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研究 >研究论文 > 梦的研究与进展
梦的研究与进展
  • 发表日期:2005-08-19
  • 点击量:2866

古代人对梦非常好奇,也非常有兴趣。因为从自然界进化而来,相对自然界而言,人的力量是弱小的,外界猛兽自然灾害等对人的生存随时随地都存在着威胁,人类的这种不安全感带入到睡梦中,噩梦居多。 

        现代的研究,对梦的解释有两种,一个是心理学,一个是生理学。按巴甫洛夫的生理学观点,认为睡眠就是大脑一种保护性的抑制,但又没有完全地被抑制,又有局部的活动中间全面的活动又中断了,所以出现一些奇奇怪怪的梦境。巴甫洛夫的另一个观点是人在入睡以后,对外界的刺激还是有反映,如对声音的刺激、光的刺激,会传到大脑皮层的相应感觉区,作出反应。如果刺激够强的话,它就会进入到意识状态,不是白天全面清醒的状态。人活着就是分为三种状态:白天清醒的意识形态,做梦的状态和不做梦的状态。特殊的是精神病的发疯状态。有一种理论:在北京心理学的研究早期特别羡慕、推崇生理学,甚至认为心理学的问题基础就是生理学,巴甫洛夫认为心理学本身不是一门单独的科学,它的理论是生理学的。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世界心理学年会上,曾经邀请巴甫洛夫去参加,都被拒绝认为心理学不是科学,但是心理学一直是向生理学靠拢。

        第二个就是弗洛伊德,这个大家都很熟悉,因为出了一本书《释梦》,提出很多观点,最可贵的地方,他每天都分析自己的梦,不是想当然的。弗洛伊德的这个理论,既然是搞心理咨询、精神分析的都很清楚。弗洛伊德到了晚年也有些问题,他有点儿僵化。因为他和荣格分手了。荣格原来是崇拜他的,荣格也是医生,并且在跟他打交道之前已经很不错了。后来就定为他的接班人。后来他又发现荣格不行了。弗洛伊德把荣格开除了,开除出他的学派。其实荣格有很多东西很有价值。当然他也有发展。弗洛伊德在后期本能里面提出来,不但有生的本能,还有死的本能。

        当代对梦的研究,主要是在生物学的。在美国有一个实验,开始的研究目的并不是为了研究梦,实验的任务是观察小孩睡觉的过程。当观察小孩在入睡一段时间后,闭上的眼睛里,眼球开始快速的转动。再观察别的被试也出现同样的情况,很普遍。在睡眠过程中,有些时候是快速动眼的,有的时候是不动的。如是把转动眼球的睡眠称为快速眼动睡眠。如果在被试快速眼动时把他叫醒,被试报告正在做梦,包括那些常说自己从不做梦的人,在他入睡进入快速眼动阶段叫醒,也会报告正在做梦。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发现脑电波、脑电图,把睡眠划分为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慢波睡眠是指脑电波振幅高,频率较低的状态;快波睡眠是指在睡眠过程中脑电波出现振幅低,频率较快的状态。在快波睡眠时,被试眼球快速转动,叫醒时报告正在做梦。这样对梦的研究就有了两个客观指标,一个是眼球的转动,一个是通过仪器可观测的脑电波,就有了统计学上的意义。80%的人的准确率,这样的研究工作取得了相当的成绩。而且还发现了一些普遍性的规律。如绝大部分的人都汇报做梦,而且小孩的梦更多。最后,发现动物也做梦,给动物接上脑电图的仪器,也出现快波睡眠的状况。但动物无法报告,不能确认动物是否是在做梦。有对猫做实验,当猫入睡进入快速眼动的时候,猫会用前爪抓挠眼前什么东西的状况。推测猫可能是在梦境中有一些图画出现。这样从生理学角度开拓了研究的方向。这主要是师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的研究。

