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咨询园地 > 互动中的成长
互动中的成长
  • 发表日期:2004-08-30
  • 点击量:2389

在阿平的提议下,大家围成一个圆圈,手握手,紧紧地,紧紧地,把两旁的手拉到胸前情不自禁的吻,回吻,热泪盈眶,泪流满面,毫无掩饰的呜咽以至不能自持;放弃了平日里的含蓄,矜持,纵情得紧紧拥抱每一个人,空气中传递着的那浓浓亲情、友爱、支持、感激久久的发散不开,尽在不言中,尽在不言中------这是我们成长小组活动结束的最后一幕。

  7月3日至8月7日,用了5个周六的时间,我参加了这次红枫为咨询员组织的成长小组的活动。开始通知我参加这个小组,由于不了解小组内成员构成的背景和小组活动的内容,在回答想从小组活动中得到什么的问题时,真的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和要求。可随着活动的展开,我由纪律约束,坚持出勤,到主动放弃其他各种活动的诱惑,想着去见组员们,盼着去这个团体,在5天的活动中,充分领略了成长小组活动蕴含的巨大魅力。

  “你把自己想象成什么花儿?为什么你这么想象?”随着组长刘华清亲切舒缓的诱导语,我自然的、慢慢的步入自己早已尘封的童年成长历程,开始探寻自己人格形成的轨迹。对于童年中未得到的满足,我得到的回应是:尽管我们对父母会有很高的期待,但常常父母对我们的反应却令我们失落无比,……我们的父母有很多童年时期未能满足的需要,因而使得下一代的我们也未能获得满足,然而,让孩子的期待受控或不让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则是孩子社会化过程中的一部分。是啊,运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大家一致感受到:苦难是人生宝贵的财富,挫折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力量,由此才会有我们的奋进,向上,百折不挠,才会得到各方面的积极的回报,才会获得今天的安宁平和。

  “捶背”是活动开始前的一个热身小游戏,大家站成一圈,给前面的人捶背,后背又有人给捶打,帮助别人同时接受别人的帮助,身体舒服了,心灵的距离拉近了,相互信任的感觉提升了。大家以亲身的经历谈论起对人生的追求,对死亡的态度,对宽恕的理解,对某一事件的顿悟,回忆伤痛的往事,目前的困惑,大家一齐欢笑一起流泪,参与着、回应着。各种视角的观点,开放式的提问,拓宽了思维域,又引发了新的思考,使个人难以应对的复杂问题,逐渐梳理得脉络清晰,简单明了。我受益,别人亦因我受益,互动中我们成长,互动使我们成长。

  我在成长小组中最大的体会就是:在接纳信任的氛围里,开放自己。对自我的认识可以更清楚,生活才能过得更真实。我们在社会的舞台上,充当着各种角色,给自己带上种种面具,自己内心的真正需要和渴求被压抑了,忘却了。更可怕的是这些真正的需要和渴求往往还不被我们察觉,不被我们接纳,由此导致了种种内心的矛盾冲突,带来了许多困扰和焦虑。活给别人看的我们是那样的不真实,是那样的心力交瘁。在小组活动中开放自己,自我的公开领域扩大后,通过别人的反馈意见,知道了自己某些认知方面的偏狭,无条件的接纳了那个真实的自我。达到了身心的和谐统一,内心会充满轻松愉快。

  生活的快节奏,工作的重压力,经常让我们喘不过气来,住在城市钢筋水泥的丛林里,大家形同陌路,老死不相往来,我们害怕孤独,却无法找寻到通往亲密的道路,社会中人与人最基本的亲密关系不见了,好似海市蜃楼稀少又可望不可及。成长小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步入亲密关系的平台,虽是临时搭建,但它不同于任何一个组织或社会团体,大家在这个小组中,相互接纳、相互支持、共同成长,从未说出口的话,从未袒露的心声,毫无顾忌的纵情宣泄出来了,五天的时间获得的贴心的感觉和诚挚的友谊,胜过五年,十年。

  成长小组获得的成功,我觉得首先是组员们都有心理咨询理论和实践的背景,能够做到倾听、共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第二,每一个人都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和参与意识。通过小组活动不断展开,团队逐渐形成越来越强的凝聚力,以至于最后结束时大家依依不舍,相约日后要定期组织见面、沟通活动。但是最重要的还是组长刘华清的人格魅力、专业技巧和咨询经验。他态度真诚、友善、坦率,适度开放自己,语调平和舒缓,传递着对每一个人的关注、理解,运用支持、指导、鼓励的技术,引导大家共同在营造了信任接纳的氛围后慢慢的步入自己的内心世界,领略接纳自我、互动成长后的淋漓畅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