那么耐心、和霭。这个志愿者说,是红枫教会了我要爱人、爱生命、爱社会,平等、尊重每一个人,我把它用到工作上了。事实上,由于对待人的理念的提升,很多志愿者对待工作的热情和态度,有了提高,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这并不是个别的现象。有不少志愿者,由于业绩突出,人际关系融洽,他们工作职务提升很快,担负起更重的职责。有的人专程回到红枫,感恩红枫对他的帮助。

正是这个原因,红枫对志愿者从来不提无私奉献,而是倡导助人自助,鼓励志愿者在助人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我有幸与那么多优秀的志愿者为伴,并肩走过了20年。我从志愿者身上学习到很多。志愿者中,大都是中年人,有工作、有家室,生活不仅忙碌而且承受着沉重的心理压力。但是他们挤出了宝贵的时间,在首都这个偌大的城市,长途跋涉,来到红枫,对毫不相识的人,嘘寒问暖,送去自己的爱心。他们的确是在用生命影响生命,这种无私的精神时刻感染者我,激励着我。

有个志愿者这样诠释他的行为:“人”字的结构说明,人在世界上生存是需要人与人之间相互支撑的,这就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生命帮助生命。在这种影响和帮助之间,人们传播一种美好的情愫,这就是爱,爱人、爱生命、爱社会,特别是对那些需要关爱的人群。

这位志愿者把红枫的价值观说得那么透澈、深刻!他的助人的思想的根基是那么厚重,这种精神永远值得我敬佩和学习。

  20 年中,我付出了很多,但我得到的更多。与20 年前的我相比,我成长了,变得更理性,更从容。回首过去,我的每一天都活得充实,积极,进取,我无怨无悔;展望未来,我的人生已经走到这一步,任何的名利地位,恩恩怨怨,再无法打动我,因为我已经一无所求了。如今我唯一的愿望,就是由我开创的这个事业:红枫妇女中心能够继续走下去,继续宣扬爱,传播爱,让爱洒遍人间大地,造福于所有的妇女与儿童。我相信,红枫的志愿者会实现这个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