        1957年德门特和克莱特曼报告发现在实验室里被试的头上接上脑电仪器后入睡,当出现快速的脑电波(快波睡眠)时被唤醒,有80%的被试说自己正在做梦。而在出现慢速脑电波(慢波睡眠)时被唤醒的被试报告中7%的人讲正在做梦。这表明脑电波的快慢可以作为梦的深入研究的客观指标。从此开始了对梦的客观研究。大量的客观研究得到许多重要得发现:

        每个人在正常的夜间睡眠时都要做梦,包括那些说自己从不做梦的人,因为在实验室里他们睡眠时,也有出现快波的阶段,此时叫醒被试也报告正在做梦。平时是因为醒后忘记了,对梦回忆不起来。

        在脑电仪监视下的实验还发现,在一般的情况下,人们每夜的睡眠中,快波与慢波交替出现。在出现5次的快波睡眠中,第1、2次快波睡眠是被叫醒,被试报告的梦境多以重演白天的活动为主;在第3、4次出现快波时的梦境,多半出现过去和早年(幼年)时的体验与情景;第5次出现快波时的梦则是近事与往事兼而有之。

        快波睡眠时做的梦具有明显的知觉特点:在梦中看见某种景象;听到声音;嗅到气味;做了某些事情,内容常常是离奇的,并且梦者在梦中对这些怪异的事情感到很真切,例如梦见自己在飞翔,或从高处坠落是很兴奋、紧张、毫不怀疑这是虚假的。慢波睡眠是夜有少量的梦,特点是:多思想,少景象。在慢波睡眠中被叫醒的被试,常报告说自己在思考问题,而不是行动。

        调查报告还表明大多数做的是无色的梦,既其梦中的视觉形象是没有颜色的,就如同黑白电影一样;少数人报告自己做有颜色感的梦。在特定的情况下,出现许多人做同样的梦。例如有报告说:一群刚经历了苦战的士兵,住宿在一个村子的破庙里,村里的人说这个庙里“闹鬼”;夜里大家做同样的紧张的噩梦,有人在梦中惊叫,许多人都跳起来拿枪准备战斗。梦是多元的,不仅是巴甫洛夫的实验证明,也可从弗洛伊德的梦的释解中分析。

        做梦至少对于人类是必要的结论,有利于弗洛伊德关于梦是欲望的替代性满足的说法。有人形象地的说,每个人的被压抑的生理需要和冲动在梦中得到“满足”。由于做梦没有实际的行动,(梦游 )因此每个人都在夜间“安全到发疯”,使的心理上的压抑紧张得到缓解。由于有的梦境是荒唐可耻的。如梦中乱伦、犯法……,有人因此而自责不安。其实也不必,因为“君子之不端止于梦中,小人之不端见行动。”

        由于婴幼儿与动物也做很多的梦,很难说是欲望的替代性满足。因而这部分的实验结果不符合弗洛伊德关于梦的理论。梦可能是神经系统在发育过程中所需要的“自我刺激”。
婴幼儿的快波睡眠时间比成年人的更长 。不仅绝对时间长(因为婴幼儿每天总的睡眠时间比成人长),而且快波睡眠与慢波睡眠的比例也加大。也就是说婴幼儿可能每昼夜做的梦比成人更多。后来发现胎儿的脑电快波阶段时间也多。许多动物也有快波睡眠阶段,表明动物也做梦。
从以上的几项科学实验结果中可以作处以下两个结论:做梦是普遍的,不是个别的偶然发生的事件。做梦对于人类是必要的。

        有人做梦过多,并且经常做同样的噩梦,如被人追赶,这需要找心理医生进行分析,很可能出现了心理上的障碍。有人在做梦,自己意识到自己是在做梦,在清醒时,特别是入睡前,提醒告诫自己:在梦中的危急情景不是真实的,在做这样梦时不要害怕逃跑,而且坚持不跑、不害怕、看看会怎么样!?“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效果不错,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住自己在噩梦中不再那样紧张。

         梦对人的情绪有重大影响,但是至今还没有可靠的有效方法直接控制每个人的梦。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很大的局限性,最明显的例子是很多人想同不在一起的亲人在梦中相会,但极少有成功者。有个别报告说:有的远离文明社会的种族部落,其成员从小既接受做梦的指导和训练。这个部落中人与人的关系很好。但是在当今绝大多数的人当中,梦对人们情绪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文学的媒介来进行的。

