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这个话题是基于我自己在咨询的过程中的个人感受,我觉得应该是一个在一定程度上有同感的话题,所以我希望和大家一起讨论。
有时在我们咨询的过程中或咨询结束以后,我们可能会出现一些情绪上的问题,比如伤感、愤怒、沮丧等等。当然,并非所有情绪上的反应都是问题,但是,我们的情绪反应必须被高度重视。因为作为一名咨询员,我们所做的工作对当事人会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的去看待我们在咨询过程或结束后的情绪问题,这是我们的责任。
先来说我所咨询的一个个案。基本情况是:女性,40多岁,大学毕业,在一家国营公司做中层干部,女儿在上初中,丈夫是自己的大学同学,在一家公司里做中层干部。两个人从相识到结婚20多年的时间中,感情稳定,婚姻幸福,是朋友们都很羡慕的一对夫妻。他们的婚姻,也被大家视作幸福婚姻的典范。
丈夫近两年很喜欢上网聊天,该女性并未对此留意。但近半年多以来,感觉丈夫情绪上略有异常,以为是工作压力。后无意进到丈夫的聊天室,发现丈夫与一位年轻的女性保持了一年多的联系,而且言谈话语之间非常亲密。看到此状况后,该女性感到十分的痛苦,无法接受,并且马上告诉了丈夫自己的发现以及自己的心情,丈夫当时感到很内疚,希望认真地和妻子沟通,但该女性感到自己当时的情绪非常不好,不想沟通。遂提出自己想去郊区住两天,让自己和丈夫都冷静一下。两天以后回来,自己想和丈夫谈,但丈夫却不太情愿了,只是承认自己对不起她,不愿意深说自己与网上认识的年轻女性的事情。但妻子反复要求丈夫必须告知事情的全过程,并且要对这件事情有所表态,即:丈夫究竟是怎样想的,要如何对待家庭,要如何解决这件事情……在这个过程中,该女性发现涉及关键问题时,丈夫或者掉泪、或者沉默、或者回避,随着时间的继续,其态度逐渐的开始有些强硬,只说是自己的错,到该女性咨询的前一个星期,丈夫对她说,如果她心里难受,实在无法接受,他愿意离婚,家里的财产女方说怎么分就怎么分。
在事情发生后的整个过程中,女方一直都努力挽救自己的婚姻。例如,她把他们夫妇从相识到结婚后的相片刻录成光盘,在结婚纪念日时把家里装点得很温馨浪漫,然后把光盘送给丈夫,该女性说,她的丈夫在看盘时,女儿看到爸爸在流眼泪。这之后的两三天,丈夫下班就按时回来,家里似乎又恢复到原来的生活里了,但是效果只有两三天的时间,之后,丈夫又会回家很晚,彼此之间感觉很客气、冷漠。
该女性感到丈夫离自己和家庭越来越远了,她尽了自己的努力,但是努力无效,希望得到帮助。
你怎么看这个个案?其实你可能觉得这个个案本身没有什么复杂的,我们每个咨询员可能都咨询过类似问题的个案,但是我却从这个个案中看到了自己对婚姻所持有的观念在咨询中的投射, 而这种内在的观念与当时那位来话者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在我看来,问题不在于一致性上,在咨询的过程中对重要问题看法的一致性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如果当这种一致性成为了一种情绪困扰的死结的时候,这种一致性就是问题了。我们必须解开这个结,即我们必须回视自己,看清楚问题出在了哪里,否则我们就无法做到问题取向,我们就会陷入到一种情绪状态中自哀自怜。
在咨询的过程中,我知道自己碰到了一位很有悟性的来话者,语言表述很清晰,愿意从自己身上看问题,冷静,理智,但是非常绝望,心境悲凉。很明显,在生活与工作中她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完全可以把自己的问题处理好。我可以做的,就是帮助她处理好她的情绪问题。但是在咨询的过程中,我发现,她总是力图让我看到和感受到她的婚姻曾经很美好的一面,而且她多次地说她最好的朋友对她说的话:如果像你们这么好的感情都会出问题的话,我就无法相信世界上还会有真爱了。
当然,我完全相信她所说的关于她和她的丈夫之间曾经发生过的真实与美好的情感,我似乎可以看到她为我描述的很多幅美好的画卷……而现在,这一切将很有可能付之东流。在电话一端的我,内心中突然对我们所谈论的话题充满了感伤,我告诉她:我很难过。当我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的眼泪开始流了出来。在电话咨询的过程中,我极少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可能和这种咨询的互动方式有关,在我的记忆里,这次是第二次。我突然感到有些事情超出了我们自己的能力所能“控制”的范围。就像《中国式离婚》中的女主人公在决定同意离婚时所说的一句话:爱情是需要能力的……这句话至少给了我很多的联想和感悟。有些时候,虽然我们在学习让自己不断地成长与成熟,但是还是会发现自己有力所不及的时候、事后诸葛亮的时候。当然感情是两个人的事情,我们也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包揽在自己身上。
可能大家注意到了,我刚才使用了“控制”一词,这个词我给它打了引号,因为我不觉得它是一个很霸道的词,我个人觉得这个词的其中一部分意思还恰好表达了我们自身应该具有的自知之明的含义。在新华字典中对这个词的解释是:支配,掌握,节制,调节。如果我们能够对这个词恰当地使用在自己以及事情上,我觉得是有好处的。我记得曾经看过的一本书中,作者说过这样一段话:凡事都要有节制,包括节制本身。我们说许多“应该”、“必须”是专横的,求全责备的,但不意味着我们不应该有起码的道德规范,如果你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我不应该有应该”,同样是专横和苛求的。
还是需要回到我的情绪上去,因为当时我感到很伤感。为来话者,也为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当然我想自己也有些兔死狐悲的联想吧。好在这种状况持续的时间不长,当她再一次跟我说她的好朋友对她说的话:如果像他们这么好的感情最终都会离婚的话,她就无法再相信这世界上还会有真爱了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这句话里面蕴含着一个错误的观念在里面,即:真爱=永远。所以我马上就问她:真感情是否意味着永远?她停了一下,回答说,当然不是。我认为,这个提问,是我在那次咨询的过程中,与来话者一道回到现实和问题取向的转折点上的关键。
