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启动的农民工家教“每天3个10分钟”项目,目前已经完成入户访谈、跟踪辅导、开设家长课堂等工作,进入汇总评估阶段。11月10日上午,红枫中心理事长王行娟、该项目负责人侯志明等会同参与该项目实施的农民工子弟学校石景山华奥学校、京华希望学校、行知新公民学校和广安中学相关负责人,召开会议,总结已经完成的工作,并探讨下一步将要进行的评选表彰工作。
侯志明在会上介绍了项目实施的情况。该项目至目前为止,已完成下列工作:
1.在朝阳、大兴、石景山、宣武四个区分别成立项目活动领导小组,并在这四个区所属的京华希望学校、行知新公民学校、石景山华奥学校和广安中学召开了4次领导小组会议。
2.2007年11月17日召开了项目启动和新闻发布会,会后分别在4所学校召开项目启动大会,上演了由专家编排、学校师生演出的心理剧,对家长和学生进行宣传动员。
3.招募并培训了两批社工志愿者共64人,分别成立入户辅导组、讲课组、咨询组、教材组和督导组。
4.志愿者对四所学校的100户农民工家庭进行调查建档,并选取各校自愿报名的前5名,实际共23户家庭进行入户访谈和心理辅导,并对其中有需求的7户家庭开展进一步的家庭治疗和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的次数每户少则3次,多的达7次。
5.在4所学校分别开设家长课堂,其中在石景山华奥学校、京华希望学校、行知新公民学校各开设了5次。
6.完成了“每天3个10分钟”农民工家教手册的编写,并已印刷成册。
侯志明在介绍项目实施情况时说,该项目原来准备从社区介入,但发现农民工普遍对社区缺乏归属感,所以从社区介入非常困难,后来改为从学校介入,得到了学校方面的积极支持和配合,项目才得以顺利开展。
她说,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的许多问题其实是在家长身上,家长的观念和一些家庭问题,比如父母不和、离异或单亲,都影响到了孩子,所以我们把主要重点放在家长身上。虽然举办家长课堂非常困难,常常要校长亲自打电话一个个、一次次地去请,但家长们一旦走进课堂,个个都很专心,和老师的互动非常好,家长课堂也因此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侯志明对志愿者的出色工作给予大力肯定。她说,志愿者不仅把跑很远的路,深入到农民工家庭进行心理辅导,还做了不少项目工作之外的事,有的志愿者把入户辅导的家庭的孩子们集中到一起,带他们逛公园,有的发现孩子坐不住,就自掏腰包买了玩具插片送给孩子,培养孩子的耐心,等等。通过志愿者们的辛勤无私的付出,不少家庭都有了明显的改变,一个希望父母能给自己过生日的孩子愿望得到了满足,另一个总是挨母亲打的孩子,在和母亲共同接受了辅导之后,再也没有挨过母亲的打,母子关系也变得亲密了。
侯志明认为,农民工家教“每天3个10分钟”项目的进行,不但让大家对农民工家庭有了更多的了解,也不断丰富着对流动孩子教育问题的深入认识。要让孩子们健康成长,光靠家教是不够的,还要跟学校、社区共同配合和努力,因此,红枫中心又在实施该项目的基础上,开展了另一个更为普及的教育项目“新公民素质教育”。
来自石景山华奥学校、京华希望学校、行知新公民学校和广安中学的相关负责人也对如何进一步开展对流动孩子的教育发表了意见和建议。石景山华奥学校副校长杜永会说,首先要了解家长的生活状况和对子女教育的态度,也要了解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其次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师的资源,最好以班级为单位举办家长课堂。另外,要给家长提供具体的教育方法。京华希望学校政教处主任鲁西周建议多跟班主任联系,了解孩子的情况,尽力改变家长的态度,争取他们的合作。
广安中学副校长马金铃介绍说,该校是北京市最早开始招收农民工子弟的公办中学,现在学生中有97%都是农民工孩子,他们曾对学生家庭情况进行过调查,父母小学文化水平和没受过学校教育的占67%,有的家庭进城后父母感情发生变化,有的有外遇,有的离婚了,孩子的心理也受到影响。不少孩子自卑,缺乏学习动力。她认为改变孩子们的心理状况十分重要。
红枫中心理事长王行娟对参与此项目的4所学校表示由衷地感谢,并希望他们能继续参与中心后面有关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项目。
此次总结评估会还对项目后面将要召开的总结表彰大会进行了讨论,并布置了相关工作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