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向你诉说她心里的不快,如果仅凭“被医院确诊是一个多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我们要不要听她继续说下去?还要不要与她共情?
虽然我不是精神科专职医生,但有精神科方面的一些背景知识,并且是做心里研究的工作者,因此我将她看成是一个“普通人”。确定她已经确诊,并且在不间断服药的情况下,分析引起她此时心理变化的因素,判断她此时的心情……当她哭着说出10年来从不愿和别人提起“耻辱”。她说这件事可能别人都知道,但自己不能面对,一直在回避,并因此中断与外界人来往。此时,我判断出她对自己是持批判的态度,我不能完全将她看成是一个健康人。要在她有良好认知的情况下告诉她,她对这件事的评价是你的病态的病理表现。询问她假如现在遇到这件事,她会怎样处理,这样处理后她会不会痛苦。以此来检验一下自己的判断及来话者对自己的评价是否合理。虽然这样的对质使得来话者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省,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就健康。
对于这样特殊的来话者,我们一定要以对健康普通人的咨询理念对待她、理解她,理解她此时此刻的感受,鼓励她的良性认知,批判性的对比并肯定她的进步。例如,她与父亲有冲突时,告诉她,如果这件事放在任何一个做女儿的身上,都可能如此,但事后一定向父亲澄清。鼓励她积极面对父亲,肯定她与父亲之间发生冲突是正常的,合乎情理的。当她认为母亲不容易、为母亲难过时,肯定她作为女儿的孝心,分析她难过的心理因素。
当她说起那件事有羞愧心情时,我提醒她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并且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上告诉她别人是怎么看这件事的,明确的告诉她事情的发生并不是她的错,与她一起分析事情发生的客观原因,以减轻她的心理负担。最后,肯定她回归社会的想法,以及对社会的感激。
针对特殊来话者身份,给她特殊的建议,让她完成一些“任务性”作业,给适当的“压力”。
对待这类来话者,并不是一味的把她们当作普通健康群体看待,一定提醒她们在继续服药的同时寻求帮助,解决根本病因。咨询员能公平、公正、理性地对待她们,这对她们的康复也是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