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下午,王行娟、丁娟、侯志明等不顾酷暑骄阳,前往国家会议中心出席2017年智慧父母与家庭教育公益开放论坛。该论坛由北京市妇女联合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妇女健康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北京懋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主办。有来自各界专家和杰出家庭的家长与儿童代表70多人参加会议。与会专家和家庭代表就“智慧父母”的内涵、理念、途径与方法等,从哲学、心理、国际视野,特别是结合自身体验与实践的角度,进行了讨论与呈现。既是家长又是研究者的双重身份,使与会者们始终兴致勃勃,论坛气氛一派温馨热烈。
红枫中心创始人、名誉理事长王行娟的发言,引起与会者强烈的共鸣。她指出,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问题,从来都是社会和媒体的热点问题,其中,我们更需要关注的,还有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新出现的两个未成年人群体,这就是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
她向与会者,更是向整个社会发问:“若干年后,他们将占到城市的半壁河山,与城市的青年一起,成为城市建设的主体力量。对这种现象,我们的社会是否有足够的认识和准备?我们为这些流动子女所提供的教育和资源,是否足以达到将他们培养成城市新公民的水平?是不是给他们提供一张书桌,他们就能与城市的孩子一样,同在蓝天下,成为社会的共建与共享者?”
她在发言中,介绍了红枫中心集十余年之功,经过大量实践总结出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两个家教工作模型和两部手册,热忱期待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将其推广到更多的流动家庭和留守家庭中,惠及更多的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
以下是王行娟发言全文。
全社会要重视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 名誉理事长 王行娟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新出现了两个未成年人群体,这就是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
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问题,从来都是社会和媒体的热点问题。但是所关注的是普通儿童的家教问题,严格的说,是城市的儿童或者是天才儿童的家教问题,是虎妈好还是虎爸好,从国内争论到国外。
2007年,红枫设计了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模型,在北京的打工子弟学校对农民工家长进行培训。为普及这个模型,2008年专门编写了《农民工家教手册》(试用本)。2004年在与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高级培训中心合作推广这个模型时,对这本家教手册进行了修订,以《爱的读本 农民工家教手册》重新印刷发放。为了让文化程度低的农民工家长也能了解和运用这个模型,我们还编绘了《家庭教育画册》。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红枫中心关注到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
这是一组数字和一个故事引发了我们的关注。
2006年11月北京青年报刊登了一条消息:全市常住人口1538万,其中流动人口357万,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38.3万。这条消息还公布了一个数字,北京流动人口新生婴儿占全市婴儿出生率60.2%。接着,上海也公布了相同的消息。
这些数意味着什么呢?这就是目前正在城市上学的农民工子女,以及在城市出生的婴幼儿,他们大多数会留在城市,在城市中生活和长大。若干年后,他们将占到城市的半壁河山,与城市的青年一起,成为城市建设的主体力量。对这种现象,我们的社会是否有足够的认识和准备?我们为这些流动子女所提供的教育和资源,是否足以达到将他们培养成城市新公民的水平?是不是给他们提供一张书桌,他们就能与城市的孩子一样,同在蓝天下,成为社会的共建与共享者?
