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品牌项目 >方舟家庭中心 >项目活动 > 忍受暴力及维系虐待型婚姻
忍受暴力及维系虐待型婚姻
  • 发表日期:2008-11-19
  • 点击量:3414
        2003年12月16日,美国亚力桑那州立大学刑事司法及犯罪学系副教授罗宾·哈尔女士在美国大使馆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再次来到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做了题为"忍受暴力及维系虐待型婚姻:涉及的问题及社会的干预"的演讲。红枫热线及"方舟"的部分成员共30余人参加了这次活动。
    
        罗宾女士首先介绍了美国女性主义者在社会性别以及家庭暴力方面的一些观点,提出"妇女容忍丈夫虐待及暴力的承受力和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宗教制度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强化了父权体系的统治,无形中助长了家庭暴力,这在亚洲的一些国家表现得尤为突出;随后,她对于倾向于忍受家庭暴力、继续维系虐待型婚姻的女性进行了个人心理以及社会支持网络等方面的剖析,认为她们一方面顾及个人和家族尊严、孩子等问题,对于婚姻还抱有幻想,寄希望于丈夫施暴行为的终止,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即个人资源和社会福利支持的缺乏;最后,她谈到了受虐妇女经常采用的一些反抗策略和来自于正式、非正式渠道的支持与帮助,尤其提到了来自咨询热线的支援。罗宾女士认为,咨询员应该在倾听、帮助受虐妇女宣泄情绪的基础上,向她们提供相关信息、可行建议以及帮助其制定个人安全计划,同时也要考虑到法律援助、避难所等较为复杂的系统性支持。她指出,在美国,对于受虐妇女的支持是社会性的、网络性的,司法、医疗、社工等不同机构和部门之间存在着较为严密的分工合作关系。同时,这项社会干预不仅仅是为受害女性提供支持,对于施暴丈夫的惩罚和教育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以更广阔的视野来对家庭暴力进行干预。
    
        演讲内容结束后,与会者与主讲人针对家庭暴力的社会干预问题展开了讨论。大家都认识到,由于存在巨大的社会文化、群体心理上的差异,中国和美国在家暴的个人应对策略和社会干预等方面情况大不相同。在当前的中国社会,缺乏一个整合的、系统性的、针对家庭暴力受害者的社会支持网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咨询工作起到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虽然目前家庭暴力问题已经引起了公众的关注,但是要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社会干预体系还需要更多的社会呼吁和资源联结,需要政府部门和民间机构的密切合作,这也是我们为之努力的方向。活动在积极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