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红枫志愿者 >志愿者园地 > “在红枫这所大学校里成长”--第一期志愿者侯志明
“在红枫这所大学校里成长”--第一期志愿者侯志明
  • 发表日期:2011-11-02
  • 点击量:4317

 

 

 

            侯志明,女,生于19498月。

本职工作为编辑、记者。

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享受政府津贴。

社会任职有:首都女记者协会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妇联现代女性大讲堂特聘专家。国家劳动部婚姻家庭咨询师培训教程大纲制定专家组成员。

红枫中心第一批志愿者。国家劳动部首批注册心理咨询师。

2005年曾任北京红枫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妇女热线主持人;2009年任中国法学会反家暴网络中心主任。

       

 

 

 

 

 

 

侯志明(左五)在北京朝阳区新公民学校为农民工家长做亲子沟通工作坊

 

          “我与红枫的故事”

 

在红枫这所大学校里成长

 

红枫中心第一期志愿者  侯志明

 

红枫热线20年,并非弹指一挥间。

1988年参加酝酿红枫诞生的“炸酱面”会议时,我是抱着报道与参与的双重目的参加的。当时我刚刚参加完全国妇女理论研讨会和陕西妇女理论研讨会,这两个会议无疑揭开了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新篇章,也给予我这个在妇女报刊工作,决心献身妇女解放运动的“职业女强人”以强烈的冲击和洗礼。因此,当会议开始,王行娟老师宣布她的计划与设想时,我敏锐地感觉到,一个对于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具有开创意义的重大事件发生了。我为置身其中而激动万分,热血沸腾。

越走近王行娟老师,我越坚定地认为,无论用怎样级别的形容词来评价王行娟老师个人的努力与贡献,评价红枫对中国妇女解放和中国公民社会的建树,都不能说过分;只是,我当时没有想到的是,红枫这个没有资金,没有编制,每前进一步都得披荆斩棘历尽艰辛的“工商注册的非营利组织”,能坚持得这么久长,而且取得今天这样的辉煌。

红枫开风气之先,创造了多少全国第一!

第一条全国妇女咨询热线,第一条反家暴热线,第一个将心理辅导平民化、普及化,为近百万妇女姐妹提供心理支持;

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多次举办全国公益热线高级研讨班和理论实务研讨会;

第一个倡导妇女心理健康,并且把妇女心理健康与反家暴结合在一起,连续三年在国际反家暴日召开相关全国性研讨会和论坛;

第一个创立单亲家庭中心,创办单亲工作模型,出版两部单亲问题专著,并且将单亲工作模式推广到社区;

第一个开创 “家庭问题社区干预”模式,并且在天津市和全国进行推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彭佩云多次现场视察给予高度赞扬;

第一个提出“农民工家庭教育三个十分钟”模型,组织志愿者专家走进城乡数百个农民工家庭,进行亲子沟通与辅导咨询,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好评……

这么多重量级的第一,要知道,红枫仅仅是一个没有任何后台和背景的“草根NGO”,是一个没有名正言顺准生证的“工商注册的非盈利组织” 啊!这些,使红枫不能不成为媒体蜂拥而至的新闻富矿,成为国际国内NGO界一道引人注目的靓丽风景!而红枫能够多次被邀请出席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会议,如“北京加五”、“北京加十”特别联大、49次妇地会等,多次作为民间组织代表,被邀请列席政府会议发表意见和建议,也就是顺理成章之事了!

而这一切的一切,都缘于红枫拥有一支浩浩荡荡数百人之巨,如今活跃在高校、妇女组织、法律、研究机构、媒体、医疗和心理咨询界,像火种一样播撒“用生命影响生命”精神的志愿者队伍。红枫立足和发展的根基是志愿者;红枫对中国公民社会的最大贡献,也是志愿者——数百名专业志愿者自身的能量与直接付出,而他们身后,是数百个家庭,数百个单位数不胜数的亲友同事们对于志愿精神的认可与传承,构成了我们这个社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每逢红枫重大活动,志愿者从四面八方赶来,一见面都会像久别重逢的战友热烈拥抱,让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抗日军政大学校歌那激昂的旋律……

与值得缅怀的英雄先辈们相比,时代不同了,但是,论社会责任感,论牺牲奉献精神,还有愿景和理念,如今已耄耋之年仍身先士卒奋斗不已的王行娟老师,还有我们这些争先恐后一批又一批“用生命影响生命”的志愿者,难道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红枫就是新时代的抗日军政大学,我们就是新时代的英雄!

