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晨生 1969年至1975年吉林省镇莱县插队,后回北京三环毛纺公司工作。曾任北京双鹿针织厂厂长(法人代表)、康丽特服装设计师、新新贸易公司服装设计师、新知创想讲师团讲师、鑫诚毛纺公司经理(服装设计师)。1993年荣获国际羊毛局设计大奖.。2008年进入红枫中心做志愿者。在红枫中心农民工项目中,做出优秀的成绩,受到“北京特别关注”中国日报“亚洲新加坡电视台”“中国妇女报”“路透社”等媒体的报道。2009年评为红枫优秀志愿者。
(作者入户)
(作者入户)
做农民工子弟入户辅导教师的
一段难忘的经历
——第十五期志愿者 张晨生
2008年的初春,天气还很寒冷。我在所住小区的院里,有幸遇到一位我心仪已久的老人——著名妇女问题专家、红枫妇女心理咨询中心理事长王行娟。只见她满头银发,手里拉着一个拉杆箱子,迈着有力的步伐,脸上笑容灿烂。我以前看过媒体对她老人家的报道,在电视上不止一次地看到她热心做公益事业的动人事迹。我从心里尊敬和爱戴这位老人。
我高兴地走过去向她打招呼,她老人家是从美国归来刚下飞机。我说出憋在心里好久的话——“我可以到红枫去做志愿者吗?”
老人家看了我一眼,高兴地表示:“好呀!欢迎你到红枫来。”
就这样,我光荣地成为了红枫的一名志愿者,被安排做“农民工”项目的具体工作。
红枫中心“农民工项目”开展得非常及时,从2007年至今共入驻了13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其中“入户辅导”可以说是我们给农民工家长送去的精神食粮。据我们了解,80%以上的农民工家庭成员没有受过更多的教育,一般小学毕业,甚至只读了二三年小学,有15%的妈妈连一天学都没有上过,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农民工来到北京后,因为忙于生计,没时间照管孩子。加上他们文化水平较低,也不知道如何管好自己的孩子,对于孩子教育往往只是简单粗暴地打骂、斥责,不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
这里具体说说“流动家庭教育项目”中的一个家庭的变化吧。这是我入户辅导经历的一个真实故事:
第一新公民小学是建在朝阳区北马房的一所农民工学校。我第一次来到这所学校时,校长见了我满脸愁容地对我说:“
我听校长这样说,感到惊愕!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怎么就这么爱耍“暴力”!我主动表示说:“让我来试试吧!”因为没有见到这个孩子,也不了解他家庭状况,是否真的能帮助孩子改变,我心里也没有底,只是想尽力去把这件事做好。
这个孩子名叫邢玉辉。校长见我愿意帮助他,高兴得直说:“谢谢啦!如果他不再打人,我就太高兴了。
邢玉辉的妈妈是一个聪明人,很愿意
我笑着说:“我们好好找一下根源,看看是否能有好办法!”妈妈告诉我,邢玉辉从小就爱动,聪明淘气,两岁不听话就挨打,现在大了更不听话了,学习不好,老师总是告状,放学不回家在外边惹事,在学校打同学,跑到河沟边上玩,弄得浑身都是泥和水,上树掏鸟窝。“淘气得让我愁死了。他爸爸急了就拿皮带抽他,让他跪搓板1个多小时,他都不改。哎!可怎么办呀!”
听到这里,我感到惊讶!怎么能对一个不到10岁的孩子如此严厉体罚呢?家长竟认为没办法了!
我见到了邢玉辉,是个不高、较瘦小的孩子,右眉毛上有一道一寸多长的疤,脑后有碗大的一片没有头发,显然是家长打后落下的。孩子和我说话的声音非常小,眼里流露出害怕的目光。我把他拉到身边,轻声地问他:“你在哪个班上课,你最喜欢学哪门功课?”
他说:“在
随后我说:“你可不可以拿出语文书,给老师读一遍你最喜欢的课文?”
他点点头,拿出书,用非常小的声音读了一首诗。我立即鼓掌,赞赏他说:“读得很好!可不可以大点声再给老师读一遍。”一旁的妈妈说他行。孩子鼓起勇气大声地又读了一遍。我看到妈妈露出了笑容,我问妈妈给几分?妈妈说给4分。我说进步了,给5分吧!孩子低头笑了。
其实,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鼓励和赞美。此后,我们在一起做游戏,讲故事。慢慢地彼此熟了,好像是一家人。第一次到他家我和他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妈妈告诉我说,爸爸打孩子的时候,孩子眼睛露出仇视的目光,好像是表示长大以后要报仇。妈妈还说,孩子从小到现在从没问候过父母工作是否辛苦,就是在妈妈生病时也没有给拿过一片药,送过一杯水,从来不知道关心家长。
我通过对孩子和家庭的深入了解,制定了计划。首先培养孩子有爱心。邢玉辉是个心灵手巧的孩子,爱做手工,爱动脑子,喜欢做自己喜欢的事,但作业潦草,上课好动,贪玩。根据孩子的特点,我第二次到他家时带去了一些塑料插的玩具(变形金刚,小动物,和画笔)。他高兴极了,静静地在一边插玩具。我和他妈妈单独在院里聊他近日的表现。要想改变孩子,首先要帮助家长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搞好与孩子的关系。妈妈说,他爸爸也不愿意打他。因他太淘,不听话,每次打完后,爸爸心里也很难受。孩子从小到现在,不知道挨过多少打了。
我对他妈妈说,“从现在起,不管邢玉辉犯什么错误,你和他的爸爸都保证不再打他可以吗?”
