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24.7%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近90%的家暴受害者为妇女,受害人平均遭受35次家暴后才报警。在美国,每9秒就有一名女性被打或被攻击,家庭暴力是女性受伤的首要原因,排在了交通事故、抢劫和性侵犯之前。然而,55-95%受到身体虐待的女性从未联系非政府组织、庇护所或警方以寻求帮助。《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早在2016年3月1日起就开始实行,然而家暴事件还是屡禁不止,这不免让我们想探究为什么会出现家暴?
家暴的成因:
目前社会上出现的家暴现象基本以男性施暴为主,因此,在这里我们主要探究一下男性为什么选择家暴?
众所周知,人的行为受意识支配,要想探究行为背后的逻辑就必须先研究支配这种行动的意识是怎样的,而意识是由心理活动直接決定的,因此就需要掌握男性在选择家庭暴力时背后的心理。大致可分为以下5种情况
1、存在人格障碍。此类人属于严重的人格缺陷者,研究结果得出,因人格障碍而产生家庭暴力倾向的男人占总比的1/4以上,其中以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冲动型人格障碍居多。
2、患有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幻觉、妄想的支配下,很可能出现严重的暴力行为和自残行为。施暴过后,意识恢复清醒,他们又会为自己犯下的错误痛苦不堪。
3、易情绪失控。男性相较女性处理复杂事物的方式来说更加粗线条,往往无法理解女性的思维,情急之下想说的话想表达的情绪就会转化为拳头。
4、有性别歧视倾向。一般家庭暴力中,施暴者绝大多数为男性,在一部分男人中,他们信奉男尊女卑的思想,并将家庭暴力当成是正常的家规或者逼迫女性言听计从的有效手段。
5、原生家庭的影响。如果一个人生活在长期家暴的家庭里,他的父亲经常施暴,而他经常目睹却又无能为力,没有良好的情绪出口,那在很大程度上,他组建家庭之后,发生家暴的概率会高很多。
在医学上,将家暴原因总结为三种,分别是:
一、病理原因:即施暴者可能患有躁狂症抑郁症、精神分裂和更年期精神疾病。
二、心理原因:即施暴者有心理疾病或性格缺陷,如情绪容易失控、缺乏自尊、多疑猜忌、嫉妒心强、男权主义等。
三、生物学原因:如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皮质素的失衡,化学物质会导致攻击性改变、情绪变化、异常行为及精神疾病。例如,在男性青少年中,睾丸激素较高与暴力犯罪率较高之间存在联系。
掌握了家暴的成因之后是不是就意味着可以远离家暴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仅仅知道成因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了解掌握正确的预防方法,正所谓防患于未然。
如如何预防家暴?
1.拒绝辱骂。正所谓得寸进尺,如果施暴者一开始对你进行辱骂你没有作出相应的警告,这显然等于告诉施暴者他可以变本加厉,你未作出任何举动就等于是黙认。
2.多交朋友。这一点看似稀松平常,实则大有蕴意。试想一下,如果你的朋友很多,并且经常会来家里做客或者一起相约出去玩,即便施暴者有施暴的沖动也需要考虑下场合以及后果。
3.不要对家暴习以为常。千万别沉浸在“打是情骂是爱”的自我麻痹当中,要学会对第一次家暴 say no,哪怕对方只是试探性的或象征性的,也要给予回应,让施暴者知道在你这里不可能。
4.学会独立、有自己稳定的工作。很多家暴的受害者之所以忍气吞声是因为她们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任由施暴者施暴,因为担心离开了施暴者自己无法养活自己,处于一种弱势地位。
5.勇敢说出来找专业机构帮忙。很多受害者以为家暴是“家丑”不能外扬,这显然是大错特错了。这种心理只会助长施暴者的暠张气焰,之后的施暴将会变得更加肆无忌惮。受了欤负一定不能忍气吞声,否则就等于默许了下次施暴。
6.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早在2015年颁布于2016年3月起正式实施,然而很多公民还是不懂法以至于不会用法,遭受了伤害或许因为碍于情面或许对施暴者还心存幻想,最终并没有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权,让人不免唏嘘遗感。
有句话说得好:家暴只有零次和无数次之分,对家庭暴力的放纵,只能导致其愈加频繁,不断加重。如果面对暴行,漠然视之,谁也无法保证将来我们会不会也深陷其中,求告无门。正所谓:人人自保,人人自危。
心理学家 Hughes提出的暴力循环理论(cycle of violence)指出,暴力在婚姻中会呈周期性的循环,会有愤怒积蓄期暴力发生期、道歉和原谅期、蜜月期四个阶段。暴力循环的过程,也是受害者独立意志被消耗的过程。她们只能看着自己的人生被慢慢摧毀,越来越动弹不得。越早选择离开,就越早走出泥潭。
和过去的生活割舍,需要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独立,更是精神上的独立。
在婚姻中出现暴力行为屡见不鲜,但总有一些人喜欢道歉,有一些人喜欢原谅,导致了暴力的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