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心理学堂 >性知识与性健康 > 常见女性妇科疾病预防
常见女性妇科疾病预防
  • 发表日期:2006-01-06
  • 点击量:9266

1.盆腔炎的防治

  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生于产后、流产后或妇科手术后。尤其在胎盘组织残留或有产道损伤时更容易发生。一般为化脓性细菌引起的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包括有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炎、输卵管卵巢炎及盆腔结缔组织炎。

  盆腔炎有急性、慢性之分。急性盆腔炎起病急,有一般急性炎症反应,始高烧(39—40℃)、寒战、头痛、精神不振、下腹痛、分泌物增多,且为脓性有臭味,也有的分泌物为血性。这时不应做妇科内诊检查,以防炎症扩散,如有必要,一定要在严密消毒下进行(或做肛诊)。妇科检查可发现腹肌紧张有压痛、子宫复旧不全,附件可有增厚、压痛、包块等,化验检查白细胞可增至1—2万以上,急性盆腔炎严重者可致败血症,威胁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往往转成慢性,患者常感腰酸下坠,小腹疼痛,有的患者还有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不孕等症状,临床常见的盆腔炎一般指慢性患者。

  慢性盆腔炎较难彻底治愈,易反复发作。可服药打针,中西结合治疗,也可配合理疗,如微波、紫外线、超短波、激光、中药离子透入、中药灌肠等。还可穴位注射。在治疗上患者除要有信心外,还要与医生密切配合。

  在预防上,平时注意经期卫生、性卫生,搞好计划生育,尽量少做或不做人工流产。有的慢性盆腔炎患者未经过急性盆腔炎阶段,发现时已是慢性,说明平时个人卫生很重要如经期禁房事、禁游泳等。

  2.子宫肌瘤的预防

  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而形成的良性肿瘤,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生于40岁左右的中年女子。根据大量尸体解剖发现,30岁以上妇女,约有20%在子宫内有大小不等、单个或多个肌瘤存在。但因症状不明显,未引起患者本人的注意,所以可能未去就诊。这样,子宫肌瘤的发生率临床报道比实际发生的要低。

  子宫肌瘤发生的原因,可能与雌激素的刺激有关。肌瘤可单发也可多发,根据其生长的部位,可分肌壁间肌瘤、浆膜下肌瘤和粘膜下肌瘤,但三种肌瘤往往并存。子宫肌瘤可变性或恶变为子宫肉瘤,恶变率约为0.5%。

  子宫肌瘤主要症状是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淋漓出血、继发贫血,平时常感下腹坠胀、腰背酸痛。浆膜下肌瘤发生蒂扭转时可出现急腹症。肌瘤红色变性时,腹痛剧烈且伴发烧。肌瘤患者分泌物可增多,粘膜下肌瘤合并感染时,分泌物为炎性排液,量多,有时呈血性。肌瘤还可引起痛经和不孕,较大肌瘤往往压迫膀胱和直肠,而出现尿急、尿频、排尿及大便困难等症状,早期肌瘤也有的无症状。

  早期肌瘤一般无症状,可定期随访检查,每6个月至一年检查一次。因出血而造成继发贫血、肌瘤10周以上均应手术治疗。中药可以改善贫血等症状,但较大肌瘤中药无法根治。

  育龄妇女尤其40岁左右的中年妇女,应定期做妇科检查,以早期发现妇科病变,尤其妇科肿瘤,早期诊治,提高疗效及治愈率。

  3.子宫颈癌的预防

  子宫颈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它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占妇科恶性肿瘤的首位,严重威胁妇女的健康和生命。据北京市妇科防癌普查资料,宫颈癌的发病率1959年为646.16/10万。自1977年在全市全面地、有计划地开展了妇科防癌普查工作,宫颈癌的发病率为46.4/10万。随着普查的开展,宫颈癌的发病率在逐年下降。至1993年,宫颈癌的发病率已降至2.23/10万。普查对宫颈癌的防治大有成效。

  宫颈癌的发病原因,与病毒感染、宫颈糜烂、性卫生不良、初次性交年龄过早、早婚早育、有家族史等因素有关。

  宫颈癌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尤以50—65岁为发病高峰,普查曾发现27、28、29岁年轻患者各1例,也曾发现80岁高龄患者(极少数)。

  早期宫颈癌常无症状,也有的只表现为白带多有味,或接触性出血——房事或妇科检查后有血性分泌物,或绝经后有少量不规则阴道出血。随着病情的发展,可有大量水样或高粱米汤样分泌物排出,如有感染则分泌物伴有恶臭。晚期由于血管受损,可有大出血。如果癌瘤侵犯膀胱或直肠,可有大小便困难,如压迫神经则出现下腹及腰腿痛。

  早期宫颈癌治愈率很高,5年存活率可达95%—100%。因此,40岁以上妇女最好每年做一次妇科防癌检查。妇科防癌检查,通过宫颈细胞学涂片可以发现癌前病变和早期癌,可以提高宫颈癌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平时应注意慢性宫颈疾患,尤其是宫颈糜烂的治疗,注意性卫生,不要早婚早育,不要过早地过性生活。有生殖器官病毒感染患者,如尖锐湿疣等病,要及早治疗,以预防宫颈癌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