妈妈点头表示同意。我说一定要见邢玉辉的爸爸,妈妈和爸爸联系后,决定下次我入户时孩子的爸爸回来。
第三次到邢玉辉家,他爸爸真的请假回家和我们一起交谈了。他的话很少,但是句句真切,他爸爸说:“我从内心感到对教育孩子‘束手无策’,每天工作很累,回到家孩子就让我着急、生气,我是没辙。”
这时我趁热打铁,鼓励孩子与爸爸交流。邢玉辉主动地走过去,拉着爸爸双手,低下头和爸爸说:“你每天上班很辛苦,我老让您生气,我错了,今后一定听你的话,上课好好听讲,放学和妹妹回家不在外边打架淘气。”
我看到,这时爸爸眼里闪着泪花,真诚地表示,他从心里不愿意打他,只要他不再那么淘气,就不再打他。
家访之后,我又和班主任沟通,由班主任安排,让邢玉辉在班里当体育委员。每次出操,他都用洪亮的声音喊号。又通过几次和孩子的沟通与交流,邢玉辉能主动地为爸爸、妈妈做事了。他还告诉我说,爸爸、妈妈很辛苦,把他和妹妹带到北京上学,就是想让他们过好一点的生活,受好的教育,让他们将来有本事,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爸爸生日到了。邢玉辉用自己的零用钱给爸爸买了生日蛋糕,还对爸爸说,今后要好好学习,在学校一定不打架,改掉过去的坏毛病。爸爸笑了,从心底里高兴。妈妈也夸他,最近在各个方面有很大的进步,懂事多了,还知道照顾妹妹。用妈妈的话说:“他们家笑声多了,相互关心多了,觉得生活有奔头了,高兴得不知道用啥话来表达。”爱的交流,在邢玉辉家得到体现。
我检查邢玉辉的作业,很显然比以前工整很多,看得出他的作业比从前用心多了,数学也进步很多。老师也说,他上课好多了,就是小动作改不了,但是不影响同学了。他的语文期末考试得了78分,比以前进步了15分,朗读课文的声音大了,老师在班里不断地表扬他。家长、学校和入户辅导三结合,邢玉辉进步很大。
亲子关系对于农民工家庭来讲是最缺乏的。有一天,我对邢玉辉讲,“妈妈养你这麽大不容易,你能用行动表示一下,谢谢妈妈的养育之恩吗?”他点头表示同意。那天回到家,邢玉辉倒了一杯水,双手捧着送到妈妈身边说:“妈妈,你辛苦了!我今后一定听你的话,听我爸爸的话,好好学习,不打架、少淘气,请你喝口水吧!”
我看到,妈妈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把邢玉辉搂在怀里,告诉他,为了他和妹妹,妈妈什么苦都可以吃。这动人的场面,让我在一边也泪流满面。玉辉感动地哭出了声,爱的交流使这个家庭变得如此和谐,家庭暴力悄然远去。这个家庭迅速的改变使我感动,虽然入户工作非常苦,但是看到孩子、家庭的变化我心里非常高兴,觉得能够帮助到新一代农民工子女的成长,心里非常幸福,这也是为社会做贡献,我从内心感到这样的工作太值得做了。
红枫的“农民工入户”项目,让我尝试帮助农民工家庭改变教育子女的方法,我们在工作中也了解和看到了他们的真实生活。同时,我们还主动地与学校老师协作并和他们做朋友,与老师一起教给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怎样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怎样与孩子一起学习,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正是红枫的“农民工家庭教育三个十分钟”理念与模式(爱的交流十分钟,学习做人十分钟,学习知识十分钟),改变了邢玉辉的人生,改变了他家庭的关系。
2011年6月,我和红枫的工作人员一起又到了邢玉辉的家,玉辉拿出他的日记让我看:他的志向是好好学习,将来一定上大学。在他家里,妈妈、爸爸、叔叔、婶婶家里的堂弟堂妹一大家人有说有笑,争着对我说,3年来,由于红枫老师入户辅导,他们整个家庭变了样,玉辉越来越进步,学习好、有志向。看着他们幸福的一大家人,我的心里充满了感动和幸福。
发光并非是太阳的专利,任何有爱心的人都可以发光。正是红枫的“志愿者”用爱心,用真情,感动了孩子的家长,温暖了孩子的心,改变了孩子的人生。
守志如行路,
有行十里者,有行百里者,有行终生者。
行十里者众,行百里者寡,行终生者鲜。
我在“农民工项目”工作5年,接触农民工家庭有100多户,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情感,更懂得他们来到这个城市所要付出的艰辛,他们对孩子的希望。在这5年中,我自己也成长很多,从他们身上学到朴素的友情、勤俭节约的好品德。
我打算,只要身体还好,就要为这个项目继续工作,不断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