当咨询结束后,我再一次回想我和来话者之间的交流,我发现,我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真爱)和来话者具有同样的认识。虽然在意识层面上我承认没有永远的东西,而且,虽然我在意识层面上也知道,要求永远是一种绝对性的认知、是一种完美主义倾向的表现,是一种不合理的信念。但是,当我自己真的涉及到一些很美好但结局不好的情感时,我还是经常会发出些感叹……我现在才发现,为什么我们会说:第一反应往往是防御的,是个人无意识内容的一种投射,是非理性的,做为咨询员,我们应该有能力建立第二反应,这个反应才是具有建设性的,是意识的部分真正在起作用。虽然,我也经常会谈论这个问题,但是真正贯穿于理解,还需要自己不断努力地身体力行,是必须基于不断的自我认识与自我整合的过程中才可以逐步地理解与实现的目标。
在此,我想和大家一起再一次回顾认知流派心理学家埃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因为埃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对于我们正视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具有很好的实践功能。
埃利斯(A.Ellis)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简称RET)。1993年,因为注意到认知重组中行为的重要性,所以又宣称改名为理性行为治疗法(rational-emotive behavior therapy,简称REBT)。
埃利斯的理论特别强调认知的重要性。其中心思想是: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主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与评价引起的。这一理论可以称为ABC理论。
A←B→C
诱发性事件←信念→行为结果
举例来说:有一个教师拿来一些衣服给他的两个学生,让他们在其中挑些适合自己穿的衣服,两个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想法。甲认为:老师这样做是看不起人,拿我当拣破烂的了……乙认为:老师这样做是一片好心,是对我的关心……由于想法不同,使得经历了同一事件的两个人会有两种不同的情绪行为结果。甲会因此产生对老师的不满,并且疏远老师,而乙则会因此感激老师,继续与老师保持良好的关系。
因此,按照埃利斯的观点,人们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与人们对事物的想法、看法有关。在这些想法与看法的背后,有着人们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看法,这就是信念。其中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的适当的、适度的情绪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相反,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时,就会使自己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最终会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
按照埃利斯的观点,我们可以有以下几点的总结:①、一个人的心情与他的思想相关。而人们的思想,可以决定一个人看待事物的方式、理解力、精神状态与自信心。它包括一个人阐释事物的方式:他怎样想自己以及评判某人或某事。一个人以什么样的方式思考就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感觉。因为在同一时刻,我们的思考方式,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感觉方式。②、消极的情绪是由消极的思想决定。当你用否定的、悲观的思想看问题时,那么你就会感到沮丧、失意与消沉。③、几乎一切的消极思想都蕴含着曲解,稍加推敲,你就会发现,其中有不合理之处。④、通过改变我们的思想与认知,可以改变我们的消极情绪。
任何事情的改变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改变我们的不合理信念,最困难的事情是:我们如何才能察觉到我们所持有的信念是不合理的呢?因为认知失真具有无意识性、自动性以及功能性等特点,因此它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所以克服认知失真,首要的是要使无意识意识化。而使我们的无意识的内容意识化,我个人觉得需要的是:对于相关理论知识深入地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省、不断整合,最终我们可以相对而言,变得拥有智慧。
记得曾有一位同行说过这样的话:手术台上躺着两个人,一边是医生,一边是患者,我们先做谁的手术?我觉得做这个行业,需要慎重的选择,否则于己于人都会带来伤害。
在咨询的过程中,我个人的体会是,咨询的理论与技术固然重要,但是更加重要的是应用理论与技术的人。这个人如何去体会与理解理论与技术,如何把理论与技术中的精神准确的演绎出来(方向),需要咨询员自己不断的努力。这个努力包括我们自己不断的对知识的渴望与学习、对自己的认识与省察以及对个人的人生的经验所做的整合与实践。而要达成这些,我以为应该不断深入的对自己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反省,以及我们能够把反省与认识后的内容与环境之间作出恰当的、有效的联结。而自我认识与自我反省的关键,我目前认为是对于我们所持有的一些观念学会能够以“损”的态度来面对。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接近事物真正的本来面貌。否则我们有可能制造出一些人工的面貌。我个人以为,只有不断的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我们才会拥有真正意义上的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