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2004年7月8日,红枫中心与宣武区妇联合作,把心理咨询服务推向社区,在广内、白纸坊两个街道开展了丧偶和离异的单亲母亲心理成长小组。
由我担任组长,赵涵老师和张惠荣老师担任副组长,刘艳大夫担任观察员组成四人辅导小组,并按王老师的要求制订了活动的计划框架,于2004年7月18日至9月12日按计划进行了心理辅导活动,受辅导的组员共10人,进行了8次活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
我所在的小组成员均是丧偶的女性,她们更需要别人的理解、支持和帮助,也向往美好的生活,更需要生命中的阳光,所以把这个心理成长辅导小组命名为“阳光与生命”。
二、甄选组员时遇到的困难
在甄选组员时,我们感觉这些单亲母亲心理十分封闭。她们把自己“包裹”的很严实——不愿透露个人的生活背景,多数人是在了解低保资料时才知道她们都是丧偶多年的单亲母亲。有些人好像是被居委会硬拉到街道参加活动的,极不情愿甚至有明显的抵触情绪。我们在白纸坊街道时这种感受就特别明显,例如相当一部分人在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时就走了,这对其他人的去留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一方面我们把本次活动的宗旨和目的告诉她们,另一方面根据当时组员的个性特点,把不愿做自我介绍的人,先跳过再说,尊重了个人的意愿,给了她们一个了解、认识的机会。
三、心理成长小组辅导的几个关键因素
1. 辅导老师之间的默契
制订一个较为明确的计划,包括实施的原则,每次活动的主题讨论内容,不至于让其他的辅导老师,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把话题引偏。每次小组活动前的计划安排和活动后的小结,辅导老师之间相互指出各自应注意的方面,对心理辅导质量的提高尤其有帮助。这样我们在活动过程中,逐步达到了很好的默契,有力地把心理辅导活动推向预期方向。
正因为我们之间达成了这样的默契,每次活动才不至于冷场,避免讲座式的说教,从而调动组员的发言的积极性,抓住组员所需处理的心理实质问题所在。
2.让组员自己制订活动规则
让组员自己制订小组活动规则,这样实际是每个成员对整个小组活动计划的承诺,并对每个人的发言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不至于随便退出小组活动和随便打断、攻击和批评他人的发言。保障小组的成员始终处于安全、和谐、相互支持和有责任感的良好人际关系之中。所以,10名组员中,仅一人请假3次,两人请假1次,总体出勤率较高。
3. 针对组员的生活背景,确立心理辅导的中心点
通过对小组组员的首次甄选后,我们了解到这些人的丧偶期在2~20年之间。她们所面临的问题不仅是哀伤的处理、丧偶的耻辱感,而且包括子女的抚育问题和人际关系的再适应问题。而这当中,对她们来说最重要的问题还是如何克服丧偶带来的耻辱感;如何教育好子女;和自己如何走向新生活。所以我们把辅导的重点放在这三个方面。后来的实际证明我们的判断是对的,随着讨论的深入,组员轻易就经过了哀伤的处理,而把讨论的兴趣集中在人际关系处理、生活的适应和子女的教育上。这些问题对她们来说既困惑,想寻求解决,而又无所适从。这可能也是她们对小组活动感兴趣的所在和不脱落的原因。正因为对小组活动感兴趣和有受益感,她们中大多数人才会在每次活动未开始之前就早早地来到活动场所。
4. 强化正性
每次活动开始时提出一个讨论主题,活动结束时做一下总结,布置家庭作业,启发组员谈谈对本次活动的感受,下次活动时把上次的正性内容做一番复述。
辅导老师积极关注组员的讨论内容,强化组员的积极体验内容,调动她们内心深处那些积极的因素,在她们不知不觉中纠正其不正确的认知,达到润物细无声。
通过小组活动鼓励她们建立相互的心理支持系统,认识到自身的能力,最终发现自己能够做到助己助人,随着对丧偶耻辱感的淡化,她们最终还是看到了生活中的阳光。
5. 小组归属感的形成
重点强调小组成员在心理辅导人员的介入下,讨论大家所关心的事情,包括有关自己与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反应及所困扰的事。经过分组讨论、观察,组员们了解自己的心理与性格、对人对事的看法,特别是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以便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增加自己在团体里的适应性。有组织的、积极的互动,对参加者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使她们的某些行为模式发生变化,最终能够更好地适应自己的生活。
通过群体的情感支持和相互学习,她们很容易从这里获得同情和支持,自我感觉不再孤苦无援,感到自己是小组的一分子,有了归属感。所以在小组最后一次活动结束后,她们久久不愿离去,希望和辅导老师保持联系,组员间更是依依不舍,两小时后才道别回家。
6. 关注小组每一个成员
关注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平等对待她们。对那些自我封闭、不善言谈的组员,我们都给予鼓励的话语或眼神,这些组员渐渐从失落、怨天尤人、自我封闭走向自我调整。小组中有这样一位组员,她从一开始的拒绝到逐渐接受,从低头不语到眼神与大家接触,从开始听别人说话到最后踊跃发言、主动问好,以及用一种有别与他人的方式——肢体语言答谢街道和辅导老师,赢得了大家由衷的掌声。
四、存在的问题
这次小组从总体来说是成功的,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 计划不甚周密
活动计划时间太仓促,事先没有用足够时间在一起讨论和商量,辅导老师之间沟通不足,无足够的活动小结时间,造成活动期间辅导老师对活动有些小小的茫然。
2. 辅导期短
要想达到较好的效果,本次活动期还是有些短。这种心理成长小组活动期应在三个月左右,活动次数应在12次左右,这样对问题的讨论才会有充分的深度。
3. 辅导老师经验不足
参加本次活动的辅导老师(包括我本人在内)大都是首次登场,所以个别老师在纠正某些组员的负面体验时会不自觉地去说教和发言过多。
五、个人收获
通过本次心理辅导活动的开展,我的个人收获颇多。首先,红枫给我提供了一个施展个人能力的平台,使我有一个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机会,从实践中提高理论知识;其次,我感到个人的力量和资源是有限的,只有充分依靠集体的能量才能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使得我的集体合作精神得到强化;第三,帮助组员“助己助人”的同时,自己的心理也会得到成长;第四,当自己真实地用生命体会生命时,就会得到生命的真谛,感悟人生;第五,换了个角度换了种心情,人生需要多角度看问题,认知需要不断改变,学习贯穿人生的始终;第六,培养自信和确立生活的信念、价值观和生活的准则对人的一生发展至关重要;第七,只有无私真诚的奉献,才会打动封闭冰冷的心。当然,潜在的收获可能远远不止这些。
最后,我用一位组员的话结束这次总结和体会:我们“虽然经历了伤痛,但通过‘阳光与生命’的活动,对自己自信了,对生活充满希望了,应该做生活中的强者,这样生活中才会充满阳光。不但要吸收阳光,而且还要把阳光反射给他人——用自己美好的生命去影响他人的生命!让今后的生活更幸福、更美满、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