        根据以上对梦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的把握,我们也可以把梦分为生理层面和心理层面。生理层面的如在睡觉时,胸口上压了重的东西,或脚露在被子外面,就可能做恶梦或梦见光脚在雪到上走。睡觉时小便急了,就会做梦找厕所,这是在生理上的刺激下作出的梦。心理性的梦,有的人会在梦里解决他白天向想的问题。甚至有些创造发明会在么梦里出现。三是社会性的梦,牵涉人际关系的梦,关于性问题,在现实中无法满足,在梦中得到实现。四是美得需要,做梦的时候的追求,有的梦会出现两种,彩色的梦和黑白的梦。这也跟人的无意识有关系。就像我们个人买衣服有喜欢各种颜色的。做彩色的梦的人可能是情感型的。在梦中的自我实现,如黄梁梦,在梦中实现了自我的追求。生活中有的人争强好胜的,要在人群拔尖,拔尖不了就非常痛苦,我们中国文化中的道教强调无为,佛教主张四大皆空。这些文化和宗教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心理起到安抚作用。

        以上是现代对梦的研究,是不是意味着到此为止呢?不是,对梦的研究,在国内外还有很多的心理学家做了一些工作,我本人也做了一些工作,我主要是研究文艺作品中的梦,有一种观点认为一些著名的文学家、小说家在创作作品时就是在做梦,一种想象的白日梦,是替代性的梦,这些创作就是在做梦,读者、观众欣赏这些作品也是在做梦,我们不仅研究他们晚上睡着了的梦,也可以研究它的白日梦。我在跟来访者咨询时,会谈到他晚上做的梦,也会讨论他喜欢的作品,如喜欢哪一类形式的作品,如影视作品等,从这些内容可以反映出他的梦。从心理咨询来说,了解来访者内心深处的东西,无意识的东西,可以通过计算机测验、心理投射测验,来反映其内心世界。

        不少文学家很喜欢用梦的题材写作;很多读者也喜欢看写梦的作品。由于黑夜是使人抑制甚至恐怖的环境,卧室内的空气多不流通、不新鲜,被褥不利于皮肤的呼吸,睡眠时的卧姿也妨碍体内血液的循环等等因素,使得常人的梦境多不愉快。“本我”在梦中的活动也常常使梦者醒来后受“超我”的谴责而烦恼。但是文学家笔下的梦异常丰富多彩,因为他们写出的梦不仅来自夜晚睡眠中的梦,还来自“白日梦”—丰富的想象再经过艺术的加工。因此,读书中的梦,看戏剧、电影中的梦,常常使得到美得享受。

        最美的梦大概要数希腊的神话《恩底弥翁的美梦》了。美少年睡在风光明媚的拉特摩斯山谷里的湖畔。他每天晚上在月光下梦见美丽的月亮女神狄安娜来悄悄的吻他一下。神王朱必特使恩底弥翁长眠于此,永不衰 老。每天晚上做这个同样的美梦直到今天。我国学者郑振铎在编译使用了非常美丽的文辞,更把这个梦的故事翻译得使人读来如饮甘露,产生无限的遐想与回味。

       《恩底弥翁的美梦》从表面上看是歌颂“月光”的纯洁、温柔,月亮也用他柔情似水的清辉笼照着大地,安抚着睡梦中的人们,给大地的生灵带来情意绵绵的“吻”。也是描写初开情犊的少男少女的“初吻”,心理上的活动远远超过生理上的冲动。还可以看成是人类的性爱从生理的动物性欲向精神恋爱的升华,可以感到代表少女的狄安娜的纯真,与代表“破瓜之女”或成熟女性的维纳斯的淫乱或成熟之间的强烈对比。在“物欲横流”的或者是“皮肉之乐”泛滥的环境里,这个神话的美梦显得格外珍贵。郑振铎精心的编译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衬托这个梦境的美妙。特别是描写少年之美对狄安娜的魅力,也表明了人对神的征服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