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87岁了,没有那么多的力量了,如果我走了,红枫还能走多久?在这里,我想肯请大家帮助红枫、帮助红枫热线继续走下去。”
我叫王行娟,每一次来话者的声音和故事,都让我对红枫热线25年来的坚守感到无怨无悔。
我出生在一个旧式的封建家庭中,自小就深刻感受到女性在家庭在社会的地位低下,深感其不公与压迫。上世纪80年代的“秦香莲上访团”事件更是激发了我要为女性做些事情的想法。我希望我的孩子们,我的女同胞们,不再遭受我们当年所受到的不公平对待。因此1988年离休以后,我就带头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间妇女公益组织“红枫妇女中心”,创办了中国第一条妇女热线——“红枫妇女心理热线”,与有志于推进社会性别平等的有识之士,共同为弱势妇女与儿童服务,为社会服务。并且以此为平台,开创了很多社会公益项目,我自己就是红枫的第一个志愿者,我在热线服务的编号是001。
(从黑发到华发,25年的坚守,一步一个脚印,矢志不渝走到今天)
红枫只是一个草根组织,是一些知识女性出自对改革开放历史时期对妇女命运的关怀,自愿组织起来的,没有任何官方的背景和依托,经费全部靠自筹,也都用于社会,活得一直很艰难。
热线刚开通时条件非常差。办公室冬天暖气形同虚设,中心只得准备一件棉军大衣让值班者抵御风寒。那时还经常停电,志愿者靠着蜡烛的亮光接听电话。有一次,志愿者丁宁摸黑下楼把脚给崴了。不巧的是,她丈夫的脚部当时也受了伤,两口子连日常生活的料理都遇到困难。
直到现在,红枫虽然搬了几次家,办公场所比过去大了一点,但是经济环境并没有改善,因此,虽然时间过了近30年,物价不知道涨了多少倍,但是热线志愿者的交通补助一直都非常低,直到去年才刚申请提高了一点。我们的工作人员来来走走,有相当一部分优秀员工,迫于生活的压力,不得不忍痛选择了离开。
(1992年红枫妇女热线开通,第一批红枫热线志愿者正在接听热线)
但即便如此,红枫的价值观坚持不变,始终围绕着“关爱人、尊重人”这个基本点进行。每一次求助者的需求,都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
2003年“非典”时期,病毒在全国肆虐,社会上人人自危,大街上难见人影。红枫热线不仅照常开通,还参与了非典心理热线的活动,志愿者坚持接线服务。有的电话可以转到家中接听,但仍然有部分志愿者要到红枫来值班。一些志愿者回忆,我到红枫值线,公交车上空空荡荡,有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在那个非常的时刻,红枫热线坚持举办每月的业务研讨会,有一次为了安全还把业务研讨会搬到玉渊潭公园去召开。志愿者对这一段人生经历刻骨铭心,充满了自豪,感谢红枫热线在国家艰难的时刻,给了他们为社会服务的机会。
(从未停止学习成长的“红枫人”们)
(日益壮大的志愿者队伍)
过去25年,我付出了很多,但我得到的更多。与25 年前的我相比,我成长了,变得更理性,更从容。回首过去,我的每一天都活得充实,积极,进取,我无怨无悔;展望未来,我的人生已经走到这一步,任何的名利地位,恩恩怨怨,再无法打动我,因为我已经一无所求了。
如今我唯一的愿望,就是由我开创的这个事业:红枫妇女中心、红枫妇女心理热线能够继续走下去,继续宣扬爱,传播爱,让爱洒遍人间大地,造福于所有的妇女与儿童。我相信,红枫的志愿者会实现这个愿望!也恳请大家能够支持和帮助我们。
↓↓↓ 微信扫描二维码 进入腾讯乐捐 ↓↓↓
用生命影响生命。让我们一起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