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娘炮”现象引发多方热议,从中也折射出社会普遍存在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如何认识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它的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应如何逐步改变这些现象?对此,中国妇女报专访了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研究员、北京红枫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丁娟。
丁娟指出,所谓性别刻版印象就是把某个性别群体概念化标签化,把一些特征赋予这个性别的所有成员,而无视这个群体的个性化差异。比如,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性阳刚、女性温柔、男性理性、女性感性等等,这是关于性别及其相互关系的刻板印象。还有一种谋求性别关系平等化的刻板印象,比如,经济发展了男女自然而然就会平等,男人能力天生更强,让不同性别的男女求平等本身就不平等,向妇女政策倾斜是对男性的不公平,等等。
“性别刻板印象表面是一种文化结构、属于性别观的范畴,但背后反映的不仅是一种精神扭曲,而且是具有利益关系的权利结构。”丁娟说,我们通常说,人类之初是母权社会,女性主导了人类的第一次经济革命即农业革命。但革命的结果是男性介入并取女权代之。男权社会剥夺了女性的政治参与权、财产占有权、特别是技能教育即学校教育权等,并且建构了一套性别歧视的文化传统,也就形成了所谓的性别刻板印象。
丁娟告诉记者,这些刻板理念不断传承,形成系统。一靠法律和习俗的约定,二靠对女性权利的剥夺,三靠文化机器的传播,四靠性别观念的内化,像女四书,就是女性自己创造的,是对封建三纲五常文化的具体化和内在化、社会化。
“今天,妇女普遍走出家庭,赢得社会主人地位,宪法普遍规定男女平等。那些性别刻板印象却严重阻碍性别平等的进程,而且呈双向歧视的特点。”丁娟认为,在贬损女性、给女性刻板定位的同时,也对接受新文化或不符合传统男性气质规范的暖男进行了攻击和否定。
在丁娟看来,性别刻板印象不仅阻碍妇女解放、全面发展的进程,也是对男性人性的摧残,像男儿有泪不轻弹,好男儿志在四方,就可能挑战很多男性的选择自由,影响男性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
“改变社会刻板性别印象,是超越性别对立,求得人人自我发展、全面发展的精神食粮和新动力源泉。”丁娟说,应加大立法平等的步伐,现在很多国家和地区把性别刻板印象定义为文化歧视,进行强制性解构。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确立平等的内核,特别警惕一些人新瓶装旧醋,给传统性别裹上文明外衣。新性别文化的特点是平等、尊重,没有性别的强制规范,只有个性化、人性化的品格。每个人的个性千差万别,用所谓的性别同质规范个性是一种陈旧的传统。与这个传统背离,我们才能轻装前进,谱写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