当冬天的室内没有暖气,我们紧紧裹着为来红枫值班特别穿来的厚厚棉衣仍簌簌发抖时,当为了更有效地为需要帮助的妇女服务,我们长达8个多月时间,不间断地利用周六周日攻读专业课程时,当我们乘地铁、倒长途,踏着泥泞小路到达农民工家庭进行亲子辅导时……我们不正是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勉励自己的吗!

或许得益于国际基金资助方的规范与全方位培训,创始人领导者王行娟老师的眼界与精益求精,红枫从成立一开始,就有很高的起点,有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和制度保障。比如热线,志愿者要经过笔试面试、培训、听线见习,再次严格遴选,然后在督导和老志愿者带班下,才能上岗咨询。十几批志愿者,每次报名都有百人以上,最后只有十几人能留下(第13期因开展学校、社区项目除外);热线有督导制度,有每月一次的业务研讨会,有内部交流的业务简报,还有由督导根据自己专长主持,志愿者自主选择参加的各种活动小组来分析案例探讨新疗法。

红枫还经常请来国际国内最高水平的专家讲课、举办工作坊;红枫的一个个新项目,贯穿了最新理念和工作方法,把志愿者带到社区居民、农民工家中,带到高校和联合国国际会议的讲坛上,也带到参政议政、国家立法司法条文修改讨论的会议上。

志愿者一批批进来,又有许多人由于工作家庭等种种原因,暂时离开了,他们最希望的是保留自己红枫志愿者的资格,一位学院副院长上任后第一次讲话,在诸多的学术和社会头衔中,先介绍自己是一位志愿者,是红枫妇女热线志愿者。我在异国他乡相关的会议和其他场合,有许多时候竟然会遇到来访过或者网上、媒体上见过红枫的“故知”,而更令我惊喜的是,不止一次遇到曾经的红枫志愿者,身份有了些许的变化,但是不变的是光荣与梦想,我们不由自主地欢呼雀跃,紧紧地热烈拥抱在一起……

我为红枫志愿者这个群体感到由衷的骄傲;也为作为红枫第一批志愿者, 20多年来自己始终如一的坚持和忠诚,而感到深深的自豪。

助人自助,自我成长。在红枫的20年志愿者生涯中,我获得的心理成长和专业知识远远大于付出。

回顾以往,一个个成功案例,像一串串珍珠昭示了我在红枫这所大学校中不断成长的足迹。

红枫早在19986月的一次妇女热线业务研讨会上,就提出了“热线咨询中的女性意识问题”,使我懵懂之中对许多社会现象和男女角色冲突等等,顿时就有一种心有灵犀很透彻的感觉,我据此成功地使一位因妻子与人有染,想杀人后再自杀的复转军人平复情绪,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曾经受红枫委派参加了华夏心理咨询中心举办的叙事疗法工作坊。学习回来后我浓缩精华,不仅为志愿者进行转达和传授;还在后来随宣武区妇联到女子监狱为即将刑满出狱的犯人心理咨询时,适时运用,使一位因土地承包问题组织村民上访,以妨碍公务罪判刑4年,准备出狱后继续上告的女犯有了根本的转变;

在农民工学校做项目时,一对年轻教师“闹”离婚,双方亲友还不时跑到学校参战,严重影响教学秩序,令校长头痛不已,我经过疏导帮助,使这对小夫妻恢复“邦交”,终于坐在一起坦诚沟通;还有一个5岁女孩在学前班里紧抱书包低头呆坐,既不听课,也不和小朋友玩,谁招惹她,她就又踢又咬,被老师称为管不了的“怪孩子”,我“略施小计”,使她由依恋我到依恋老师,最后有说有笑和小朋友融合在一起;

我为一位企业高管和他的妻子连续8次婚姻家庭面询后,使其夫妻关系开始走向良性循环,他感慨地说,当初下决心来红枫是对的,既挽救了家庭,也挽救了我的事业;

……

在红枫中,我是最早一批志愿者,却不是值班最多,案例做得最好,咨询和服务水平最高的,但是一滴水可以映射太阳的光辉,红枫一直坚持的“用生命影响生命”的理念,红枫的创新性和品牌意识,经由我们这些志愿者的努力践行,就会产生巨大能量,使我们这个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我爱红枫,我与红枫早已血脉相连,息息相通。

我相信,未来20年,红枫仍然会面临许许多多的困难,甚至生存困境,但我依然坚信红枫那无以伦比的蓬勃生命力,红枫一定会更加璀璨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