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鸣鸾,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红枫妇女热线第七期志愿者咨询员。
神圣的事业,永远的热线精神
——第七期志愿者高鸣鸾
90年代初,以王行娟为首的几位先知先觉的知识女性,筚路蓝缕,开创了热线,并经过不断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奋斗,日益发展壮大。时至今天,这条全国首创的妇女热线,已是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资质最深的热线。她起源微小(白手起家,人单力簿),却成就辉煌,可喜可贺。
红枫妇女热线已走过20年的风雨历程,所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其成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在我看来,在诸多的因素中,有最重要的一条,那就是:主持人一直站在时代前沿,高视点,大襟怀,大理想。一直在与时俱进,所以才有那么深广的影响力和积极的社会效应。
通过情感抚慰和心理咨询来关爱人,帮助人,是热线始终坚守的主旨。用科学的方法和巨大的爱心,给深陷心理情感危机的人送上一碗心灵的鸡汤,这种自觉的人文主义精神,此前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则是被忽略不计的,这个领域曾是片空白。所以说热线的前卫性、科学性和人文精神决定了她的社会价值。
妇女热线因为有明确的女性视角,所以最初曾被有些男士不理解,认为是向着女性说话的。实际上来话者不仅是女性,我们对男性来话者同样是热情相助,一视同仁的。主持人阐述的理念是:解放了妇女,也就解放了孩子和家庭。解放了孩子和家庭,也就解放了男人和社会,最终是和协共赢。这是多么高的境界,多么大的襟怀。所以后来这一理念逐渐被认同,有些男士也开始加入到咨询的行列里来做志愿者,与我们并肩工作了。
作为热线曾经的亲历者,今天来回顾和总结热线的发展历程,她的价值和意义就更加显现了。毫不夸张的说,王行娟是个伟大的女性,,热线是一庄神圣的事业,是值得我们引以为自豪和载入史册的。
我有幸成为一名热线咨询员,在近10年的志愿者工作中,在我帮助了别人的同时,也使我获得了成长进步。特别是通过学习培训和各种座谈交流,我不仅学到了许多社会学、心理学知识以及咨询技巧。也使我了解了国内外妇女运动的新思潮、新动向,有的也是我过去闻所未闻的。所有这一切,充实、提升了我自已,使我受益终生,影响终生。首先,我看问题的视点和以前不一样了,无论对待生活中的人与事,还是我所研究的文艺作品,我都会自然而然的运用我在热线学到的知识去分析认识,去注意表层后面的精神心理因素,而不再从单一的道德层面去定义“好人”还是“坏人”,进而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也变得更善待和宽容了。
还有就是通过学习,增强了自我意识,学会了自我调视,使我顺利的度过了人生中遇到的沟沟坎坎。所以我要感谢热线,感谢王行娟老师。我常想,影响我人生的重要他者很多,而王行娟老师是最重要的一个。
现今我已年逾古稀,曾在热线工作10年,从热线退役也有10年了。在离开热线的日子里,仍心系热线,想念在热线结识的姐妹朋友,也常常记起许多开会、学习和研讨的日子。现在虽然联系已很少,但热线精神却没有丢,我发现,当年做咨询员乐于助人的那股热情劲,还常常在我身上情不自禁的闪现:比如,遇到身边的人有了烦愁的事,我便心生同情,主动用我在热线学到的知识,去耐心劝说开导。有的问题比较专业或重大,我就把红枫妇女热线电话号码直接告诉他们,让他们打热线咨询,走出困惑。在一些琐细的小事件中,凡是我力所能及的,我都主动伸出援手,帮别人排忧解难。
我孩子说我是个路盲,总是记不住路。可是我却特别爱给人指路,凡是在我居住的周围还有我经常坐的汽车路线都是我熟悉的,所以遇到问路的人,我总是不厌其详的给以指引。有一次,我给一个问路人指完了路,回头想想,可能走另一条路会更方便些,于是我追出了200米把问路人追上,又把最近的一条路线告诉了他。还有一次,我在公共汽汽车上,遇到一个看似外地的学生模样的男孩,样子有些腼腆,他问我到三环眼睛城到哪转车,我因为几年前去过那里,便将我知道的换乘车告诉了他,可是转而一想,已经过了几年了,不知有变化没有,心里就没有把握了,不能误导人家。于是我便挤到售票员跟前去问售票员,结果售票员说不用换车,还是我没有说对,便赶忙挤到男学生跟前告诉了他,他连说“谢谢”。
这些都是区区小事,别的人遇到也会这么做的。我只是说,当了10年热线咨询员,对人心肠更热了,帮助人更加自觉了。我还常想,如果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处理不好身边的人情事故,就愧当过咨询员了,所以我要尽力做好,我不能给我们的神圣的工作抹黑。我虽然现在已不在咨询的岗位上,但热线精神不能丢,热线学到的知识如果不在自已身上运用,就是辜负了热线对我的培养。
热线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也帮助了我自已。祝愿热线越办越好!热线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作者生活照)