这时,一个流动子女杀亲的案例,震撼了我们的心灵。这个案例,我在手册中和画册中多次提到过。
这个少年叫张明明,出事时16岁。他的父母长期在广州打工,他从小在河南老家随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只在物质生活上满足他,养成了他自私、冷漠、任性、骄横的性格。父母把他接到身边后,把他送进学校,但他无心读书,经常逃学。父母让他跟着摆摊,他瞧不上这种活,不肯干,还迷上了上网。开始时,父母拿钱让他去玩,时间长了,父母不乐意了,骂他没出息,不争气。张明明从怨到恨,在床头上刻下了3个“恨”字。一次,他向母亲要钱未果,竟拿刀砍向母亲。母亲挣扎着提醒他:我是你妈!张明明冷漠地说:“正因为你是我妈,我才要杀你!”他杀害母亲后,又把刚进门的父亲砍成重伤。要不是父亲跑得快,他的老命也会丢在儿子的刀下。事后张明明没有丝毫的愧疚,还认为一切都是父母的错。
这个悲剧,仅仅是个案吗?绝不是!多少调查显示,游走于城乡的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已经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高危人群。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个少年如此冷漠,竟然动手杀害自己的父母?是亲情的欠缺,使他变得冷酷无情。他从来没有体验到父母的爱,不知道什么是爱,也不懂得爱他人。在他的心目中,父母就是个满足他物质欲望的提钱机。冷漠哺育出冷漠。家教的缺失,没有人教过他如何做人,为什么要读书,终至酿成了悲剧的发生。
我们在北京的城乡结合部对农民工家庭进行过调查,了解到,很多农民工家长虽然把子女带在身边,但是由于家教观念陈旧,无时间、无知识和无能力,家庭教育处在严重缺失的状态。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个老师,是子女人格的主要塑造者,父母的职责是无人能替代的。要让流动子女健康成长,必须为他们补上家庭教育这一课。
于是我们根据流动家庭的特点和子女的需要,设计了“每日家教三个十分钟的模型。三个十分钟是:爱的交流十分钟、学习做人十分钟、学习知识十分钟。
这个家教模型受到农民工家长和孩子们的热烈欢迎,凡是接受过培训的家长和他们的孩子变化都很大,部分成果已编辑到《流动子女与父母的故事》中。这些年我们已经在全国近100所学校推广了这个模型,受益人群有两万多人。但是这个数字与3千多万流动儿童来说,是不是少得太可怜?我们特别希望得到社会更多的支持,把这个模型推广到更多的流动家庭中,让更多的流动儿童获得健康成长的机会。
我们同时注意到在社会上还有另一个比流动儿童更大、更加需要关注的未成年人群体,这就是6千万留守儿童。他们由于远离父母,缺乏父母亲情的呵护和教育,存在4大问题:一是爱的缺失导致儿童孤独无助,冷漠自卑。二是有近半数的留守儿童出现不同程度心理障碍、人格异常。中科院心理所一项调查,有34%的留守儿童有自杀倾向,4%有自杀行为。贵州毕节4个孩子的自杀身亡,绝不是个案。三是厌学、失学情况严重。由于缺乏早期教育,有逾50%的留守儿童出现认知滞后问题。四是存在比较严重的生命安全问题,每年有5万儿童意外伤害,上万儿童被拐卖,其中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留守女童更是成为受到性侵害的高危人群。
2016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意见》中除了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外,还提出家庭要尽责,要落实家庭监护的主体责任。
为了加强留守儿童的家教工作,我们在没有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开展对留守儿童状况的调查和研究,并编写出《留守儿童家教3+1手册》。这部手册的特点是,落实国务院的指示,让留守儿童的家长和监护人认识到教育子女的主体责任。我们知道,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要求在外打工的农民工父母都回家担负起教育子女的任务,一时难以实现。这部手册的另一个特点是:帮助那些在外务工的农民工家长如何做到人在外,同样履行父母的职责,而且对那些隔代的代理监护人,给予指导,帮助他们提高认识,以及如何代行监护职责。
在这个《手册》中,红枫创设了适合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内容,这就是3+1 的家教模型。我们认为,流动家庭教育的三个内容:爱的交流与教育、学习做人的教育、学习知识的教育,也是留守儿童迫切需要加强的,同样适用于留守家庭。鉴于留守儿童还存在生命安全的问题,于是我们将留守家庭教育的模型设计为3+1,也就是:爱的交流和教育、学习做人的教育、学习知识的教育和生命安全的教育。
《留守儿童家教手册》得到红枫中心理事姚越女士的部分资金资助,最近在人民日报出版社正式出版。《手册》的写作采用问答形式,通俗易懂,图文并茂,适宜于留守儿童家长阅读。红枫中心配合《留守儿童家教手册》的出版,设计了留守儿童家教模型,通过5堂家长课堂和两个工作坊:亲子沟通工作坊和学校教师工作坊,具体指导家长和学校老师如何提高认识,相互配合,做好留守儿童的家教工作,以改善留守儿童的家教工作,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我们期待流动儿童的家教项目和留守儿童的家教项目,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把两个家教模型和两部手册推广到更多的流动家庭和留守家庭中,惠及更多的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